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的生平与思想▪P6

  ..续本文上一页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圣数,良田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一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无量寿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注五)

  由这段经文可知:善导系已有他力思想的存在。昙鸾发扬净土教义,以《往生论注》为主,他在该书曾引述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五的一段经文解释为: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犹如陆路步行则苦;在五浊恶世,长久精进,由难行道而获不退转地。易行道,如水路乘船则乐;为称念阿弥陀佛,由其本愿,接引往生净土,快速得到不退转。如此,横出三界,速出生死,是弥陀誓愿所致(注六)。道绰也成立圣道、净土二门。于婆婆世界,断惑证理,入圣得果,名为难行的“圣道门”,其理甚深,今时末法钝根众生难以解悟,惟称念名号,承佛愿力往生,名为易行的“净土门”。道绰主张应舍圣道正归净土。承袭昙鸾、道绰的弥陀“本愿”思想,倡导念佛注并,继起发扬光大的是善导。因其努力专修与弘化,遂使弥陀净土法门更加发展、兴盛,而成为专宗。

  弥陀净土是由佛的本愿力所成立的庄严净土,同时是报土,绝不是应化土(注七)。弥陀如来在困地时,即以念佛为住生本愿,《无量寿经》卷上,第十八大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注八)。

  法藏比丘经由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注九),所发誓愿,摄受众生,皆往生安乐国;而众生是由法藏比丘的大悲愿力得以往生,故说凡夫能够往生这报土,是因阿弥陀佛无穷的大愿力所摄取的。令一切众生信愿具足,即使十念,同样可以屈身曲臂之顷到西方极乐世界。

  《观无量寿经》可说是善导净土系所依的根本经典,在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

  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中略)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往生(注一0 )。

  换句话说,九品住生的区别,不是在根本上、或质方面的问题;是单就遇见大乘、小乘或恶缘等而区分,亦即强调“遇缘的不同)(注一一),因此,善导系的净土思想认为大家都能得到实际的救济,可以生净土。

  由简易的持名修行,就可离苦得乐;是普及于下根的宗教。

  善导系既以《观无量寿经》为基准,在该经里提到下三品是恶人临终得善知识开导,及时虔诚念佛,亦能往生极乐。这持名念佛,能使罪恶深重的人往生净土,是很特别的法门,显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超胜愿力。这种他力思想的出现,即是印光大师所承袭的渊源。

  印光大师的他力本愿念佛思想,主要经由资福寺彻悟祖师的著作而来,再上溯明末的蕅益大师和莲池大师的思想遗风,而与历代净土诸祖的法脉相衔接。所以我们可以说其前后思想的渊源,有其一贯的精神存在。

  注一: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三——二五。

  注二:印光《印光人师全集》册一,页一七八,〈复尤弘如居士书〉。

  注三:同右。

  注四: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六,〈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注五:《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四七册,页一三下。

  注六:参允《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大正藏二六册,页四一中。

   注七:印海《中国净土教理史》页一二六,应化土,为佛菩萨度化凡夫二乘,而变现化作之国土也。报土,报身所居之士也。

  注八:《无量寿经》卷上、大正藏一二册,页二六八上。

  注九:同右。

  注一0 :《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正藏三七册,页二四九中。

  注一一:日本,正木晴彦〈善导()净土教学〉页二五九,讲座大乘佛教、净土思想,春秋社,一九八五年。

  第三节 印光大师对往生生因的看法

  在净土思想中,往生生因的部份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历来对此一思想的诠释很多,例如:

  (一)、往生论:世亲作《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以下略称《往生论》),自求往生安乐国,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念门,为往生修行的因素。昙鸾注解世亲的《往生论》,以五念门为往生行因,又确认如来本愿力之强大,主张他力往生(注一)。

