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P5

  ..續本文上一頁大師認爲,提倡淨土法門的前輩,有釋迦、彌陀、十方諸佛,以及文殊、普賢、馬鳴、龍樹、智者、善導、清涼、永明等諸大菩薩、祖師,非僅蕅益一人而已。經典方面,有淨土叁經(《觀無量等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及《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可以說是言而有據的。除非修行者的道行與智慧,與這些前輩和經典的真理水准相等,否則隨便批評,則等于“山野愚民,妄稱皇帝。自製法律,背叛王章,不旋踵而滅門誅族矣”(注四)。

  二、佛之出世因緣,即爲開示衆生,悟入佛之知見。但因衆生根器有利、鈍之差異,無法全仗自力解脫,于是另開示淨土法門,以念佛仗彌陀大願力,而使叁根普被,皆得往生。此“乃叁世諸佛度生之要道,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以故自古迄今禅教叢林,無不朝暮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批評者,既習禅,曆參叢林,當以祖師爲楷模,豈可反生毀謗(注五)?

  叁、參禅者,往往強調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求往生西方。然參禅未悟,或未徹,皆不得爲禅;念佛偏執唯心而無真切信願,則不得名爲有淨土。永明延壽禅師“四料簡”(注六),即是對此輩的痛斥。故如參禅無成,則唯有仗佛願力,才能帶業注生,即預聖流。絕不可輕視也!

  印光大師另有“淨土法門普被叁根論”(注七)、“宗教不宜混濫論”(注八)兩篇重要的論文,亦同樣重申上述的理由。茲不複聱。

  但是,法門既然貴在常機,則並非人人盡在淨土法門修行。印光大師充分理解這一點。所以,在理性的抉擇下,他也不反對他人學密、學禅。例如他雖不贊成弟子學密,但不完全否定其存在的價值,像皈依弟子袁希濂學密,他並不反對。袁希濂自己也說:“是則余之學密,謂爲印光師父所特許者,亦可也。”(注九)不過,印光大師認爲密宗易得神通,易著魔障,非一般人所能學。在《文鈔》裏舉例說明學密之不究竟,如谛閑法師有一徒弟,名顯蔭,人極聰明,十七、八歲出家。後學密宗于日本,得密宗真傳,又通臺宗,已是顯密圓通之灌頂大阿阇黎。當時大都認爲從彼受灌項者,均以爲可現身成佛,事實上,顯蔭死時很糊塗,咒也不能念,佛也不能念。故知此法,不如念佛之穩當多多也(注一O)。可知,印光大師慈悲唯恐弟子學密未得其利益,反受其害。密宗雖有現身成佛之義,而現身成者,究有幾人?故再叁勸人專志于念佛,爲千穩萬當的無上第一法則。

  另外,印光大師目睹當時宗門流弊甚多,加以時局不安,戰雲密布,人之根器及務道之心,都不如以前,言下知婦者,少之又少,終年枯坐以度歲月,不如精進念佛以求往生,這是針對當時的根機因緣而大力提倡念佛(注一一)。

  他有一段話,總結前面的意見說:

  大覺世尊,愍念衆生,迷背自心,(中略)由是:示生世間,成等正覺,隨順機宜,廣說諸法。括舉大綱,凡有五宗。五宗爲何?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淨。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禅者佛心。(中略)須知律爲教禅密淨之基址,若不嚴持禁戒,則教禅密淨之真益莫得。如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固,則未成即壞。淨爲律教禅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以淨土法門,乃十方叁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立法門。(注一二)

  由于淨土教是標明念佛往生,念佛而得叁昧,則一切智慧更不他求;念佛而得生西,則一切諸行悉在其中,更何須苦研他教,以分散個己的精神,以擾亂專修的淨業。而且我們的壽命有限,法門無量,欲遍究諸宗,奈何生命之短促所不能及?不如攝萬念于一念,融諸行于一行。所以印光大師又強調:

  須知了生死,愚夫愚婦則易,以其心無異見故也。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婦工夫,則亦易。否則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婦之能帶業往生。淨土法門,以往生爲主。隨綠隨分,專精其志,佛決定不欺人。(注一叁)

  所以,印光大師認爲在禅、密、淨土的各種法門中,應當以淨土爲究竟之依歸。

  [注釋]

  注一: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一、頁叁五七,《淨土決疑論》。

  注二:同右。

  注叁: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一、頁叁五八,〈淨土決疑論〉。

  注四:同右,頁叁五九。

  注五:同右,頁叁六0。

  注六:永明延壽的禅淨四料簡是:“有禅無淨土,十人九錯路;無禅有淨土,十人九得度;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在明末已傳誦極廣,而且字句形式也有不同。唯查檢永明現存的著述中,未見有此料簡紀錄,想系宋以後由禅歸淨的淨土諸師,即已有此信仰的傾向。參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頁一七九,東初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注七: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一、頁叁七一——叁七叁。

  注八:同右,頁叁七叁——叁八O。

  注九: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五、頁二五一四,袁希濂《追念印光大師》。

  注一O: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二、頁九六五,《複遊有維居士書》;頁九一0,《複姚維一居士書》。

