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增煩惱。否則須如濟公之裝癡詐顛·令人莫測其妙·乃可耳。
學佛者·務要去人我之見·己立立人·自利利他·然後方可言入道。即如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所謂物·即是與天理人情不合之物欲。既有私欲·即知見偏邪·不能再得其正。
例如愛妻愛子者·其妻子雖壞·彼亦不知·因溺愛之私欲·锢蔽其本具之良知·致成此偏邪不正之惡知。若能將溺愛之私·格除淨盡·則妻與子之是非·即直下徹見矣。故知格物一事·最宜痛講·切弗誤以窮盡天下事物之理爲格物。格除自心私欲之物·乃是明明德之根本。窮盡天下事物之理·乃旁枝末節之事。以旁枝末節爲要本·宜乎天下之亂·無可救藥也。佛法之去貪嗔癡·亦即格物。修戒定慧·亦即致知。貪嗔癡之物·蘊著于心·亦若戴有色眼鏡·以視諸物·必不能見其本色。物欲之禍害·可不畏哉。
念佛之人·亦弗自仗聰明智慧·須皆抛于東洋大海之外。不然·每爲所誤·自贻伊戚·蓋以其知見雜而不一之故。反不如一班愚夫愚婦之念佛·正心誠意而受益甚大。故念佛一法·最好學鄉愚·老實行持爲要。俗言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可不懼也。
如雲南保山縣歸依弟子·鄭伯純之妻·長齋念佛多年。其長子慧洪·于前二年死·鄭妻以愛子故·服毒·了無苦相·端坐念佛而逝。且死後面色光潤·驚動一方。伯純以老儒提倡·信者尚少·由其妻子之死·而信者竟十居八九。夫端坐念佛而逝·雖無病而死·尚甚不易。況因服毒而死·能現此相·若非已得叁昧·毒不能毒·能有此乎。但服毒自殺·爲佛法所禁·切弗效尤·亦不可輕試·聽講者宜戒之。
宋楊傑·字次公·號無爲子·參天衣義懷禅師·大悟。後丁母憂·閱大藏·深知淨土法門之殊勝·而自行化他。臨終說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舍。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楊公大悟後·歸心淨土·極力提倡。至其臨終·謂生死·于真性中·猶如空華·以尚未能證真性·故不得不求生西方以證之。將錯就錯者·若既徹證真性·則不必再生西方·求生·尚是一錯。但未證·則不可不求生西方·故曰將錯就錯·西方極樂。蓮池大師往生集·于楊公傳後·贊曰·吾願天下聰明才士·皆能成就此一錯也。此可謂真大聰明·而不被聰明所誤者。
若宋之蘇東坡·雖爲五祖戒禅師後身·常攜阿彌陀佛像一軸以自隨。曰·此吾生西方之公據也。及其臨終·徑山惟琳長老·勸以弗忘西方。坡曰·西方自有·但此處著不得力耳。門人錢世雄曰·此是先生平生踐履·固宜著力。坡曰·著力即差·語絕而逝。此即是聰明自誤之鐵證·望諸位各避免之。
淨土法門·契理契機·用力少而成功易·如風帆揚于順水·因仗佛力之故。其他各宗·用力多而成功難·如蟻子上于高山·全憑自力之故。等覺菩薩·欲求圓滿佛果·尚需求生西方。何況我等凡夫·業根深重·倘不致力于此·是舍易而求難·可惑之甚矣。且今世殺人之具·日新月異·若飛機·大炮·毒氣·死光等·山河不能阻·堅物不克禦·我等血肉之軀·何能當此。而人生朝露·無常一到·萬事皆休。是以欲求離苦得樂者·當及時努力念佛·求佛加被·臨終往生。一登彼土·永不退轉·花開見佛·得證無生。方不辜負得聞此法而信受之也。惟願大衆精進行持·是所至盼。
【第八日 法會既圓說叁歸五戒十善及做人念佛各要義】
今日爲汝等歸依叁寶之日。汝等既已歸依·當洞明叁歸五戒之道理·茲爲汝等述之。
汝等爲何要歸依叁寶·我想總不外欲求生西方·了脫生死而已。如何方能達到此等地步。即須從歸依叁寶爲始·所謂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也。能歸依叁寶·真實修持·才得了脫生死·往生西方。
且所謂叁寶者·有自性及住持二種。佛者·覺悟之義。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離念靈知之真如佛性也。法者·軌範之義。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義之懿範也。僧者·清淨之義。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淨無染之淨行也。是爲自性叁寶。
住持叁寶者·釋迦牟尼佛在世·則爲佛寶。佛滅度後·所有範金·合土·木雕·彩畫之佛像·皆宜尊如佛寶。佛所說離欲清淨諸法·凡叁藏十二部諸經典·皆爲法寶。出家受具·修持清淨行者·皆爲僧寶。
歸者·歸投·如水歸海·如客歸家。依者·依托·如子依母·如渡依舟。人在生死大海之中·若不依歸自性叁寶·與住持叁寶·則即無法可出此大苦。若肯發志誠心·歸依叁寶·如法修行·則即可出生死苦海·了生脫死矣。譬如人失足墮海·狂濤洶湧·有滅頂之憂·在此千鈞一發·生死存亡之際·忽有船來·即便趨登·是爲歸投義。
因知自性叁寶之故·從此克己修省·戰兢惕厲·再求住持叁寶·及十方叁世一切叁寶·則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即生成辦道業·永脫生死輪回。此如遇救登船·安坐到岸·曩時之凶險已脫·現在得重慶更生·無限利益·由此而得·是則依托義。
