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P9

  ..續本文上一頁興慈法師爲其剃度師,參見《全集》冊五,頁二四五二,慧叁〈印光大師許我出家〉。

  注一O: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五,頁二七一四,方倫〈由宗仰印光大師談及老實念佛〉。

  注一一:同右。

  第四節 以至誠念佛醫治衆生的病

  這節所要闡述的,在于宗教的經驗;凡人“製心一處,無事不辦”。當生病而致使情緒不定時,以念佛方式穩住情緒,病情很快會因心理的平靜而度脫難關,猶如風平浪靜即可欣賞清澈的湖光山色。

  念佛是否真能治病,各有其說辭,但印光大師卻有其親身經曆,在《全集》裏,他處處指導信衆,以誠敬心修持,歸納以至誠實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的秘訣。“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至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注一)不僅佛法強調要有至誠心,世間法亦複如是。人生的真價值,是離不開誠實兩個字,誠實和真理息息相關;人類心靈的互相感應,也只有藉真誠來傳遞。而至誠的念佛亦可治病,他說:

  病由身生,身由業生,當痛加忏悔,以消宿業。(中略)但在家中,息心靜念,最爲第一。當身嬰重病,只可認真修持。如至誠念佛,並念觀音。此時用不著研究,一經研究,反成紛馳。譬如有病,得一靈丹,即以服食爲事。不得以先去研究此靈丹系何藥所製,何藥走何經?治何病?必期于一一了然,方育服食耶?(注二)

  念佛修持,猶如服藥一般。能夠明了教理,就好像清楚知道病源、藥性、脈博的跳動等原理;然後再服藥,這固然是最好的方法。但如病重時,根本無多余的時間,以分析病源、藥性等,唯靠醫生指定的藥,先吃了才有痊愈的希望。也就是肯服阿伽陀藥,就有痊愈的可能(注叁)。

  當有一位居士爲母親祈求身體健康而無法如願時,向印光大師提出質詢,大師如此的回答:“設汝果真實如此禮拜持誦,汝母之痼疾不愈。光當瞎目,天地當易位,日月當倒行矣,有是理乎?光恐汝誠之一字,或未致意。”(注四),很不客氣的指責他不夠誠心、專一的念佛、禮拜、持誦,所以無法與佛菩薩感應,絕對不是諸佛菩薩的不慈悲護念。

  印光大師認爲:吾人從無始來所結怨業,莫能悉數,若不念佛,將長劫報複,無有了期。由念佛力,轉後報重報,爲現報輕報(注五)。爲什麼念佛有這麼大的效用?

  一者,佛爲一切衆生之大慈悲父母,當病發作的時候,能至誠念佛,則當倍生憐憫。

  二者,念佛的念字,是“今心”所組合的,這個“念”字含有積極的意味,是要把當今一念,安住于萬德洪名的“南無阿彌陀佛”聖號上,而衆生爲能感,佛爲所應,能所相契合,感應道交,遂得淨境。民國廿七年爲弟子朱清泰說〈學醫發隱〉提到:

  佛爲大醫王,普治衆生身心生死等病。然生死大病,由心而起,故先以治心病爲前導。果能依法修持,則身病即可隨之而愈。身病有叁:一宿業,二內傷,叁外感。此叁種病,唯宿業難治。傥能竭誠盡敬,發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超度宿世所害之怨家對頭,彼若離苦得樂,病者即可業消病愈。(注六)

  可說世間醫藥,能治外感、內傷,但不能治宿業。而念佛卻能令宿世怨家,仗佛慈力,超生善道,故怨業釋解,病即痊愈。外感、內傷,念佛又最有利益;非只有怨業病才有益處。也就是:“惟念佛,則身病心病,無有不治也。”(注七),所以,根據印光大師的看法,世人病苦,多屬宿生殺業所感,如對宗靈師說:

  汝右手有病,乃宿世殺害衆生之惡業所招感。當至誠懇切念佛,爲彼宿世怨家回向,令被超生淨土。果能常念,業自消滅,業消則病好矣,何須鋸手?(注八)

  故說無論任何疾病,若能懇切至誠念“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善根,病自可痊。即令壽盡,則死後當生善道,不至墮落。當身體羸弱之時,息心正念,使神識不在外奔馳,而歸于一處,身體就可以漸漸安康。

  [注釋]

