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贤母。以此风于乡邑,是亦治天下国家之根本*轮也。(中略)各守本分,相夫教子,乃天下太平之根本。以故周之王业,基于三太。彼太姜、太任、太姒,乃女中圣人。但以阴相其夫,胎教其子为事。(注七)
天下少有生即知者,都必须由长辈教导启发。最初的几年,日夜随于母侧,亲炙美德,常承训诲,性情自然而然趋于温文有礼,故女子的守本分,相夫教子,乃天下太平之根本。即为:世上有贤德的母亲,才有贤明的儿子,故有扰秀的人才出现。古时候的圣母,注重胎教,希望秉成良好的性质,以使将来的举止行动合乎礼而不窬矩。因之,世以太太称女者,以太姜、太任、太姒三圣女,各能相夫教子,以开周朝八百年的王业(注八)。家庭教育,不但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振兴佛法也是依赖良好的教育,使其幼受庭训。年长后,或出家为僧,虽不能弘阐佛法,也不致于破斋犯戒,拨无因果。遂使世法与佛法共依存,国运同法运齐兴隆。(注九)
在此,将印光大师对教育的一项独特见解稍加说明。他说世人欢喜有子传递香火,而不知教育的重要,而“光兄弟三人,光最小,二兄皆无子,其门遂绝。光闻之,不胜欣慰,以其以后不会有造恶业辱祖先之子孙故也。”(注一 0)印光大师是以不辱先人为要,他这种非常特殊的看法,塑造成他的严谨处世,与苦口婆心的劝化弟子们重视家庭教育。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图(注一一)。因为,凡是明因识果者,一定不敢自欺欺人,作出伤天害理,或损人利己的事。譬如: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注一二)
因果的事理,是通三世,重叠无尽的,很可能此善因种下去还未得善果,以前的恶果先成熟而获恶报,怎可因而断定无因果之报应呢?犹如种植稻谷一样,早种者早收成;如欠债一般,力强者先牵(注一三)。基于因果法则,知今生之幸与不幸都有其来由,倘能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痛改前非,努力行善,就是“转变由心之奥旨”。所以说:极力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是可以改变社会不好的风气,使人人臻于真善美之境。
[注释]
注一: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五、页二四六八——二四七二,谢真净〈光公觉范永垂后世〉。
注二: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0 0,〈与聂云台居士书〉。
注三: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0二,〈复江易园居士书〉。
注四: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二九,〈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注五: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三,卷上、书,〈复观心居士书〉。
注六: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二八,〈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注七:同右。
注八: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七三一——七三二,〈江西归事略发隐〉。根据《列女博》卷一,页四四、四八、五二,记载——太王妃太姜,王季妃太任,文王妃太姒的生平事迹,可得知,周朝以仁厚立国,母后的力量功不可没,也难怪印光大师重视家庭教育,强调胎教,有贤女及贤母,就有贤圣人的诞生,国家的贤圣人增多,自然国泰民安,富庶乐利。
注九: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六,页八0,应脱〈录家庭教育跋〉。
注一 0: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九三四,〈复胡奉尘居士书〉。
注一一: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四O,〈复周群铮居士书六〉。
注一二: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七八,〈与卫锦洲居士书〉。
注一三: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八七八,〈复周颂尧居士书〉。
第三节 以居家修行适应时代需求
印光大师不轻易赞成佛弟子出家,因为现今学佛,非常方便,不像以前,非出家则难以听闻佛法而修行;在清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以前出家都得经过考试,或者政府颁给度牒才能出家,所以学佛比较不普遍(注一)。清末、民国以来,信仰自由的风气渐开,已无严格的出家限制。因此,印光大师认为尽可在家修行,以免出家若不真修,更不如俗。他说:
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注二)。
他认为:在家居士可以净土法门教示儿女,及亲戚朋友,告诉他们正视生死的大事。如能依照这种方式修行,即能获益。怎么需要再选择场所,以做清净修行?可说家庭就是道场!尽可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为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这即是戴发的高僧,居家佛子也(注三)。
印光大师不赞成人出家的原因,散见于《文钞》各处,综合起来有主要的三点:
