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的生平与思想▪P7

  ..续本文上一页做人道理必须具备,才能入道;儒家重视孝道,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为政,所以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注五)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也就是说:是否成为有用的人,观察他居家行止如法与否,就知道答案了。因此,印光大师认为: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能于家庭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归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

  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注六)。印光大师所强调的力行伦常,尽谊尽分,广行众善。这一切都成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所必备的条件。故我们修持要注意言行的相应,既然想念佛求生净土,世间善不能忽略不做;这与《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注七),有异曲同工的意思。由此可知,净土教的修持,不是只要一心求生西方,对于现实人间的世事,就不闻不问。印光大师并不教人废弃世事,相反的,常常勉人居尘学道,善尽做人的义务。如《文钞》正编复宁波某居士书云: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之外,有所觊觎,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冢之本,随分随力,执持名号,决志往生。(注八)

  总之,是教我们随分随力以修行,而不是远离人群独自修道,也就合乎儒家伦常思想与不废弃世事。

  在《文钞》三编里,又发现一般他以为佛法与儒家思想相融之点:书云: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佛经云:世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改过不吝,为儒者希圣之方。发露罪愆,乃佛子复本之要(注九)。

  为人处事,不怕做错事,只怕错了不知悔改,故《论语》子罕篇第九云:“过则勿惮改。”有过失不能畏惧而不纠正。万一,误作恶行,须赶紧断除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心,借忏悔的力量,洗刷前过。

  印光大师常将儒佛思想融为一体,或许与他从小接受儒教的洗礼有关,故他又主张:尽性学佛,方能尽伦举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上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注一0)。

  印光大师的儒佛和合,并不是互并、或归于儒、或归于佛,而是各显其美,学儒之“尽伦”,学佛之“尽性”,亦惟有“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尽伦”不妨说为儒家之所重,“尽性”固是佛教之极致,然尽伦正有助尽性,尽性正所以尽伦,二者之所重或特殊,亦不必互掩,而是互尊藉以互成(注一一)。事实上,人生在世,能恪尽个人职分之外,要能奉佛修心,趋向善提,才是究竟之路。

  但是,历代来为什么有儒家辟佛的出现呢?印光大师对此有精到的看法,他说:以儒者多主于事相,而不致力于悟明心性,若不得佛法为之先导,则自己之心,尚非所知,况圣人之心法乎?以故泥迹之儒,多辟佛教,以不知佛法虽为出世间法,亦复具足世间一切善法。举凡伦常修齐之道,固已极力宏阐,毫善弗遗,遇父言慈(中略),随己随分,各尽其义,固与世间圣人所说无异。然世间圣人,只教人尽义尽分,佛则详示其尽与不尽之善恶果报。尽义尽分,只能教于上智,不能普摄下愚。若知尽与不尽之善恶果报,纵属下愚,亦必歆善报而惧恶果,虽不欲尽义尽分,亦必勉力尽义尽分矣(注一二)。

  事实上,佛教注重的伦常日用之道与儒教所说大致一样;所不同的是:佛教说明三世因果,善恶报应。使人心存敬畏,不敢随心所欲而胡作非为,即使在暗室独处之中,常如面对佛天。故纵属下愚者,也喜欢听闻做善事可得到好的果报。俗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假如每个人行事之前都先考虑到这种观念,消极上阻吓着坏人的作奸犯科。积极上鼓舞着大家去行善,因此使社会上坏事因而减少,好事因而增多。

  或许一开始无法做得很完美,但渐渐的,常受佛法因果报应实事的薰陶,而勉励自己“尽义尽分”的做好。此即印光大师融合儒佛思想之所在。

  再看他指导少年学佛的经过,即知他的灼见,是与一般人不大相同:

  少年学佛,必须要敦伦尽分(原注:即实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深信因果,及与轮回。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复以化他。行有余力,则研究一切大乘经论,及古今儒释古德各著述。(中略)如是则决定现生优入圣贤之域,临终即入极乐之邦矣(注一三)。