  (二)、观无量寿经疏:善导的《观经疏》卷四说:往生之行有正行、杂行二种。正行分五种礼拜、赞叹、观察三种,另加读诵、称名二种。

  读诵《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称阿弥陀佛之名号。又此五种中,善导更分正业、助业二种。称名为正业,读诵、礼拜、赞叹、观察四种为助业。《观经疏》卷四云: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管时节久暂,念念不舍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是助业(注二)。

  善导以称名为往生的生因,印光大师亦是以念佛为主因。

  (三)、净土论:唐代迦才的《净土论》,以净土生因有通、别二因。通因者,指《无量筹经》三辈中之发菩提心,以及《观经》所说之三福业,为一般通感十方三世佛之通因。别因者,是特别为感召西方净土之因,此中亦有上根及中、下根之差别,上很是修行礼拜等五念门及念佛六种法,念佛者是念阿弥陀佛。中、下根必修忏悔等五种法(注三)。

  (四)、无量寿经宗要:新罗元晓着《无量寿经宗要》,以菩提心为正因,《无量寿经》之三辈诸行,《观经》之十六观想,《阿弥陀经》之执持名号,及《往生论》之五念门等皆称为助因(注四)。

  以上的异说纷纭,不一而论,都有其经典的根源。依印光大师的观点,他认为: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中略)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及真歇了,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注五)。

  所以,印光大师所强调净土生因是:依“念佛”法门,生信、发愿,持名妙行,求生西方。因为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执持圣号(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注六)。当信心坚定,愿力坚固,行持专心;注意自己一日之中一句佛号,毫不间断,才能浑然忘我,走进菩提大道。

  又“修行其他法门,必至断惑证真,方出三界。欲了生死,难乎其离。此则但须持名真切,不妨带业往生。一登莲邦,长劫侍佛,亲承教诲,终必至于一生补处。”(注七),持名念佛,确实能为往生的生因。假若我们能够念念在道,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这种生死心切的态度,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注八)。

  总而言之,“念佛”法门,不外一句弥陀,信愿往生;以信愿行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如蕅益大师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注九),也因此,印光大师一生总是苦口婆心的教导众生如何提起在念,发起信心,以受持净业。

  [注释] 

  注一:印海译《净土教概论》页一五四,无量寿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注二:《观经疏》卷四,大正藏三七册,页二七二中。

  注三:印海译《净土教概论》页一五八。

  注四:印海泽《净土教概论》页一五九。

  注五: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三——二四,《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注六: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九,《与悟开师书》。

  注七: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一一。

  注八: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五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注九: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六五,《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第五章 印光大师净土思想的实践方法

  印光大师对于净土法门的实践方法,有其个人的特色。陈荣捷博士曾指出“他主要的志趣是在宗教生活,而非宗教哲学”(注一)。他是经由智慧的抉择,实际的需要,调和儒、释,而实践于净土法门中。事实上,印光大师的出家,是基于本身对佛教真理的自觉而来,有实践的长久体验在。因而反映在实践的方法上,即是此种经验的延伸。他实践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入手(注二),二是以家庭教育和因果报应相结合,三是以居家修行适应时代需求,四是以至诚念佛医治众生的病,五是对摄心念佛及十念记数的见解。这其实也是传统佛教与儒家伦理中,最为民众熟知的部份,却因印光大师本人的人格感召和大力提倡,而重获了新的生命。以下即分别加以讨论。

  第一节 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入手

  自古儒家辟佛,多系指摘出家的行为是背弃了人伦,不顾及对于家庭、社会的责任而消极遁世;所以印光大师则持重于在家修行,强调实践人伦,主张“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注三),这种很明显的融合会通,正是促进儒佛合一的思想,更收比儒顺佛的宝效。这是他的超格表现,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例如他说:

  欲皈依佛法,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必须要克尽伦常之道。(中略)要孝亲敬长,兄弟姊妹,夫妇主仆,一一各须尽自己之职分。(中略)尽其职分,即为世间贤人善人。贤善之人念佛,则易于感佛,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伦常也(注四)。

  佛法是与生活相应,所以基本的…

《印光大师的生平与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