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九二,楊石荪〈擬尊靈岩大師爲蓮宗第十叁祖議〉。
第二節 印光大師的著作
在本文中,關于“印光大師的著作”範圍,並不僅以印光大師本人的著作爲限。它包含了兩個大類,一是印光大師親選的作品,一是弟子爲其摘錄、編輯、或圓寂後撰述的追悼文字。這兩類都是研究印光大師生平與思想,不可或缺的,現已全收在七冊本的《印光大師全集》( 注一)中。
但有些印光大師生前重刊或主持修訂的典籍,雖出版流通,影響甚大,卻不算作他本人的作品。只能當作他的事業成就,或探討思想傾向的資料。對于這類作品,本文不擬加以一一討論。
不過爲使讀者了解起見,此處可略舉一二:
(一)、增編五經:即將《楞嚴勢至圓通章》、《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以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合稱〈淨土五經〉。
(二)重刊舊籍,如《安士全書》(注二)、《淨土十要》(注叁)等。
(叁)主持修訂四大名山志:這四大佛教名山勝地的志書是:《普陀山志》《清涼山志》、《峨嵋山志》、《九華山志》。其中《普陀山志》他並不滿意,他認爲修志者的立場和他大有出入(注四)。然而,仍可算他主持下編修種類的一種。
以下即探討收入七冊本的印光大師的相關資料。
一、印光大師文鈔
現今留存的《印光大師全集》共有七冊,其中前叁冊是印光大師本人親撰的作品,即第一冊《印光大師文鈔》(增廣正編),第二冊《印光大師文鈔續編》(第二編),第叁冊《印光大師文鈔叁編》(外集)。其最初出版的經過是這樣的: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徐蔚如居土,得到印光大師與其友的叁封信,印行五千本,名曰《印光法師信稿》送人。七年又搜集大師文稿二十余篇排印,名曰《印光法師文鈔》。十二年再版增訂,每部二冊。十四年又重訂增廣,每部四冊,內有梁任公題曰:“印光大師,文字叁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由此可見《印光大師文鈔》是如何的重要。然此增廣文鈔,即今《印光大師全集》的第一冊文鈔正編。
民國廿六年,靈岩山寺當家師——妙真和尚,又搜輯大師信稿排印,名曰《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二冊,即今大師全集之第二冊。
印光大師圓寂後,羅鴻濤居士,爲編輯大師外集(文鈔第叁編),曾在〈弘化月刊〉, 征求大師遺教信稿,經過七年搜輯,而編印《印光法師文鈔叁編》,此書雖已編輯完成,可惜全部淪陷大陸,未見流通,敬仰大師者,聞此均不勝悲歎。
後爲廣定法師,欽仰大師遣教,曾經數次親赴國外,搜集大師遺著資料,又將〈弘化月刊〉所載遣數,及各佛教月刊,有關大師遣稿,盡爲搜輯。因而重編《印光大師遺教》一冊,即《文鈔》第叁編(注五)。
二、印光大師嘉言錄
《嘉言錄》,是李圓淨居士(注六)編述的,書分十篇叁十八章,由《增廣文鈔》(《全集》第一冊)中節錄出來,分門別類,揀擇安插而成爲一冊。其所選錄的出處,某卷某頁,都記載的很詳細,可以依照《文鈔》全文相互的對閱。
《嘉言錄》的特點在于截取《文鈔》的精要,彙歸一類,每一類別中,或有文義相近者時常出現,是提攜閱讀的人反覆再叁的注意,望能速斷疑惑生起信心。又以《文鈔》繁廣,初機或難以簡別,故令光看《嘉言錄》,以免望文生義,或退卻學佛的意願。也因此附錄《文鈔》選讀篇目,附于《嘉言錄》目錄之後,希望未曾研究佛學的人,能依循著次第而入佛道(注七)。
同樣的,也有很多人一閱讀《印光大師嘉言錄》,即得到啓發,願意皈依佛教,敬信佛法(注八)。這是《嘉言錄》攝化衆生的不可思議處。
叁、印光大師嘉言錄續編
《嘉言錄續編》,是由廣覺法師,與徐志一居士,二位發心將《文鈔續編》(爲《全集》的第二冊)節錄出來,整理分成十篇而編成的。其完成的時間是在民國卅二年(一九四叁),是爲印光大師往生後的第叁年(注九)。《嘉言錄》既然是淨土入門的書(注一0),《嘉言錄續編》,亦複如是。
四、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菁華錄》,是李淨通居士于民國四十一年(一九五二)依《文鈔正編》、《文鈔續編》、《文鈔叁編》選出精粹的部分,理顯真常,語無重見,錄有叁百叁十叁則。仍按照《嘉言錄》的編次,分爲十類,並一一詳細圈點,以便閱讀。
李淨通自己解釋說:“今爲便利阕讀《文鈔》計,撷其至精至要之言,編此《菁華錄》一書。有志淨業者,如無暇詳閱《文鈔》,但將此《菁華錄》息心研究,而淨土文義洞若觀火矣。” (注一一) 古來大德總是虛心積盧的爲衆生著想,如何編述才是最簡捷、最有效,俾使衆生得利最大,修持佛道最切要。《菁華錄》就具備這些好處。
以上所述的《嘉言錄》、《嘉言錄續編》、《菁華錄》,以及民國廿五年(一九叁六)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中所說的法語,全部編製于《印光大師全集》的第四冊。
五、印光大師永思集及其續編
《永思集》,顧名思義是對印光大師緬懷紀念所收集而成的。于民國叁十年(一九四一)大*輪書局的陳海量居士,裒輯十方缁素頌揚印光大師的文章。普令四衆弟子見聞景仰,敬重其行,效仿學習之。
《永思集》的內容,包括有大師傳記——行業記、略傳、小史、苦行略記等;大師遺教——自述、信紮、訓示等;七衆怆辭——悼文、贊詞、挽聯等。本章,第一節印光大師的傳略就是根據《永思集》所編纂的資料而寫成的。