  教导少年学佛,是有其次第可寻的,先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将基本的伦常教育巩固住,就是“本立而道生”。 接着示以深信因果,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由虔诚心念佛,及信愿行坚固之后,行有余力,再研究大乘经论和儒家经典。这样循序而进,努力修持,则不但实际生活上可跻入圣贤的境界,临终也必可往生极乐净土。可以说,将儒家伦理思想和佛教的净土信仰,做了最完美的结合。

  [注释] 

  注一: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页八四。

  注二: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八七四,〈复云南王德周居士书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八个字于《文钞》中处处可见,闲为动词,有防范的意思,这是印光大师独特的见解,对邪的必须有所防范,而保存“诚敬”。

  注三: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九九八,〈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

  注四: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一O 五九,〈复金益平居士书二〉。

  注五: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一六八,〈复汪梦松居士书〉。

  注六: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三、卷下、杂着,页九七。

  注七:《四书读本》,台北德兴书局印行,论语学而篇,页七0 。

  注八: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五三,〈复宁波某居士书〉。

  注九: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三,卷上、书,页一九三,〈复章道生居士书〉。

  注一0: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三二五,〈复安徽万安校长书〉。

  注一一: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五、页二七二二,张廷荣〈印光法师与中国宗教文化三型范〉。

  注一二: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五七五,〈儒释一贯序〉。

  注一三: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一0六三,〈复无锡佛学会少年学佛社书〉。

  第二节 以家庭教育和因果报应相结合

  谢真净曾认为:印光大师示生斯世,大弘净土,必为乘愿再来,不论言语与行为都以《切实》为标的,并且提到他的特色是:一为弘扬净土,广度群品,当机切实也。二为敦重人伦,使民德归厚切实也。三为提倡因果,流通经书,恤难济灾,示人以为善切实也。四为以竭诚尽敬,教人净业切实也(注一)。其中,敦重人伦,呼吁家庭教育的重要与因果事理相应。印光大师在〈与聂云台居士书〉中说:

  印光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当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报应,虽佛菩萨圣贤俱出于世,亦末(莫)如之何矣?又曰: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又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注二)

  儒家在“大学”书中,提出“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条目,其中“齐家”就是注重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母教更为重要,因为人在幼年时代,专依赖母亲的教导。父亲必须出外工作,不常在家内,母亲则日夜与儿女相处,其一言一行影响幼小的儿女很大。所以教女比教子来得重要“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人少有贤母,长有贤妻,欲不为贤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图太平之良策也。”(注三)也就是“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他认为:

  教导子女当于根本上着手,所谓根本者,即孝亲济众,忍辱笃行。

  以身为教,以德为范。如镕金铜,倾入模中;模直则直,模曲则曲。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先,已可预知,况出模乎?(中略)如镕金倾入坏模,则成坏器。金固一也,而器则天渊悬殊矣。(注四)

  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给与好环境,教与因果报应,做人之基本理念,则如镕金入好的模器,不会有所扭曲。也难怪印光大师一再说明:“今日世道之乱,为开辟所未有,究其根源,总由家庭失善教,及不讲因果报应之所致也。天下不治,匹夫匹妇,与有其责。能注重家庭教育,及因果报应,则贤才自然蔚起,则天下渐可太平矣。”(注五)家庭教育是每个人知书达礼的第一要站,假如在年幼时,随时教以因果轮回的真实事迹,使之明白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万一,遭遇到非常的困苦挫折的时候,能够反观自照,知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对于困厄的境遇,就不会忿恨和不平,反而勇敢的承当,面对现实而不必逃避。同时对于未来的前途也不会惶恐或悲观,只要自己当前的努力,即可改变将来的环境,幸福和快乐自可期待。总之,“因果二字,为今日救国救民之正本清源,决定要义。”(注六)

  印光大师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教女能够成功,即胜过一切,因为:

  现在堪为人之贤妻,将来堪为人…

《印光大师的生平与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