  注一: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一,頁四七,〈複鄧伯誠書〉。 

  注二: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二,頁一 0一二,〈複湘陰黃頌平居士書〉。

  注叁: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二,頁一0九叁,〈複念佛居士書〉。

  注四: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叁,卷上、書、頁一九二,〈複章道生居士書〉。 

  注五: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二,頁八七七,〈複周頌堯居士書〉。 

  注六: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二,頁一叁五0——一叁五一,〈學醫發隱〉。

  注七: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叁,卷下、頁七四,〈居士林開示法語〉。 

  注八: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叁,卷上、頁叁一,〈複宗靈師書〉。

  第五節 印光大師對攝心念佛及十念記數的見解

  一、攝心念佛

  攝心念佛的作用,是以稱念佛號,以一念抵擋萬念;以萬德洪名替代雜亂的心。初學念佛的人,往往發覺心很難專一,這時應以攝心切念,自能歸一。印光大師本人的見解是:

  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注一)。

  意即:念佛雖然以心念爲主,但也不可舍棄口出聲的念佛;因爲衆生的耳根最利,所以必須采取聲音相助得入一心爲重要方法,就是以身口意叁者,互相資助。

  印光大師接著說:

  若心能憶念,身不禮敬,口不持誦,亦難得益。世之舉重物者,尚須以聲相助,況欲攝心以證叁昧者乎?所以《大集經》雲,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注二)。

  是故得知,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字字從心起,字字從口出,字字從耳入,如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但于念時,當萬綠放下,一念單提,如救頭然,如喪考妣,如雞抱卵。“(注叁)一有間斷,叁昧不成。所謂:大念是指大聲念佛;小念,是指小聲念佛。古德釋雲: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佛身小。

  稱頌觀世音菩薩洪名,亦是印光大師提倡攝心念佛的一種方法,其作用在由耳根入道,反聞聞自性,得寂滅現前,證圓照叁昧;得上同諸佛,下化衆生,隨緣施設,無不自在(注四)。如《楞嚴經》卷六所說: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叁昧,綠心自在,成就菩提,斯爲第一(注五)。亦即稱頌觀音菩薩的法門是依耳根聞性,得不生不滅的妙理,起返聞照性的妙智。同理,我們也可從聞、思、修,入叁摩提,解脫六根的纏縛,超越六塵的障礙。依之念佛,即可獲念佛叁昧。換句話說,攝心念佛的方法,是要人依循一定的方法來實踐。

  二、十念記數

  印光大師對于所謂鈍根散心者,如一時無法攝心念佛,則他主張依《觀無量壽經》的“十念記數“來念佛。依據《觀無量壽經》的原文說法是:

  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中略)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注六 )。

  十念往生法門爲:罪障深重的凡夫,臨終時,由十聲念佛而往生極樂(注七)。這是仰仗阿彌陀佛的大願得以往生的。在《無量壽經》則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者(注八)。與《觀經》所說略有不同;印光大師認爲:《無量壽經》就平時修行所言,在平常應隨時自我訓練,不可太過于放逸,否則福德因緣不具足,往生不易也。《觀經》的下品下生,是就臨終時所說;雖不說誹謗正法,而其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必也謗正法,但遇善知識啓發,即能往生。最後,印光大師對兩種經文的歧異,提出了折衷性的解釋,他說下品下生情況是:

  約已見地獄至極之苦相說,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聞佛名,哀求救護。了無余心,唯有求佛救度之念,雖是乍聞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故雖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注九)。

  在地獄相現前的情景下,一聞佛名,只求救護,專切念佛;化佛菩薩尋其音聲到,一念頃即登彼極樂世界。

  從傳統淨土思想來看,自宋慈雲遵式開始,即特別重視十念往生,如《樂邦文集》卷四所說的:

  修淨業者,須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氣爲一念,如是十氣名爲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惟長惟久氣極爲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數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爲功,故名此爲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注一)。

  十念不是說只要念十聲佛號,就可以往生。以十念的方法達到專心一致,綿綿密密的不間斷,即有所成就。在于精專而不在于數量的多寡,所以慈雲忏主才會提倡盡一口氣念佛,稱爲一念;連續十口氣,爲十念。這種念法稱十念法門,是爲當時的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所設立的。

  十念法門,是借氣攝心,心自不散失,必須隨氣的長短,不可強求多念,否則傷氣。又只可十念,不可二十、叁十,多則害病。這種方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但因是適合忙碌者所修行的,所以印光大師提出“十念記數“的方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叁十。隨念隨記,不可捏珠,唯憑心記 。(中略)須知此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中略)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

《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