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全面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在重建印度的唯识哲学▪P10

  ..续本文上一页徧计所执之虚妄(自己欲望、认识等功能所抓执之影像),体用非有(在究竟和表象上不实在),遮遣之。心内诸法,为依他(八识功能作用)与圆成(转识成智与本有之净),体用非无,而存留,此为虚实相对之观法;

  二、舍滥留纯识:八种识分别识相,为有相分(现象)、见分(能认识之作用与功能)、自证分(自己知悉我证到自己的相分和见分,此为先验经验的认识作用)、证自证分(更往前,知自己之自证分│此为先于经验之统觉作用)。此中相分为所缘之境,后三分为能缘之心,所缘之相分,滥于心外之妄境,故舍彼而不取(应注意:当主观化为一种认识对象时,主观自为主观,也是客观),唯存后留三分之纯识,此为心境相对之观法。

  三、摄末归本识:相分为识内所取之境,见分为识内能取的作用,此两者系从识的自体分而起(自体分意指自己原本具有者,语意的所指是:为见相二分之托子),自体分为本,见相二分为末,故离识之自体分,无见相之末。摄末以归于本,摄见分和相分,此为体用相对之观法。(尚德案:唯识的观法,本来是很简单的:禅门说的:「觅心了不可得」,又说:「无语即不二法门」,唯识的「五重唯识」,在见相二分之后面,又有「体」,这是后来唯识学发展有所谓「体中之体、用中之用」的滥觞。在五重唯识第三重摄末归本识中,无非是说:知「见分」(主观认识力),也知「相分」(主观认识力所知之对象│心内之对象),两者都超越。超越到那里呢?这就继续有下面的「二重」。)

  四、隐劣显胜识:八识的自体分,各有心王与心所;心王胜如王,心所劣如臣,故隐劣法之心所,以显胜法之心王,此为心与心所相对之观法。(尚德案:在佛法的普遍性解释中,「心」无常。所称的「心」,系指吾人过去、现在、未来存在全体之内涵,此所以说「三界唯心」,也就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活动。

  唯识说:「万法唯识」,这是指心在三界活动中的外延。识在外延上大于心。因此佛法有时候说:心即识,识即心。在禅门中参话头时,有参「心、意、识」之话头。在此五重唯识的第四重,无非是将主观的认识功能、作用与力道,称作「心王」,被认识对象主观化作客观,称作心所。)

  实际上,它是在说能观与所观。用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来说,是:「闻所闻尽,觉所觉空」。(尚德案:「闻」即「心王」,「所」即「心所」;「觉」由「闻」得,「觉」│心王之主观功能得「觉」,由「觉」而洞悉种种,即「觉所」。「觉」也好,「觉所」也好,两者皆空,两者都是诸法空相,所以有十八空,十八空是:

  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五、遣相证性识:留于第四重之八识心王的自体分,是依他起之事相,此事相之实性,为二空所遗之圆成实性,即以依他之事相为空而舍遗,证得圆成实性,此为事理相对,唯识观之至极。(尚德案:五重唯识观之第五重,就是指成就「圆成实性」。圆成实性,也就是成佛的性状。要成佛也得历劫修行,需要种种因缘条件,此即「依他起」,不过此「依他起」是舍「依他起」中之恶法,而行善法,归到自己存在「净」的一面,这就叫「留于第四重之八识心王之自体分」。在第五重唯识观中,有说成就「圆成实」时,便成就了我、法二空,那是当然的。我、法二空是成就圆成实的必要条件,但尚需充足条件,充足条件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第四、唯识对中外人文思想问题,所作的另一贡献,就是将主观与客观统一在一起,由之而解决了历来唯心、唯物的争论。

  从总的佛法来说,所谓心外求法是外道,而佛法所称的心内求法,所指之「心」,原系指吾人过去、现在、未来存在之全体,而此存在之全体,并非与客观世界不相干,客观世界之有形存在,原也被摄入在吾人之主观世界之存在中,此所以《金刚经》称其为「微尘」,由无数亿万微尘所组成之主观和客观世界(基因乃微尘所显示的一种存在),既为互相涵摄,互为变化而又可以统一的,《金刚经》便将其称作:

  「一合相」。

  此「一合相」就其统一相之净的一面来说,唯识称其为「净色根」。成就佛是完全涵摄净色根而又超越净色根的。明朝广益大师说:净色根就是「胜义根」,这是一种错解,因为佛乃「胜义有」,也即「圆成实」,至此,已无什么根与不根可言,盖佛是在「常乐我净」的「常寂光」中,普照而常寂,常寂而普照,非在净色根的范畴中也。

  佛是转识成智才为佛的,这是唯识强调「唯识无境」的最基要道理,唯识无境有几重意义:

  (一)三界唯心。(见《十地经》、《华严经》)

