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民族、或哪一个文明所能置身事外的,是人人必须面对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解决,三十年到五十年内,在地球上必然会见到真章。什么「真章」?
「地球必然会毁灭」。
所以:
吾人必须用最明亮而新的眼睛展望未来。展望什么未来?就是没有偏见、地域和本位主义。把整个地球看做是任何人的家园,真正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整个文明才有救,地球才不会毁灭。每个人都是「上帝」,不是奴隶;反过来说,如果全体人类的文明,把每个人都搞成为奴隶,只有极「少数人」是主人,那「上帝」绝对会逃跑的。
所以必须有深度和广度的认识,知道人类全体的命运,已经成为彼此共同紧紧连在一起了,了知大家祸福与共相依,未来地球继续的存在才有可能,这全系乎全体人类心灵之一念。认识的前提是己份内事,乃全体人类之事;全体人类之事,乃地球之事,地球之事也成为宇宙之事。如此一来,宇宙就是地球,地球就是人类,人类就是个人,在这一认识下,一切任何在本位主义上的挣扎与努力,不但毫无效果而且毫无意义。
如果有真理,那就绝对不会有地域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若有差异,那还是什么真理!狗屎皇帝才说:「朕即国家,朕即真理」。
如果有善,就不应该你天天去杀人,而我天天去救人,真正的慈悲喜舍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耶稣所说的:
「神爱世人」。
苏格拉底所说的:
「爱智为一切」。
因为真善美,与智慧是相应的,而真智必在真与善中,是以人在光天化日下,活在真与善中,心灵必然涌现深厚的美感。
不断的追求真,将殊相与共相熔于一炉,将个人与众生汇为一家,如此之情怀,一旦发现任何一种真理,必产生无尽的喜悦,由之不仅永远追求真理,而且会爱惜真理,慢慢地就会把自己置于人类地球宇宙全体存在之中,如此一来,就产生大喜悦,这就是美感。
真善美原本就一而三、三而一的,它们是永远互相含摄在一起的,如果现在的文明强行分划,那人类整体的灵魂,必被践踏的无影无踪。
一味追求信息与基因,在科技来说,当然为真,若不放在人类全体所应该具有的善与美中,那追求真的意义又在那里?
全体人类必须对本所具有之真善美,作一全面的反省与观察,未来一个安宁祥和愉悦的新世界、新人类才能出现。
这一重大任务,是全世界任何个人和任何国家都必须参与的。
年将八十,对人和社会可说一无贡献,但大陆父母生我育我,台湾养我教我,天地宇宙让我活着。当然应该对人类未来命运作更细密与深的思考和规划,只是如今「力有未逮也」。
现代文明真是危机重重,不过只要全体人类透过反省,谦虚与努力,整个人类还是有希望的。希腊的柏立克理斯(Pericles)时代,民主辉煌,社会高贵而清雅;中国的盛唐与中唐,其时唯识学说至为发达,李世民透过对自己所作深沉的反省,时时有着追求真善美的意志与决心,乃得在人类的世界史舞台上,成就了贞观之治。
在此可提一下李世民对唯识学的理解与看法。
当他看到唐玄奘的《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时,他敬叹无已,因而留下人类最宝贵的一段记录。这段记录是他与唐玄奘的对话:
「朕观法师新译经论,犹瞻天瞰海,莫极高深。顷既军国务殷,未暇委寻,今而后知宗源杳旷,顾儒道九流,犹汀滢之方溟渤耳。」(见《佛祖历代通载》第十三卷)
诚恳的盼望未来整个人类,能生活在幸福、安稳与和平世纪中。
台湾是有希望的,大陆也有希望,全体人类都有希望,希望全在于大家: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阿门!