世事紛擾·煩惱萬端·處此生死大海·衆生當皆以叁寶爲船。既得歸依·鼓棹揚帆·不懈不退·自能徑登彼岸·永臻安樂。既歸依佛·當以佛爲師·自今以始·至于命終·虔誠敬禮·一息不容稍懈。再不可歸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歸依法·當以法爲師·自今至終·不可再歸依外道典籍。既歸依僧·當以僧爲師·自今至終·不可再歸依外道徒衆。若既歸依叁寶·而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則雖常日念佛修持·亦難得真實利益。以邪正不分·決無了生死希望之故·其各凜之。
再則須知所謂歸依者·乃歸依一切佛法僧叁寶·非歸依個人。例如今日各位來歸依·我不過代表叁寶·授證叁歸·並非歸依我一人。每見僧俗有誤解歸依意義者·在家人則曰·我歸依某法師·出家人則曰·某是我歸依弟子。遺大取小·廢公爲私·可悲可歎。故爲因便說明·免再贻誤·望各注意。
叁歸之義既明·再言五戒。所謂五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也。
不殺生者·好生惡死·物我同情·我既愛生·何致彼死·言念及此·安忍殺生。蓋一切衆生·原屬同倫·輪回六道之中·各隨其善惡本業·形體萬殊·升降浮沈·了無窮期。我與彼等·在多劫中·亦曾互爲父母·兄弟·子女·眷屬·如是一思·亦何肯殺生。
一切衆生·皆具佛性·實與叁世諸佛·無二無別·于未來世·皆可成佛。但以宿世惡業之力·障蔽其妙明佛性·不能顯現·致淪入異類。吾等正宜具憐愍心·慈悲心·以拯救之。更何敢宰割其體·以飽己腹。我輩今生之得爲人·乃前生之善果·永宜保此善果·使之發揚光大·繼續永久·不可殺生。如其廣造殺業·必墮惡道·酬償宿債·輾轉互殺·此仆彼起·無有盡期。欲免輪回之苦·而求生西方者·又何敢稍造殺業乎。故須首重戒殺。
不偷盜者·即是見得思義·非予不取也。此事凡稍知廉恥者·皆能不犯。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蓋私欲一起·則易爲情遷。若大利當前·能避之若蛇蠍·狂奔急避者·亦不易見也。且所謂盜·並非專指盜人財物而言。即居心行事·有類于盜者·亦即爲盜。如假公濟私·損人利己·恃勢取財·用計謀物·忌人富貴·願人貧賤等皆是。
又如陽取爲善之名·及至遇諸善事·心不真誠·事多敷衍。如設義學·則不擇嚴師·誤人子弟。施醫藥·則不辨真假·誤人性命。遇見急難·則漠不急救·延緩遊移·每致誤事。一切敷衍塞責·不顧他人利害·虛糜公帑·贻誤公益者·實皆同盜。人皆心存盜心·事做盜事·社會遂以腐亂·天下亦不太平矣。故須嚴重戒盜。
不邪淫者·陰陽相感·衆庶以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生男育女·教養成人·上關國家·下續宗嗣·故所不禁。若非正配·茍合私通·即爲邪淫。此乃悖乎正義·亂乎人倫·生爲衣冠禽獸·死墮叁途惡道。既出地獄·再爲雀鴿等淫物。既得爲人·亦多夭賤·妻女淫邪·其報至酷亦至顯。但人當淫欲生時·每不能自製。故我佛令淫欲重者·時作不淨觀·觀之既久·即能見色生厭。又若將所見之一切女人·皆作母女姊妹想·生孝順心·恭敬心·則淫欲惡念·亦無由而生矣。此乃斷除生死輪回之根本·超凡入聖之階層·宜常警惕。至如夫婦相交·原非所禁。但亦須相敬如賓·節欲保身·寡欲多男·不可縱欲無度·致喪身命而乏嗣續。再則雖是己偶·荒淫亦犯·不過較邪淫罪稍輕耳。故須切重戒淫。
不妄語者·言必有信·不虛妄發也。若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以虛爲實·以有爲無·凡一切詐欺诳騙·隱謾讕飾·心口不相應·欲以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若己未斷惑·謂爲已斷·己未證道·謂爲已證·則爲大妄語·此罪甚重。因其壞亂佛法·疑誤衆生故·定當死入地獄·永無出期。故須並重戒妄語。
以上四事·名爲性戒·因體性當戒故。不論出家在家·受戒與否·犯者皆有罪過。未受戒者·按事論罪。已受戒者·于按事論罪外·再加犯戒之罪。故此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四事·一切人皆不可犯·犯皆有罪。已受戒者犯之·則得兩重罪。
不飲酒者·酒能迷亂人性·壞智慧種·飲之令人顛倒昏狂·妄作不規之事·故凡修行者·絕不許飲。要知一切妄念邪行·多由飲酒而生。以是須兼重戒酒。此爲遮戒·已受戒者·飲之得犯戒罪·未受戒者無罪。但總以不飲爲是。蓋有罪無罪·雖以受戒與否而異·其能爲衆罪之根本則一。至于釀禍·致病·促壽·夭嗣·又不待言也。
至于十善·亦當謹守。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爲身叁業。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是爲口四業。不悭貪·不嗔恚·不邪見·是爲意叁業。若持而不犯·則爲十善。若犯而不持·即是十惡。十惡分上中下·感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身。十善亦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羅·叁善道身。善因感善…
《印光大師護國息災法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