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兴慈法师为其剃度师,参见《全集》册五,页二四五二,慧三〈印光大师许我出家〉。
注一O: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五,页二七一四,方伦〈由宗仰印光大师谈及老实念佛〉。
注一一:同右。
第四节 以至诚念佛医治众生的病
这节所要阐述的,在于宗教的经验;凡人“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当生病而致使情绪不定时,以念佛方式稳住情绪,病情很快会因心理的平静而度脱难关,犹如风平浪静即可欣赏清澈的湖光山色。
念佛是否真能治病,各有其说辞,但印光大师却有其亲身经历,在《全集》里,他处处指导信众,以诚敬心修持,归纳以至诚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的秘诀。“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至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注一)不仅佛法强调要有至诚心,世间法亦复如是。人生的真价值,是离不开诚实两个字,诚实和真理息息相关;人类心灵的互相感应,也只有藉真诚来传递。而至诚的念佛亦可治病,他说:
病由身生,身由业生,当痛加忏悔,以消宿业。(中略)但在家中,息心静念,最为第一。当身婴重病,只可认真修持。如至诚念佛,并念观音。此时用不着研究,一经研究,反成纷驰。譬如有病,得一灵丹,即以服食为事。不得以先去研究此灵丹系何药所制,何药走何经?治何病?必期于一一了然,方育服食耶?(注二)
念佛修持,犹如服药一般。能够明了教理,就好像清楚知道病源、药性、脉博的跳动等原理;然后再服药,这固然是最好的方法。但如病重时,根本无多余的时间,以分析病源、药性等,唯靠医生指定的药,先吃了才有痊愈的希望。也就是肯服阿伽陀药,就有痊愈的可能(注三)。
当有一位居士为母亲祈求身体健康而无法如愿时,向印光大师提出质询,大师如此的回答:“设汝果真实如此礼拜持诵,汝母之痼疾不愈。光当瞎目,天地当易位,日月当倒行矣,有是理乎?光恐汝诚之一字,或未致意。”(注四),很不客气的指责他不够诚心、专一的念佛、礼拜、持诵,所以无法与佛菩萨感应,绝对不是诸佛菩萨的不慈悲护念。
印光大师认为:吾人从无始来所结怨业,莫能悉数,若不念佛,将长劫报复,无有了期。由念佛力,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注五)。为什么念佛有这么大的效用?
一者,佛为一切众生之大慈悲父母,当病发作的时候,能至诚念佛,则当倍生怜悯。
二者,念佛的念字,是“今心”所组合的,这个“念”字含有积极的意味,是要把当今一念,安住于万德洪名的“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上,而众生为能感,佛为所应,能所相契合,感应道交,遂得净境。民国廿七年为弟子朱清泰说〈学医发隐〉提到:
佛为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生死等病。然生死大病,由心而起,故先以治心病为前导。果能依法修持,则身病即可随之而愈。身病有三:一宿业,二内伤,三外感。此三种病,唯宿业难治。傥能竭诚尽敬,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超度宿世所害之怨家对头,彼若离苦得乐,病者即可业消病愈。(注六)
可说世间医药,能治外感、内伤,但不能治宿业。而念佛却能令宿世怨家,仗佛慈力,超生善道,故怨业释解,病即痊愈。外感、内伤,念佛又最有利益;非只有怨业病才有益处。也就是:“惟念佛,则身病心病,无有不治也。”(注七),所以,根据印光大师的看法,世人病苦,多属宿生杀业所感,如对宗灵师说:
汝右手有病,乃宿世杀害众生之恶业所招感。当至诚恳切念佛,为彼宿世怨家回向,令被超生净土。果能常念,业自消灭,业消则病好矣,何须锯手?(注八)
故说无论任何疾病,若能恳切至诚念“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善根,病自可痊。即令寿尽,则死后当生善道,不至堕落。当身体羸弱之时,息心正念,使神识不在外奔驰,而归于一处,身体就可以渐渐安康。
[注释]
注一: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四七,〈复邓伯诚书〉。
注二: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一 0一二,〈复湘阴黄颂平居士书〉。
注三: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一0九三,〈复念佛居士书〉。
注四: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三,卷上、书、页一九二,〈复章道生居士书〉。
注五: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八七七,〈复周颂尧居士书〉。
注六: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一三五0——一三五一,〈学医发隐〉。
注七: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三,卷下、页七四,〈居士林开示法语〉。
注八: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三,卷上、页三一,〈复宗灵师书〉。
