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全面解決人類社會問題在重建印度的唯識哲學▪P10

  ..續本文上一頁徧計所執之虛妄(自己欲望、認識等功能所抓執之影像),體用非有(在究竟和表象上不實在),遮遣之。心內諸法,爲依他(八識功能作用)與圓成(轉識成智與本有之淨),體用非無,而存留,此爲虛實相對之觀法;

  二、舍濫留純識:八種識分別識相,爲有相分(現象)、見分(能認識之作用與功能)、自證分(自己知悉我證到自己的相分和見分,此爲先驗經驗的認識作用)、證自證分(更往前,知自己之自證分│此爲先于經驗之統覺作用)。此中相分爲所緣之境,後叁分爲能緣之心,所緣之相分,濫于心外之妄境,故舍彼而不取(應注意:當主觀化爲一種認識對象時,主觀自爲主觀,也是客觀),唯存後留叁分之純識,此爲心境相對之觀法。

  叁、攝末歸本識:相分爲識內所取之境,見分爲識內能取的作用,此兩者系從識的自體分而起(自體分意指自己原本具有者,語意的所指是:爲見相二分之托子),自體分爲本,見相二分爲末,故離識之自體分,無見相之末。攝末以歸于本,攝見分和相分,此爲體用相對之觀法。(尚德案:唯識的觀法,本來是很簡單的:禅門說的:「覓心了不可得」,又說:「無語即不二法門」,唯識的「五重唯識」,在見相二分之後面,又有「體」,這是後來唯識學發展有所謂「體中之體、用中之用」的濫觞。在五重唯識第叁重攝末歸本識中,無非是說:知「見分」(主觀認識力),也知「相分」(主觀認識力所知之對象│心內之對象),兩者都超越。超越到那裏呢?這就繼續有下面的「二重」。)

  四、隱劣顯勝識:八識的自體分,各有心王與心所;心王勝如王,心所劣如臣,故隱劣法之心所,以顯勝法之心王,此爲心與心所相對之觀法。(尚德案:在佛法的普遍性解釋中,「心」無常。所稱的「心」,系指吾人過去、現在、未來存在全體之內涵,此所以說「叁界唯心」,也就是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裏活動。

  唯識說:「萬法唯識」,這是指心在叁界活動中的外延。識在外延上大于心。因此佛法有時候說:心即識,識即心。在禅門中參話頭時,有參「心、意、識」之話頭。在此五重唯識的第四重,無非是將主觀的認識功能、作用與力道,稱作「心王」,被認識對象主觀化作客觀,稱作心所。)

  實際上,它是在說能觀與所觀。用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來說,是:「聞所聞盡,覺所覺空」。(尚德案:「聞」即「心王」,「所」即「心所」;「覺」由「聞」得,「覺」│心王之主觀功能得「覺」,由「覺」而洞悉種種,即「覺所」。「覺」也好,「覺所」也好,兩者皆空,兩者都是諸法空相,所以有十八空,十八空是:

  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五、遣相證性識:留于第四重之八識心王的自體分,是依他起之事相,此事相之實性,爲二空所遺之圓成實性,即以依他之事相爲空而舍遺,證得圓成實性,此爲事理相對,唯識觀之至極。(尚德案:五重唯識觀之第五重,就是指成就「圓成實性」。圓成實性,也就是成佛的性狀。要成佛也得曆劫修行,需要種種因緣條件,此即「依他起」,不過此「依他起」是舍「依他起」中之惡法,而行善法,歸到自己存在「淨」的一面,這就叫「留于第四重之八識心王之自體分」。在第五重唯識觀中,有說成就「圓成實」時,便成就了我、法二空,那是當然的。我、法二空是成就圓成實的必要條件,但尚需充足條件,充足條件是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第四、唯識對中外人文思想問題,所作的另一貢獻,就是將主觀與客觀統一在一起,由之而解決了曆來唯心、唯物的爭論。

  從總的佛法來說,所謂心外求法是外道,而佛法所稱的心內求法,所指之「心」,原系指吾人過去、現在、未來存在之全體,而此存在之全體,並非與客觀世界不相幹,客觀世界之有形存在,原也被攝入在吾人之主觀世界之存在中,此所以《金剛經》稱其爲「微塵」,由無數億萬微塵所組成之主觀和客觀世界(基因乃微塵所顯示的一種存在),既爲互相涵攝,互爲變化而又可以統一的,《金剛經》便將其稱作:

  「一合相」。

  此「一合相」就其統一相之淨的一面來說,唯識稱其爲「淨色根」。成就佛是完全涵攝淨色根而又超越淨色根的。明朝廣益大師說:淨色根就是「勝義根」,這是一種錯解,因爲佛乃「勝義有」,也即「圓成實」,至此,已無什麼根與不根可言,蓋佛是在「常樂我淨」的「常寂光」中,普照而常寂,常寂而普照,非在淨色根的範疇中也。

  佛是轉識成智才爲佛的,這是唯識強調「唯識無境」的最基要道理,唯識無境有幾重意義:

  (一)叁界唯心。(見《十地經》、《華嚴經》)