第一、现今乱世,多半都以俗欺僧,法弱魔强,恶徒邪党,常怀欺僧夺产之心。因此,欲出家,反不如居家学佛较有益(注四)。
第二、若是已有家眷者,不经过家人同意,欲舍亲远去,则室人有无依之恨,慈亲有怨子之怀。而且一般不明至理的人,反而批评佛法为背叛世道,妄生毁谤。促使这些人造口业,堕落恶道。变成未见其益,而先遭受大损失(注五)。
第三、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是真语实语的,因出家必须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为也(注六)。
而不是出家便一无所事的坐着修清净行。他举例说:自从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徐蔚如印《文钞》以来,他即终日为人忙。不知出家,若撑持道场,宏扬佛法,其事更多。即使作个自了汉,而所须的衣食,当得经营,三餐之饮食,也得自己料理,那有不忙碌的道理(注七)。
所以说:天下事都各有其因缘,而不是出家就好,不出家就不能修行。佛法中的六度万行,及伦常应世,一切都在因缘法中。在家能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即可引众多人入正道。在一乡之中,大都以你为标准。你虽无大作为,也为一乡之仪范(注八)。 就是,佛法无一人不应修,亦无一人不能修。只要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主敬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扮好角色,则居家诚敬实是好修行。
有人说印光大师有几项特别而矛盾的作风,方伦居士在《永思集续编》里为他作了辩护:
一、他自己出家,而不赞成他人出家。若有人与他商量要出家的事,大部分劝其打消念头。这主要是恐其画虎不成,反为犬,倒不如做个名副其实的居士来护持佛法,比较稳当(注九)
二、自己是出家人的出家弟子,然而他出家后,并不收出家的弟子,这乃是他对僧伽的内容,有难言之痛,所谓不足为外人道也(注一O)。
三、自己通宗通教,而不大赞成他人研究宗教,凡缁素行人,如有问及宗教上的问题,都以“老实念佛”四字,作为答覆,这是恐怕问者能力不足,即生不能成办,并非说宗教之不高深,不足学,所以这一事,也可以说是老婆心切(注一一)。
总而言之,修行是不分出家与在家,但要出家必须克服种种困难,不如在家敦伦尽分做个称职的学佛居士,拥护佛法,摄化群众,亦不失为良策。故印光大师不轻易允许佛弟子出家可窥其设想之周到,与利众之心切,不愿见其出家,扮不好角色而苦恼;而望其以在家孝敬师长,感化大众,使人们真正体会到佛法利济众生的好处。
[注释]
注一 :在《全集》册一,页四五,印光大师说:“清世祖不观时机,仰尊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认为清世祖对佛法的尊崇,而宣布取消度牒,考试政策。而事实上,于清乾隆十九年起,才通令取消官给度牒政策(见黄忏华等《中国佛教总论》页一二六,木铎出版社)。而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一——礼部,也记载“清乾隆十九年(中略)或致滋扰,有名无实,此综理日久所悉,正不必袭复古辟异之迹也。着停止。”着停止,是指停止颁给度牒,取消考试之义。故知印光大师所说的年代值得商榷。
注二: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八一,〈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
注三: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八二,〈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
注四: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九三七,九三八,〈复杨树枝居士书二〉。
注五: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三八,〈复周群铮居士书四〉。
注六: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四五,〈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
注七: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页九三七,〈复杨树枝居士书二〉。
注八: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一一 0三,〈复念佛居士书〉。
注九: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五,页二七一四,方伦〈由宗仰印大师谈及老实念佛〉。以下举数例为印光大师劝人不出家有:
一、《全集》册一,页八一——八二,林介生居士欲出家,印光大师就要他在家好好修行,做个戴发的高僧。
二、《全集》册一,页二三八,周群铮居士也被他以慈亲的不允许,则应当在家笃修净业,使慈亲生信念佛,以期了脱之导。
三、《全集》册一,页四五,告诉谢融脱居士说:欲求出家者,第一要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姿,方可剃落,否则不可。
四、《全集》册一,页二二六,知师寿居士已心有回转,不出家了。
幸甚,因出家一事,今人多以为避懒偷安的计策。
以上,都是印光大师不赞成某些人想要出家的实例,但并不是完全都反对,他是针对那些居士的问题而答覆。近代的慧三长老,在《永思集续编》追悼印光大师提到他的出家是经过印光大师的同意,并请天台宗大德…
《印光大师的生平与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