第五节 印光大师对摄心念佛及十念记数的见解
一、摄心念佛
摄心念佛的作用,是以称念佛号,以一念抵挡万念;以万德洪名替代杂乱的心。初学念佛的人,往往发觉心很难专一,这时应以摄心切念,自能归一。印光大师本人的见解是:
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注一)。
意即:念佛虽然以心念为主,但也不可舍弃口出声的念佛;因为众生的耳根最利,所以必须采取声音相助得入一心为重要方法,就是以身口意三者,互相资助。
印光大师接着说:
若心能忆念,身不礼敬,口不持诵,亦难得益。世之举重物者,尚须以声相助,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注二)。
是故得知,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字字从心起,字字从口出,字字从耳入,如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但于念时,当万绿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然,如丧考妣,如鸡抱卵。“(注三)一有间断,三昧不成。所谓:大念是指大声念佛;小念,是指小声念佛。古德释云: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佛身小。
称颂观世音菩萨洪名,亦是印光大师提倡摄心念佛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由耳根入道,反闻闻自性,得寂灭现前,证圆照三昧;得上同诸佛,下化众生,随缘施设,无不自在(注四)。如《楞严经》卷六所说: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绿心自在,成就菩提,斯为第一(注五)。亦即称颂观音菩萨的法门是依耳根闻性,得不生不灭的妙理,起返闻照性的妙智。同理,我们也可从闻、思、修,入三摩提,解脱六根的缠缚,超越六尘的障碍。依之念佛,即可获念佛三昧。换句话说,摄心念佛的方法,是要人依循一定的方法来实践。
二、十念记数
印光大师对于所谓钝根散心者,如一时无法摄心念佛,则他主张依《观无量寿经》的“十念记数“来念佛。依据《观无量寿经》的原文说法是: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中略)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注六 )。
十念往生法门为:罪障深重的凡夫,临终时,由十声念佛而往生极乐(注七)。这是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得以往生的。在《无量寿经》则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注八)。与《观经》所说略有不同;印光大师认为:《无量寿经》就平时修行所言,在平常应随时自我训练,不可太过于放逸,否则福德因缘不具足,往生不易也。《观经》的下品下生,是就临终时所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也谤正法,但遇善知识启发,即能往生。最后,印光大师对两种经文的歧异,提出了折衷性的解释,他说下品下生情况是:
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心,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注九)。
在地狱相现前的情景下,一闻佛名,只求救护,专切念佛;化佛菩萨寻其音声到,一念顷即登彼极乐世界。
从传统净土思想来看,自宋慈云遵式开始,即特别重视十念往生,如《乐邦文集》卷四所说的:
修净业者,须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惟长惟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数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注一)。
十念不是说只要念十声佛号,就可以往生。以十念的方法达到专心一致,绵绵密密的不间断,即有所成就。在于精专而不在于数量的多寡,所以慈云忏主才会提倡尽一口气念佛,称为一念;连续十口气,为十念。这种念法称十念法门,是为当时的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所设立的。
十念法门,是借气摄心,心自不散失,必须随气的长短,不可强求多念,否则伤气。又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则害病。这种方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但因是适合忙碌者所修行的,所以印光大师提出“十念记数“的方法: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捏珠,唯凭心记 。(中略)须知此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中略)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
《印光大师的生平与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