附件一
殷海光与张尚德
何 劲
在许多哲人看来,佛学似乎总是与迷信连在一起,叫人难以相信,特别对于从事经验哲学的人来说,佛家的话更是一派胡言。但有一位学人却在研究了二十多年的哲学并在此方面颇有造诣的同时,也断断续续接触了几十年的佛学,始终没有放弃,且以佛法的成就最高,此人便是张尚德先生。当年进入台大哲学系曾师从殷海光先生学习逻辑,并深受殷海光及其逻辑思想的影响研究多年,最后却放弃了二十多年的哲学研究而一心向佛,真是令人不可思议。但不容置疑的是殷海光对其一生的思想历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殷海光不可磨灭的影响-逻辑经验论
虽然张尚德以佛法成就最高,但当年殷海光对他的教诲及其逻辑思想对他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当年张尚德进入台大哲学系,一开始便是跟着殷海光学习逻辑。从大一至研究所一共七年,始终未放弃殷海光所喜欢的经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一直受他的影响与指导,并遵照殷海光的嘱咐,翻译了《革命的剖析》、《自由的哲学》、《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三本书。不仅是殷海光的学问,还有他做人的方式都对张尚德产生巨大影响。张尚德曾回忆说:「和殷老师在一起,有令人生起严肃、正义感和公道心的感觉。」(见张尚德着《到禅之路》达摩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341页)不仅如此,张尚德怀疑了佛法二十多年,经验哲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他说:
「搞哲学弄成了只相信逻辑与感觉经验,不但不相信什么『动地发光』、『轮回』……等等,简直认为是奇谈、乱扯。」(见《到禅之路》第312页)
在张尚德研究佛学的过程中总可看到逻辑经验哲学的影子,作为学逻辑出身的张尚德,自然而然的会运用逻辑经验论的一些方法来帮助他了解佛学。他在《到禅之路》中曾说:
「在现代世界哲学思潮中,曾有两股主流性的哲学思想,一是存在主义,另一便是逻辑经验论。这两股哲学思想,方向虽然不同,但都强调是什么就是什么『What is what』。(见《到禅之路》第363页)
我自从那年二月参加南师怀瑾先生的禅七后,决定以是什么就是什么的亲身经历继续印证佛学所说的种种理论。」(见《到禅之路》第364页)
在他积累了二十多年写成的第一篇佛学论文《金刚经的思想结构》中,他更是引介逻辑经验论为其方法论。这篇文章中,他运用逻辑的躬行实践法和套套逻辑法以及辩证法和超验心理学来了解金刚经的思想系统是如何展开的。
二、虽为师生却走向两条不同的道路-自由主义与宗教佛学
受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为科学、民主、自由奋斗的理想的影响,殷海光走向自由主义的道路,成为台湾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矢志不渝地追求他的自由主义的理想。殷海光在谈到自己对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解时说:
「在一方面,我向反理性主义、蒙昧主义、偏狭主义、独断的教条毫不保留的奋战,另一方面,我肯定了理性、自由、民主、仁爱的积极价值│而且我相信这是人类生存的永久价值。」(殷海光《自叙》,见卢苍纺《殷海光选集│政论篇》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8年版)
殷海光在病中曾对张尚德说:
「你我都是在这时代极困难的过程中奋斗出来的人,但因气质和生活史的不同,所以你我两人有许多不同的发展。」(见陈鼓应《春蚕吐丝.病中遗言》台湾远景丛刊88第65页)
出于人生究竟为了什么的困惑,张尚德从逻辑经验哲学转向佛学之路,成为台湾屈指可数的佛学专家。人生究竟为了什么,为什么人生来就有着无尽的烦恼却始终得不到解脱。满怀着对人生困惑的张尚德,他在十六岁当兵六年后,因为听说哲学可以解决人生的问题,拼命自修读书,终于以高分考取了台大哲学系。
他大学二年级时,一次偶然的事件,使他开始接触佛学。当时他因参加全国大专学生佛学论文比赛,以一篇〈八大人觉经研读心得〉获得头奖而与佛学结下因缘。从此,他对佛学产生极大兴趣,在研究哲学的同时,对佛学也是依依不舍。他在研究所毕业、硕士论文考试时,与通儒方东美老师曾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方老师问:「你的论文是有关经验哲学的,为什么又喜欢禅宗?」他反问方老师说:「您问的是理论方面,还是事实方面?」方老师说:「两者都有。」他回答说:「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吗!」方老师会心一笑!(见《到禅之路》第342│343页)
连他的回答也带着佛家的语气,真是妙极!妙极!张尚德多年潜心研究经验哲学,希望从中找到对人生困惑的解答。然而,在致力于哲学研究多年以后,他发现自己仍然在困惑中打转寻不到出路,因而痛苦不堪。他曾这样描述他当时的情形││:
「研究哲学二十多年,东西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在理论上东抓西摸,现实上瞎撞盲动的结果,用『身心俱疲』都不足以形容我内心的落寞、无奈与不安。」(见《到禅之路》第306页)
也许是缘份已定,就在他迷惘、犹豫之时,他参加南怀瑾老师主持的一次“禅定”活动,并在活动中真正地了悟了禅。这次「禅七」成为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的转折点。由此,他最终放弃了哲学研究而一心究佛。
经过多年对禅的感悟与研究,他成就了禅的最高境界│禅的超越性。
「禅是超越一切的,超越的本身也要超越,它透过禅定,超越我们的见闻觉知,超越意识,潜意识,甚至超越生命的根根。」(见张尚德等着《禅的超越性》达摩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15页)北大的名教授张岱年先生对此赞不绝口地说:
「儒家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而禅宗则是『极高明而道超越』。」(见《禅的超越性》第109页)
超越烦恼,超越一切,甚至超越生命自我,而使生命获得绝对的解脱,这正是张尚德半辈子所寻求的答案,在哲学中没有找到,终于在佛学中找到了。
三、殊途同归-对最高善的向往,与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现实的社会,人…
《全面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在重建印度的唯识哲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