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全面解決人類社會問題在重建印度的唯識哲學▪P11

  ..續本文上一頁、民族、或哪一個文明所能置身事外的,是人人必須面對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如果不解決,叁十年到五十年內,在地球上必然會見到真章。什麼「真章」?

  「地球必然會毀滅」。

  所以:

  吾人必須用最明亮而新的眼睛展望未來。展望什麼未來?就是沒有偏見、地域和本位主義。把整個地球看做是任何人的家園,真正做到「四海之內皆兄弟」,整個文明才有救,地球才不會毀滅。每個人都是「上帝」,不是奴隸;反過來說,如果全體人類的文明,把每個人都搞成爲奴隸,只有極「少數人」是主人,那「上帝」絕對會逃跑的。

  所以必須有深度和廣度的認識,知道人類全體的命運,已經成爲彼此共同緊緊連在一起了,了知大家禍福與共相依,未來地球繼續的存在才有可能,這全系乎全體人類心靈之一念。認識的前提是己份內事,乃全體人類之事;全體人類之事,乃地球之事,地球之事也成爲宇宙之事。如此一來,宇宙就是地球,地球就是人類,人類就是個人,在這一認識下,一切任何在本位主義上的掙紮與努力,不但毫無效果而且毫無意義。

  如果有真理,那就絕對不會有地域與時間和空間的差異,若有差異,那還是什麼真理!狗屎皇帝才說:「朕即國家,朕即真理」。

  如果有善,就不應該你天天去殺人,而我天天去救人,真正的慈悲喜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耶稣所說的:

  「神愛世人」。

  蘇格拉底所說的:

  「愛智爲一切」。

  因爲真善美,與智慧是相應的,而真智必在真與善中,是以人在光天化日下,活在真與善中,心靈必然湧現深厚的美感。

  不斷的追求真,將殊相與共相熔于一爐,將個人與衆生彙爲一家,如此之情懷,一旦發現任何一種真理,必産生無盡的喜悅,由之不僅永遠追求真理,而且會愛惜真理,慢慢地就會把自己置于人類地球宇宙全體存在之中,如此一來,就産生大喜悅,這就是美感。

  真善美原本就一而叁、叁而一的,它們是永遠互相含攝在一起的,如果現在的文明強行分劃,那人類整體的靈魂,必被踐踏的無影無蹤。

  一味追求信息與基因,在科技來說,當然爲真,若不放在人類全體所應該具有的善與美中,那追求真的意義又在那裏?

  全體人類必須對本所具有之真善美,作一全面的反省與觀察,未來一個安甯祥和愉悅的新世界、新人類才能出現。

  這一重大任務,是全世界任何個人和任何國家都必須參與的。

  年將八十,對人和社會可說一無貢獻,但大陸父母生我育我,臺灣養我教我,天地宇宙讓我活著。當然應該對人類未來命運作更細密與深的思考和規劃,只是如今「力有未逮也」。

  現代文明真是危機重重,不過只要全體人類透過反省,謙虛與努力,整個人類還是有希望的。希臘的柏立克理斯(Pericles)時代,民主輝煌,社會高貴而清雅;中國的盛唐與中唐,其時唯識學說至爲發達,李世民透過對自己所作深沈的反省,時時有著追求真善美的意志與決心,乃得在人類的世界史舞臺上,成就了貞觀之治。

  在此可提一下李世民對唯識學的理解與看法。

  當他看到唐玄奘的《瑜伽師地論》一百卷時,他敬歎無已,因而留下人類最寶貴的一段記錄。這段記錄是他與唐玄奘的對話:

  「朕觀法師新譯經論,猶瞻天瞰海,莫極高深。頃既軍國務殷,未暇委尋,今而後知宗源杳曠,顧儒道九流,猶汀滢之方溟渤耳。」(見《佛祖曆代通載》第十叁卷)

  誠懇的盼望未來整個人類,能生活在幸福、安穩與和平世紀中。

  臺灣是有希望的,大陸也有希望,全體人類都有希望,希望全在于大家: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阿門!

  

  附件一

  殷海光與張尚德 

  何 勁

  在許多哲人看來,佛學似乎總是與迷信連在一起,叫人難以相信,特別對于從事經驗哲學的人來說,佛家的話更是一派胡言。但有一位學人卻在研究了二十多年的哲學並在此方面頗有造詣的同時,也斷斷續續接觸了幾十年的佛學,始終沒有放棄,且以佛法的成就最高,此人便是張尚德先生。當年進入臺大哲學系曾師從殷海光先生學習邏輯,並深受殷海光及其邏輯思想的影響研究多年,最後卻放棄了二十多年的哲學研究而一心向佛,真是令人不可思議。但不容置疑的是殷海光對其一生的思想曆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殷海光不可磨滅的影響-邏輯經驗論

  雖然張尚德以佛法成就最高,但當年殷海光對他的教誨及其邏輯思想對他的影響都是不可磨滅的。當年張尚德進入臺大哲學系,一開始便是跟著殷海光學習邏輯。從大一至研究所一共七年,始終未放棄殷海光所喜歡的經驗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一直受他的影響與指導,並遵照殷海光的囑咐,翻譯了《革命的剖析》、《自由的哲學》、《開放的社會及其敵人》叁本書。不僅是殷海光的學問,還有他做人的方式都對張尚德産生巨大影響。張尚德曾回憶說:「和殷老師在一起,有令人生起嚴肅、正義感和公道心的感覺。」(見張尚德著《到禅之路》達摩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341頁)不僅如此,張尚德懷疑了佛法二十多年,經驗哲學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他說:

  「搞哲學弄成了只相信邏輯與感覺經驗,不但不相信什麼『動地發光』、『輪回』……等等,簡直認爲是奇談、亂扯。」(見《到禅之路》第312頁)

  在張尚德研究佛學的過程中總可看到邏輯經驗哲學的影子,作爲學邏輯出身的張尚德,自然而然的會運用邏輯經驗論的一些方法來幫助他了解佛學。他在《到禅之路》中曾說:

  「在現代世界哲學思潮中,曾有兩股主流性的哲學思想,一是存在主義,另一便是邏輯經驗論。這兩股哲學思想,方向雖然不同,但都強調是什麼就是什麼『What is what』。(見《到禅之路》第363頁)

  我自從那年二月參加南師懷瑾先生的禅七後,決定以是什麼就是什麼的親身經曆繼續印證佛學所說的種種理論。」(見《到禅之路》第364頁)

  在他積累了二十多年寫成的第一篇佛學論文《金剛經的思想結構》中,他更是引介邏輯經驗論爲其方法論。這篇文章中,他運用邏輯的躬行實踐法和套套邏輯法以及辯證法和超驗心理學來了解金剛經的思想系統是如何展開的。

  二、雖爲師生卻走向兩條不同的道路-自由主義與宗教佛學

  受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爲科學、民主、自由奮鬥的理想的影響,殷海光走向自由主義的道路,成爲臺灣著名的自由主義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矢志不渝地追求他的自由主義的理想。殷海光在談到自己對自由主義思想的理解時說:

  「在一方面,我向反理性主義、蒙昧主義、偏狹主義、獨斷的教條毫不保留的奮戰,另一方面,我肯定了理性、自由、民主、仁愛的積極價值│而且我相信這是人類生存的永久價值。」(殷海光《自敘》,見盧蒼紡《殷海光選集│政論篇》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版)

  殷海光在病中曾對張尚德說:

  「你我都是在這時代極困難的過程中奮鬥出來的人,但因氣質和生活史的不同,所以你我兩人有許多不同的發展。」(見陳鼓應《春蠶吐絲.病中遺言》臺灣遠景叢刊88第65頁)

  出于人生究竟爲了什麼的困惑,張尚德從邏輯經驗哲學轉向佛學之路,成爲臺灣屈指可數的佛學專家。人生究竟爲了什麼,爲什麼人生來就有著無盡的煩惱卻始終得不到解脫。滿懷著對人生困惑的張尚德,他在十六歲當兵六年後,因爲聽說哲學可以解決人生的問題,拼命自修讀書,終于以高分考取了臺大哲學系。

  他大學二年級時,一次偶然的事件,使他開始接觸佛學。當時他因參加全國大專學生佛學論文比賽,以一篇〈八大人覺經研讀心得〉獲得頭獎而與佛學結下因緣。從此,他對佛學産生極大興趣,在研究哲學的同時,對佛學也是依依不舍。他在研究所畢業、碩士論文考試時,與通儒方東美老師曾有一段有趣的對話。

  方老師問:「你的論文是有關經驗哲學的,爲什麼又喜歡禅宗?」他反問方老師說:「您問的是理論方面,還是事實方面?」方老師說:「兩者都有。」他回答說:「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嗎!」方老師會心一笑!(見《到禅之路》第342│343頁) 

  連他的回答也帶著佛家的語氣,真是妙極!妙極!張尚德多年潛心研究經驗哲學,希望從中找到對人生困惑的解答。然而,在致力于哲學研究多年以後,他發現自己仍然在困惑中打轉尋不到出路,因而痛苦不堪。他曾這樣描述他當時的情形││:

  「研究哲學二十多年,東西方衆說紛纭,莫衷一是,我在理論上東抓西摸,現實上瞎撞盲動的結果,用『身心俱疲』都不足以形容我內心的落寞、無奈與不安。」(見《到禅之路》第306頁)

  也許是緣份已定,就在他迷惘、猶豫之時,他參加南懷瑾老師主持的一次“禅定”活動,並在活動中真正地了悟了禅。這次「禅七」成爲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的轉折點。由此,他最終放棄了哲學研究而一心究佛。

  經過多年對禅的感悟與研究,他成就了禅的最高境界│禅的超越性。

  「禅是超越一切的,超越的本身也要超越,它透過禅定,超越我們的見聞覺知,超越意識,潛意識,甚至超越生命的根根。」(見張尚德等著《禅的超越性》達摩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15頁)北大的名教授張岱年先生對此贊不絕口地說:

  「儒家是『極高明而道中庸』,而禅宗則是『極高明而道超越』。」(見《禅的超越性》第109頁)

  超越煩惱,超越一切,甚至超越生命自我,而使生命獲得絕對的解脫,這正是張尚德半輩子所尋求的答案,在哲學中沒有找到,終于在佛學中找到了。

  叁、殊途同歸-對最高善的向往,與對人類命運的關注

  現實的社會,人…

《全面解決人類社會問題在重建印度的唯識哲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