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全面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在重建印度的唯识哲学▪P9

  ..续本文上一页渊、悬崖峭壁,一动即粉身碎骨,在如此的时候,你不相信佛、依佛、归佛,那就真是有一句话可以说:

  「孽障深重」│死了并不能算了也。

  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孽障究竟在那里?一切都不难,真正的难,就在这个地方。

  也 难

  如果没有认识到和克服上面所说的几点,冒然从事唯识哲学的研究,那绝对是会出差错的。回溯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从事唯识哲学研究者,几乎无一不出大问题。以清末杨仁山居士为例,他很有成就,在日本携回许多有关唯识的资料,他却说孟子没有悟道。在此勿需谈论整个孟子的学说,孟子受教于子思的《中庸》,以《中庸》的中心思想│「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来看,这是把人的存在内外两边都打通了。孟子整个的学说是「以仁显义」,他在〈公孙丑篇〉中,述说浩然之气,强调此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气」与一切道门之「气」是相通且合而为一的,那孟子没有悟道,悟道又究竟要悟个什么呢?

  又以唯识学「真正大师」欧阳竟无先生为例。他在解释唯识哲学的时候,用的语句是:

  「体中之体,用中之用」。

  唯识学整个的来说,存在的究竟是什么?存在的究竟是:「诸法空相」。由证空(证依他起与徧计所执而成佛『圆成实』),不过即使成佛,认为自己是佛,也是一种执着,所以印心的《楞伽经》在谈到佛的知觉的时候,便强调即使成佛,佛也为幻。既然如此还有什么「体」?用了即空,又还有什么「用中之用」?实在说来,从欧阳竟无大师的整个著作的文字、语言、语意、语法、语构的表达来看,很难知道他在说什么。例如在唯识学中所述的「现量」一词,是指一种境界或经验,但欧阳竟无先生却说,只有「圣量(即佛)」才是现量。他为什么作这种更改,真是不解也。

  唐玄奘在《八识规矩颂》中,第一句话说:「性境现量通三性」,这一句话的意义之一,是说眼耳鼻舌身的功能与作用,是「现量」境,即在当时当下显现的。

  然后又有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唯识如果是一种真理,它就不会有新和旧的问题,古往今来的二加二等于四,永远是四,并没有新与旧的问题,「唯识」若为真理,又有何新与旧可言。他居然搞出一个《新唯识论》,用的文字表达也是妙不可言。

  降至这几十年来,有一位我至为敬佩的唯识研究者│演培大师。他一生研究唯识,其解释《成唯识论》的著作,就有五大本,但我一本一本的用他的书,在达摩书院陪着大家研读其所述种种,实在是问题重重。我一边陪大家研读,内心一边对他有着无尽的敬仰和叹息,当然我并不是在这里自设擂台,说自己完全懂得唯识,而是强调研究唯识必须克服文字的障碍,要懂得语意学、语法学、语构学,同时要初步证到形而上本体的本身│就是证知诸法空相。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研究唯识真是会走样。

  另一令我感到最惋惜的是,吾师方东美老师。他也一生研究唯识,然而他不认为自己是研究唯识者,这话怎么说呢?

  唯识学最后是归到佛法的经中之王《华严经》的,他一生沉浸在《华严经》中,然后强调「不可唯识,要唯智」,他的这些思路,绝对是遵循苏格拉底所称的哲学是爱智,方老师在哲学上的成就极大。然而他在其《华严宗哲学》大着中,强调要唯智,忽略了《楞伽经》一开头就说的:

  「智不得有无」。

  智不在有和无上,而唯识所说的智是道种智、一切智、一切智智,最后是非智,成佛以后是非智了。方老师虽然对华严下了一生的功夫,最后还是脱离不了自我设定的一种「般若智能」中。成就「般若智慧」,而又超越「般若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智」。其实知唯识而又超越唯识,即为「转识成智」。不过,此「智」非一般所称「哲学之智」,乃智而非智,非智而智,即佛智也。释迦牟尼佛和苏格拉底之不同,苏格拉底信「神」,释迦牟尼佛尊诸神而又超越诸神,这是祂们两者最大不同的地方。很可惜的是,方老师强调要唯智而非唯识。话说回来,未来任何研究唯识的,最好熟读方老师所著的二大本《华严宗哲学》。

