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聖數,良田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爲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一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衆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是故大經(無量壽經)雲:若有衆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注五)
由這段經文可知:善導系已有他力思想的存在。昙鸾發揚淨土教義,以《往生論注》爲主,他在該書曾引述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卷五的一段經文解釋爲: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
難行道,猶如陸路步行則苦;在五濁惡世,長久精進,由難行道而獲不退轉地。易行道,如水路乘船則樂;爲稱念阿彌陀佛,由其本願,接引往生淨土,快速得到不退轉。如此,橫出叁界,速出生死,是彌陀誓願所致(注六)。道綽也成立聖道、淨土二門。于婆婆世界,斷惑證理,入聖得果,名爲難行的“聖道門”,其理甚深,今時末法鈍根衆生難以解悟,惟稱念名號,承佛願力往生,名爲易行的“淨土門”。道綽主張應舍聖道正歸淨土。承襲昙鸾、道綽的彌陀“本願”思想,倡導念佛注並,繼起發揚光大的是善導。因其努力專修與弘化,遂使彌陀淨土法門更加發展、興盛,而成爲專宗。
彌陀淨土是由佛的本願力所成立的莊嚴淨土,同時是報土,絕不是應化土(注七)。彌陀如來在困地時,即以念佛爲住生本願,《無量壽經》卷上,第十八大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注八)。
法藏比丘經由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注九),所發誓願,攝受衆生,皆往生安樂國;而衆生是由法藏比丘的大悲願力得以往生,故說凡夫能夠往生這報土,是因阿彌陀佛無窮的大願力所攝取的。令一切衆生信願具足,即使十念,同樣可以屈身曲臂之頃到西方極樂世界。
《觀無量壽經》可說是善導淨土系所依的根本經典,在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
九品差別,何者?上品叁人是遇大凡夫;中品叁人是遇小凡夫;下品叁人是遇惡凡夫。(中略)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往生(注一0 )。
換句話說,九品住生的區別,不是在根本上、或質方面的問題;是單就遇見大乘、小乘或惡緣等而區分,亦即強調“遇緣的不同)(注一一),因此,善導系的淨土思想認爲大家都能得到實際的救濟,可以生淨土。
由簡易的持名修行,就可離苦得樂;是普及于下根的宗教。
善導系既以《觀無量壽經》爲基准,在該經裏提到下叁品是惡人臨終得善知識開導,及時虔誠念佛,亦能往生極樂。這持名念佛,能使罪惡深重的人往生淨土,是很特別的法門,顯出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超勝願力。這種他力思想的出現,即是印光大師所承襲的淵源。
印光大師的他力本願念佛思想,主要經由資福寺徹悟祖師的著作而來,再上溯明末的蕅益大師和蓮池大師的思想遺風,而與曆代淨土諸祖的法脈相銜接。所以我們可以說其前後思想的淵源,有其一貫的精神存在。
注一: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一,頁二叁——二五。
注二:印光《印光人師全集》冊一,頁一七八,〈複尤弘如居士書〉。
注叁:同右。
注四: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一,頁二六,〈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注五:《安樂集》卷上、大正藏四七冊,頁一叁下。
注六:參允《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大正藏二六冊,頁四一中。
注七:印海《中國淨土教理史》頁一二六,應化土,爲佛菩薩度化凡夫二乘,而變現化作之國土也。報土,報身所居之士也。
注八:《無量壽經》卷上、大正藏一二冊,頁二六八上。
注九:同右。
注一0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大正藏叁七冊,頁二四九中。
注一一:日本,正木晴彥〈善導()淨土教學〉頁二五九,講座大乘佛教、淨土思想,春秋社,一九八五年。
第叁節 印光大師對往生生因的看法
在淨土思想中,往生生因的部份是相當重要的,所以曆來對此一思想的诠釋很多,例如:
(一)、往生論:世親作《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以下略稱《往生論》),自求往生安樂國,以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五念門,爲往生修行的因素。昙鸾注解世親的《往生論》,以五念門爲往生行因,又確認如來本願力之強大,主張他力往生(注一)。
(二)、觀無量壽經疏:善導的《觀經疏》卷四說:往生之行有正行、雜行二種。正行分五種禮拜、贊歎、觀察叁種,另加讀誦、稱名二種。
讀誦《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稱阿彌陀佛之名號。又此五種中,善導更分正業、助業二種。稱名爲正業,讀誦、禮拜、贊歎、觀察四種爲助業。《觀經疏》卷四雲: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管時節久暫,念念不舍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是助業(注二)。