  (二)「心」所形影像,都是「识」的作用。(见《解深密经》)

  (三)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四)在三摩地(定)中,所生影相,无非是落谢影子之幻影,心本无常,菩萨在定中,观一切自己之幻相,无非是识之所现所变,故知唯识无境。唯心、唯物就自然舍却。

  第五对人文思想的另一大贡献为:

  超越时间

  在人类知识的发展与安排中,一切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时间。传统的哲学家,固然不能忽视时间,就是古典或现代的物理学,其知识系统的安排,也都必须透过时间来作解释。

  庄子认为时间有开始,也没有开始,这种理解,等于没有说什么│江上何言初见月,月亮何年初照人,统统不知道而已。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时间是「先验的」,也就是先于吾人之知识而存在,但知识必须透过时间去作解释。

  人在时间中。

  如果人的存在和对各种追求,不脱离时间的捆绑,人便永远不得解脱。此所以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是以释迦牟尼佛强调人的解脱,一方面虽然必须有深而博的知识,但若永远困在知识的追求中,这本身就是一种贪与痴。因此在唯识系统的设计与解释中,是超越时间的。

  「时间」属于「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也者,是人活在时间而又无从左右它的。人虽然不能左右时间,但可超越时间,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

  「无寿者相」。

  释迦牟尼佛每次开始说经的时候,从来不说是何年何月,只说:

  「一时」。

  「一时」没有时也。

  由是:

  「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由是成佛,超越时间。

  柒、问题的解决与唯识

  由上面所说的种种,整个人的问题要解决,它实际上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总的说来,文化是汇合人类的各种活动。印地安那大学曾有一位学生的博士论文,是:「印地安那州马桶之研究」,庄子说道就在粪里面,所以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一切都是文化。人的经验的活动常常离不开观念,意欲产生种种的意识,意识产生观念,观念推动行动。在过去几千年来人类的思想活动中,有各种不同的思想,和各类不同的文化,那为什么在各种不同的思想与不同的文化中,独说解决人类的问题,要归到唯识哲学呢?这就要稍微追溯一下历史了。

  西洋的文化到现在为止,它实际上是希伯来的一神教和希腊二分法的哲学结合在一起,后来经过工业革命的发展,堕化为帝国主义。西洋在二千多年的演变,基督教本身有各种不同的衍化,回溯既往,中世纪基督教多次十字军东征,和阿拉伯回教缠斗,一直缠斗到现在。西洋基督教,特别是美国,在科技上领先各国将自弄成为一个在全世界无事不管而又管不好的霸权国家,在战略与战术上,一直走在军备上领先各国的路线,逼得大国一起军备竞赛,小国必须买无用的军火,以求大国保护。这样的结果,整个人类生存问题不得解决。

  回过头来检视东方,即使是儒家、道家和佛家,并没有完全解决人类的问题。

  既然东方儒家、道家、佛家和各门各派都没有办法解决人类的问题,那为什么说,重整印度唯识哲学可以解决人类问题呢?若了解上面所述的唯识,究竟说了什么,同时社会在思想、制度、人文生活各方面提升唯识,唯识也就可能解决我们前面所指人的六大问题。

  敬请各位参考,敝人曾发表的少许叙述(如附件)。

  捌、尾 语

  现在在地球上,每一个有良知、同情心、知识和怜悯心的任何人,不分个人地域、团体国家与身分,必须用深的智慧与广泛的洞识,毫无成见与不用主观的一得之见,来回顾检讨整个人类过去的历史。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翻开整个人类的历史,只要读一页,就知道全部,无非是欺骗、掠夺与谋杀而已。」这从孔子《春秋》所描述的列国蛮横、霸道与战乱,就知道人会坏到什么地步。而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也不过是暴秦的一种批注。整个人类的历史拖曳到现在,如果用四个字来描述,真可谓:

  「荒唐透顶」。

  之所以荒唐:

  人类到那里去呢?

  为什么还在你争我夺?

  原始的资本主义走不下去,便有了追求共产主义的运动。将近一百五十年左右,死了一亿五千万人,一无成效。全世界又回到比原始资本主义更为剥削的资本主义。因为信息与生物科技无目的的往前奔驰,加深了帝国主义的剥削式样。军火商一夜升起来的暴富和各类投机与专利及垄断者,使得剥削更快速与深化,这样一来,全世界的资源财富越来越被少数人垄断,而这一群少数人,在全世界的制式与内涵是连系与勾结在一起的。

  请问:

  全世界比原始资本主义更资本主义的社会,往那里走?天天只知制造快速,便利、浅薄、庸俗、毫无人文目的的物质文明。

  请问:

  要把人推向何处?

  如此的文明已经不是哪一个人、家庭、团体…

《全面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在重建印度的唯识哲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