  陆、唯识在人文思想中的贡献

  唯识学解决了中外人文思想五个大问题。

  第一、解决了人从那里来,又到那里去的问题。任何人在没有成为自己的存在以前,它是在无何有之乡的,专有术语叫做「本无」。我们本来不存在的,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缘所生法,而在因缘所生法里面,因缘本空,不过虽然因缘本空,由于业力与习气,一方面是物理、化学、生物、矿物等等,就是现在所谓的基因,构成了我们的存在。另一方面,我们一旦存在,心理的贪瞋痴就嵌在基因里面,这样一来,人除非成大菩萨与佛,便生生世世不得解脱。但唯识的设定业力和习气是可以转化的,这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道理。因此人的归宿有二方面,在烦恼这方面来说,永远在六道里面轮回,若在清净面一方面言,可以归到佛,自己成就为佛。

  第二、唯识解决了人类历来思想上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人的善恶问题。像孟子和告子讨论人性是善还是恶,就争论个不停。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却主张性恶,这在外国的思想里面,也常是各说各话的。在佛法唯识的系统中,人本身原来是不存在的,也就是人本来无受者、无作者,但一旦存在以后,若不成大菩萨与佛,自己的业力与习气,便在很多世中轮回,而不得解脱。唯识设定我们有种子识,它是无覆无记的,也就是种子识本来不在善恶中。「无覆」也者,为敞开的意义,善恶是要到第六意识层面才有。第六识的意识层面也就是人不断的活动要透过意识,秉承第八识和第七识潜在性的种种,推动着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往前走,才有善恶可言。 

  在唯识的设计中,末那识(第七识),也就是情执,为有覆无记。「有覆」也就是自己遮盖自己,不是敞开干的。就是自己永远抓自己,自己抓种子识,自己的情执也不在善恶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深度的自我恋。第七识恋第八识。实际上说,人一旦有前五识和第六识,就无一不恋,人是整个的恋着自己全体的。

  所以从这个观点来讲,《三字经》一开头说:「人之初,性本善」,那是不成立的。人之初是无善无恶的。

  第三、唯识学在人文思想的贡献就是发掘和解释了人的深度意识层面,意识层面有明了意识、变态意识、潜意识、甚至有看不见的一种意识,所谓「独头意识」。

  所称「独头意识」也者,我们一般的意识层面,先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与外界接触,然后透过第六识才起作用;独头意识不是透过前五识而生起的,它是在自己内在的心理而孤起的,因此产生二种情况:一是在经验中并不符应,二是它用一种象征式、比喻式、模拟式而起来的。而我们人常常陷在孤立而起的独头意识里面,朦胧的与六根─眼根、耳根、鼻

  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叫做十八界,混扰在一起,常构成为一种朦胧无解的情绪。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离愁似个长」,那里有这个东西,人就老是困在这里面。词圣李后主的「春花秋月何时了」,那一年春花秋月没有了呢!这一切都是自己情绪上的独头意识作怪。

  独头意识是搞不清楚的,实际上我们从来就是对自己搞不清楚。佛法给它一个大名词叫做「无明」。

  无明有二种意义,一方面是烦恼,一方面根本无从解释,不知无明从那里来的。佛法的解释是因缘所生,而这种无明,有了种子识存在以后,其起用是从意开始起用的,叫做作意。种子开始作意了,作意后,就投胎了,无明作意后投胎就叫做触,然后产生种种的受,有了作意、触、受以后,就有种种的想,再透过上面四层,有思,想是粗想,思是细想,这是唯识的「五徧行」的设计。作意、触、受、想、思叫做五徧行,是种子识无明起用的初步过程,当然这里面包含佛法所说的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

  「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所以要证到唯识,就是要证到自己种子识,究竟是什么?释迦牟尼佛在《解深密经》里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暴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虽然阿陀那识甚深细,但若要成佛,就非证到不可。证的话要反过来,一方面在自己的业力和习气上去做体会下功夫,去修炼;另一方面要在将五徧行反过来观想、检讨自己是什么,首先观想思是什么,想是什么,受是什么,触是什么、作意是什么?这么一层一层的观想,种子那里来的?为什么有种子?等等、等等。

  说到这一点,佛法的五停心观和四念处,对于这一层,在唯识功夫上的修炼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停心观是:

  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相,使自己少贪少欲,甚至停止贪欲。

  二、慈悲观:观一切有情可怜之相,让自己停止瞋恚,了知众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也。

  三、因缘观:观十二因缘,观三世相续的道理,让自己莫愚痴。

  四、界分别观:观六界或十八界(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停止我见的观法。

  五、数息观:计数呼吸,停止心的散乱。

  释迦牟尼佛儿子罗睺罗,即用数息法,成阿罗汉。此法是天台宗的基础,让自己归到「止」的心一境性中。

  四念处是: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命处:观受为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而唯识呢?有所谓五重唯识的观法。

  五重唯识是:

  一、遣虚存实识:心外诸境(主观存在以外之存在境界),为…

《全面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在重建印度的唯识哲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