善導以稱名爲往生的生因,印光大師亦是以念佛爲主因。
(叁)、淨土論:唐代迦才的《淨土論》,以淨土生因有通、別二因。通因者,指《無量籌經》叁輩中之發菩提心,以及《觀經》所說之叁福業,爲一般通感十方叁世佛之通因。別因者,是特別爲感召西方淨土之因,此中亦有上根及中、下根之差別,上很是修行禮拜等五念門及念佛六種法,念佛者是念阿彌陀佛。中、下根必修忏悔等五種法(注叁)。
(四)、無量壽經宗要:新羅元曉著《無量壽經宗要》,以菩提心爲正因,《無量壽經》之叁輩諸行,《觀經》之十六觀想,《阿彌陀經》之執持名號,及《往生論》之五念門等皆稱爲助因(注四)。
以上的異說紛纭,不一而論,都有其經典的根源。依印光大師的觀點,他認爲:即今之世,若舍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衆生本具之體性。彙叁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九界衆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中略)修行以念佛爲穩當,及真歇了,謂淨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注五)。
所以,印光大師所強調淨土生因是:依“念佛”法門,生信、發願,持名妙行,求生西方。因爲非信不足以啓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執持聖號(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注六)。當信心堅定,願力堅固,行持專心;注意自己一日之中一句佛號,毫不間斷,才能渾然忘我,走進菩提大道。
又“修行其他法門,必至斷惑證真,方出叁界。欲了生死,難乎其離。此則但須持名真切,不妨帶業往生。一登蓮邦,長劫侍佛,親承教誨,終必至于一生補處。”(注七),持名念佛,確實能爲往生的生因。假若我們能夠念念在道,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這種生死心切的態度,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注八)。
總而言之,“念佛”法門,不外一句彌陀,信願往生;以信願行叁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如蕅益大師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注九),也因此,印光大師一生總是苦口婆心的教導衆生如何提起在念,發起信心,以受持淨業。
[注釋]
注一:印海譯《淨土教概論》頁一五四,無量壽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注二:《觀經疏》卷四,大正藏叁七冊,頁二七二中。
注叁:印海譯《淨土教概論》頁一五八。
注四:印海澤《淨土教概論》頁一五九。
注五: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一、頁二叁——二四,《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注六: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一,頁二九,《與悟開師書》。
注七: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一,頁一一。
注八: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一,頁五一,《複鄧伯誠居士書二》。
注九: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一,頁六五,《複高邵麟居士書四》。
第五章 印光大師淨土思想的實踐方法
印光大師對于淨土法門的實踐方法,有其個人的特色。陳榮捷博士曾指出“他主要的志趣是在宗教生活,而非宗教哲學”(注一)。他是經由智慧的抉擇,實際的需要,調和儒、釋,而實踐于淨土法門中。事實上,印光大師的出家,是基于本身對佛教真理的自覺而來,有實踐的長久體驗在。因而反映在實踐的方法上,即是此種經驗的延伸。他實踐方法,大體上可分爲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從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入手(注二),二是以家庭教育和因果報應相結合,叁是以居家修行適應時代需求,四是以至誠念佛醫治衆生的病,五是對攝心念佛及十念記數的見解。這其實也是傳統佛教與儒家倫理中,最爲民衆熟知的部份,卻因印光大師本人的人格感召和大力提倡,而重獲了新的生命。以下即分別加以討論。
第一節 從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入手
自古儒家辟佛,多系指摘出家的行爲是背棄了人倫,不顧及對于家庭、社會的責任而消極遁世;所以印光大師則持重于在家修行,強調實踐人倫,主張“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注叁),這種很明顯的融合會通,正是促進儒佛合一的思想,更收比儒順佛的寶效。這是他的超格表現,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例如他說:
欲皈依佛法,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必須要克盡倫常之道。(中略)要孝親敬長,兄弟姊妹,夫婦主仆,一一各須盡自己之職分。(中略)盡其職分,即爲世間賢人善人。賢善之人念佛,則易于感佛,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倫常也(注四)。
佛法是與生活相應,所以基本的…
《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