  注一一:林孑焜《法義析微錄》,頁十,天華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注一二: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一,頁叁二九——叁叁0 ,《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注一叁: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一、頁二叁六,《複周群铮書二》。

  第二節 印光大師淨土思想的淵源

  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根據第叁章第一節傳略中的探討來看,初期是因在湖北蓮花寺曬經時,偶讀殘本《龍舒淨土文》而起信的;其次是在雙溪寺受戒期間,眼疾複發,因念佛號,使眼疾痊愈,親自體驗到念佛法門的不可思議,加深了信心;然後到紅螺山道場專修淨土法門,沐浴在徹悟祖師的念佛遺教光輝之下。可以說,是逐漸建立起來的。尤其是經驗的本身,最爲實在,他因治愈眼疾,信心增強,甚至影響到他日後提倡念佛可治病的思想(見第五章第四節的討論)。

  但我們如將紅螺山的淨土傳承法系,放到傳統念佛法門的源流來看,即會發現:印光大師其實是傳統念佛思想的發揚者。

  淨土宗的傳承,不像禅宗,師徒輩份,血脈分明;這主要是兩者在修行上的方法大不相同的緣故。禅宗要明師勘印,須重師承;淨土宗則普攝叁根,強調的是共同的立場,故淨土諸祖,每有間隔數代的情形。

  但就思想大流來看,仍有遙承相傳的關系。印光大師的淨士思想淵源,必須以這個角度來看,才能明了。

  他在〈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一文中,即曆數淨土思想的傳統源流說:“粵自大教東流,廬山創興蓮社,一倡百和,無不率從。而其大有功而顯著者,北魏則有昙鸾,鸾乃不測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見梁武帝,後複歸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師,肉身菩薩也。陳隋則有智者,唐則有道綽,踵昙鸾之教,專修淨業。一生講淨土叁經,幾二百遍。綽之門出善導,以至承遠、法照、少康、大行則蓮風普扇于中外矣。由此諸宗知識,莫不以此道密修顯化,自利利他矣。至如禅宗,若單提向上,則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念佛求生淨土?”

  “然于百丈立祈禱病僧,化送亡僧之規,皆歸淨土。又曰:修行以念佛爲穩當。及真歇了,謂淨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

  又曰:洞下一宗,皆務密修,以淨土見佛,尤簡易于宗門。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淨土,同歸一源,可以見其梗概矣。”

  “及至永明大師,以古佛身,乘願出世。方顯垂言教,著書傳揚。

  又恐學者路頭不清,利害混亂,遂極力說出一四料簡偈,可謂提大藏之綱宗,作歧途之導師。使學者于八十字中,頓悟出生死證涅槃之要道。

  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其後諸宗師,皆明垂言教,偏贊此法。如長盧赜、天文懷、圓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則、楚石琦、空谷隆等,諸大祖師。雖宏禅宗,偏贊淨土。至蓮池大師參笑岩大悟之後,則置彼而取此。以淨業若成,禅宗自得。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自後澫益、截流、省庵、夢東等,諸大祖師,莫不皆然。蓋以因時製宜,法須逗機。若不如是,則衆生不能得度矣,自茲厥後,佛法漸衰。(注一)

  從以上引文的說明,我們能鈎勒出淨土法門的傳承源流。其中最後一位淨土祖師,夢東,即號稱蓮宗第十二祖的徹悟禅師,亦即紅螺山資福寺最偉大的淨土祖師。印光大師被尊爲蓮宗第十叁祖,又曾在紅螺山修持,可以說,是繼承了徹悟禅師的念佛傳統而來。

  但他又如何確定自己的思想路線呢?從他所景仰的對象,我們發現他有以下的說法 

   一、夢東禅師。他提到“夢東雲: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爲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而《夢東語錄》,通皆詞理周到,確爲淨宗指南。”(注二)

  二、蕅益大師。他提到:“再進而求之,則蕅益老人《彌陀要解》,實爲千古絕無而僅有之良導。”(注叁)

  叁、蓮池大師、永明禅師。他提到“提永明之正令,遵蓮池之遣規,使自他同出生死,幽顯共生西方。”(注四)

  這四位其實都是以禅師而提倡淨土,特別是自永明延壽著《萬善同歸集》以來,強調禅淨雙修,形成了中國近世佛教融合思想的主流,到蓮池大師著《阿彌陀經疏鈔》,以《華嚴經》的義理統攝淨土思想,使此一思想發展到最高峰。蕅益大師以下,此一立場不變。只是清代中葉以後,禅宗沒落,不再被強調,于是淨土法門成了主要的趨勢。故印光大師所承襲者,偏于淨土,其理在此。

  然淨土法門中,有唯心淨土和西方淨土。印光大師既揀別唯心淨土(如前節所述),則必爲主張持名念佛的西方淨土思想。此一思想,亦可上溯善導系的他力本願思想。

  從淨土宗的思想史來看,善導的師資傳承爲:菩提流支——昙鸾道綽——善導;皆鼓吹“本願”的思想,而容許凡夫之報土往生。在道綽《安樂集》卷上,有這麼記載:

  問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遠劫以…

《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