  (二)「心」所形影像,都是「識」的作用。(見《解深密經》)

  (叁)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四)在叁摩地(定)中,所生影相,無非是落謝影子之幻影,心本無常,菩薩在定中,觀一切自己之幻相,無非是識之所現所變,故知唯識無境。唯心、唯物就自然舍卻。

  第五對人文思想的另一大貢獻爲:

  超越時間

  在人類知識的發展與安排中,一切的存在都脫離不了時間。傳統的哲學家,固然不能忽視時間,就是古典或現代的物理學,其知識系統的安排,也都必須透過時間來作解釋。

  莊子認爲時間有開始,也沒有開始,這種理解,等于沒有說什麼│江上何言初見月,月亮何年初照人,統統不知道而已。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認爲時間是「先驗的」,也就是先于吾人之知識而存在,但知識必須透過時間去作解釋。

  人在時間中。

  如果人的存在和對各種追求,不脫離時間的捆綁,人便永遠不得解脫。此所以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是以釋迦牟尼佛強調人的解脫,一方面雖然必須有深而博的知識,但若永遠困在知識的追求中,這本身就是一種貪與癡。因此在唯識系統的設計與解釋中,是超越時間的。

  「時間」屬于「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也者,是人活在時間而又無從左右它的。人雖然不能左右時間,但可超越時間,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

  「無壽者相」。

  釋迦牟尼佛每次開始說經的時候,從來不說是何年何月,只說:

  「一時」。

  「一時」沒有時也。

  由是:

  「山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

  由是成佛,超越時間。

  柒、問題的解決與唯識

  由上面所說的種種,整個人的問題要解決,它實際上還是一個文化的問題,總的說來,文化是彙合人類的各種活動。印地安那大學曾有一位學生的博士論文,是:「印地安那州馬桶之研究」,莊子說道就在糞裏面,所以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一切都是文化。人的經驗的活動常常離不開觀念,意欲産生種種的意識,意識産生觀念,觀念推動行動。在過去幾千年來人類的思想活動中,有各種不同的思想,和各類不同的文化,那爲什麼在各種不同的思想與不同的文化中,獨說解決人類的問題,要歸到唯識哲學呢?這就要稍微追溯一下曆史了。

  西洋的文化到現在爲止,它實際上是希伯來的一神教和希臘二分法的哲學結合在一起,後來經過工業革命的發展,墮化爲帝國主義。西洋在二千多年的演變,基督教本身有各種不同的衍化,回溯既往,中世紀基督教多次十字軍東征,和阿拉伯回教纏鬥,一直纏鬥到現在。西洋基督教,特別是美國,在科技上領先各國將自弄成爲一個在全世界無事不管而又管不好的霸權國家,在戰略與戰術上,一直走在軍備上領先各國的路線,逼得大國一起軍備競賽,小國必須買無用的軍火,以求大國保護。這樣的結果,整個人類生存問題不得解決。

  回過頭來檢視東方,即使是儒家、道家和佛家,並沒有完全解決人類的問題。

  既然東方儒家、道家、佛家和各門各派都沒有辦法解決人類的問題,那爲什麼說,重整印度唯識哲學可以解決人類問題呢?若了解上面所述的唯識,究竟說了什麼,同時社會在思想、製度、人文生活各方面提升唯識,唯識也就可能解決我們前面所指人的六大問題。

  敬請各位參考,敝人曾發表的少許敘述(如附件)。

  捌、尾 語

  現在在地球上,每一個有良知、同情心、知識和憐憫心的任何人,不分個人地域、團體國家與身分,必須用深的智慧與廣泛的洞識,毫無成見與不用主觀的一得之見,來回顧檢討整個人類過去的曆史。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翻開整個人類的曆史,只要讀一頁,就知道全部,無非是欺騙、掠奪與謀殺而已。」這從孔子《春秋》所描述的列國蠻橫、霸道與戰亂,就知道人會壞到什麼地步。而呂不韋所著的《呂氏春秋》,也不過是暴秦的一種批注。整個人類的曆史拖曳到現在,如果用四個字來描述,真可謂:

  「荒唐透頂」。

  之所以荒唐:

  人類到那裏去呢?

  爲什麼還在你爭我奪?

  原始的資本主義走不下去,便有了追求共産主義的運動。將近一百五十年左右,死了一億五千萬人,一無成效。全世界又回到比原始資本主義更爲剝削的資本主義。因爲信息與生物科技無目的的往前奔馳,加深了帝國主義的剝削式樣。軍火商一夜升起來的暴富和各類投機與專利及壟斷者,使得剝削更快速與深化,這樣一來,全世界的資源財富越來越被少數人壟斷,而這一群少數人,在全世界的製式與內涵是連系與勾結在一起的。

  請問:

  全世界比原始資本主義更資本主義的社會,往那裏走?天天只知製造快速,便利、淺薄、庸俗、毫無人文目的的物質文明。

  請問:

  要把人推向何處?

  如此的文明已經不是哪一個人、家庭、團體…

《全面解決人類社會問題在重建印度的唯識哲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