《永思集續編》,是由樂崇輝居士發起爲紀念印光大師叁十周年(民國五十九)的文字征集。其中有菩提樹九十七期印光大師生西二十周年紀念專號,紀念文十多篇,皆是在臺缁素大德追思大師的佳作;還有複應脫大師等書劄六通,《文鈔》、《永思集》未載入的(注一二)。以紀念性質來提醒世人,印光大師在無盡的數海中,爲何獨取念佛法門度人,爲何淨土的叁根普被,九界鹹收,適應于末法衆生。《永思集》與《永思集續編》編在《印光大師全集》的第五冊。
六、印光大師遺教摘要與印光大師紀念文集
《遺教摘要》,現收于《印光大師全集》第六冊,是應脫大師等摘輯的。將〈文鈔〉裏的〈辟程朱〉、〈家庭教育〉、〈淨土決疑論〉、〈印光大師破邪論〉等較重要的提出來加以解釋,俾使讀者一目了然,而不會望文生義的裹足不前。
《紀念文集》,列于《印光大師全集》第七冊,爲廣定法師數次親自到國外,四處搜集大師遣著資料,又將〈弘化月刊〉所載遺教,及各佛教月刊,有關大師遺稿,盡爲搜輯。因而有《紀念文集》的誕生(注一叁)。看了《紀念文集》更可明了印光大師的偉大與崇高,不愧爲第十叁代淨土教的祖師。
[注釋]注一:釋廣定彙編,《印光大師全集》共七刪,佛教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再版。
注二:清周夢顔《安士全書》,爲覺世牖民,盡善盡美,講道論德的書。
注叁:《淨土十要》蕅益大師以金剛眼,于闡揚淨土諸書中,選其契理契機,至極無加者,彙編而成。
注四: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二、頁一一七四,〈普陀洛迦新志序〉。
注五: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上、頁五八0—五八一,廣定〈印光大師全集編後記〉。
注六:李圓淨就是李榮祥,淅江人,其出生年月日不詳。久居上海經商,曾患肺病,自皈依谛閑法師,專修淨土法門,其病患,逐漸痊愈,于是信心倍增。參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下冊、頁七一四。東初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注七: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四、頁一四四叁,〈嘉言錄重排序〉。
注八: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五,頁二四八五,劉顯亮認爲《嘉言錄》應當普遍印贈大衆,使每個人都得其利益。頁二四七一,趙茂林也提到從《嘉言錄》獲得信仰上的極大改變。
注九:《印光大師全集》冊四、頁一六八四,〈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序〉。
注一0: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二、頁一OO六,〈與趙奉之居士書〉。
注一一: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四、頁二0七四。
注一二: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五、頁二六叁O,〈印光大師永思集續編引言〉。
注一叁: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七、頁五八一,廣定〈印光大師全集編後記〉。
第四章 印光大師淨土思想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何以印光大師揀別禅、密,推崇淨土?
印光大師平生所以宏揚淨土法門,不但植因于本身長期學佛生涯的體驗(如第叁章傳略所述),同時也基于當時社會環境的需要。在“淨土決疑論”中,他明白表示他提倡的動機,他認爲“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者妙”。淨土法門對今世“人根陋劣、知識稀少”之時 ,“若舍淨土,則莫由解脫”(注一)。
他在文中追溯自己早年曾謗佛的慘痛教訓;而後出家爲僧,“自量己力,非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生死。從茲唯佛是念,淨土是求。縱多年以來,濫廁講席,曆參禅匠,不過欲發明淨土第一義谛,以作上品往生資糧而已。”(注二)
但是,他也面臨習禅者的質疑。在紅螺山時期,即有一兼習禅教者,對其提出的《阿彌陀經要解》(明末智旭大師一五九九二——一六五五著),大肆批評,認爲:
不億蕅益大師,以千古希有之學識,不即直指人心,宏揚止觀。反著斯《阿彌陀經要解》,以爲愚夫愚婦之護身符。俾舉世缁素,守一法以棄萬行,取蹄涔以舍臣海。同入迷途,永背覺路。斷滅佛種,罪過彌天矣(注叁)。
這樣激烈如對仇敵的指責,可以說將淨土法門卑視和诋毀得無以複加。然在印光大師而言,糾正這種偏見,爲淨土法門的正確作辯護,即是其本身最大的職責。就研究者的觀點來看,印光大師所能提出的辯護理由,必須有堅強的經典依據,否則難以說服對方。因而,我們只要分析其理由,即足以了解印光大師揀別禅、密的主張所在。以下即印光大師的辯護理由:
一、印光…
《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