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含萬德,一朝證果果生西。
世臘雖然止八旬,慈門常是大無垠;
一函遍覆彰彰在,寂後靈光更照人。
二十五 張覺明女士
恭誦印光大師遺劄感賦
昔年慈訓每珍藏,今日重觀暗自傷;
火裏蓮華方蓓蕾,毫端甘露倍清涼。
(大師以予在家修持時有障礙,曾雲汝真火裏蓮華也。)
敦倫勉事翁姑孝,盡分應教佛法昌,
盥手焚香叁覆誦,諄諄垂誡永難忘。
皈依未得法音親,何幸威儀入夢頻;
服飾莊嚴疑古佛,容光照耀若天人。
千潭月印誠心感,一紙風行大地春;
(戚友中見予所畫大師像,發心念佛請求皈依者頗衆。)
今日安詳生極樂,還期再世度沈淪。
二十六 丁槃如
庚辰仲春,從真達、德森二師,吳南浦姻伯、吳張慧賢姻母,暨胡松年、楊欣蓮、黃照青、李傳書居士等,同赴蘇州靈岩山寺,谒印光大師,山居旬余。今聞西歸,曷勝哀感!追述私懷,拈韻紀之。
曠代高僧自不凡,慈容寶相見莊嚴;
靈岩今繼廬山脈,推定蓮宗第幾銜。
名利雙忘德教施,蔬齋布衲謹修持;
閑來滌掃跏趺坐,淨行堪齊百丈師。
連年瘦減痛妻兒,未到師前師已知;
(繼配王氏婉宜,頗賢淑,戊寅夏不幸産亡。長兒萍生,己卯夏
來滬考大學,途中航空風襲,西醫誤以肺病治之,殁于醫院。)
遙賜法名期我健,分明佛眼又何疑。
佛殿燃香私願陳,紅痕灼臂綴珠鱗;
清膚莫謂毋傷毀,半結良因半度親。
(于靈岩山寺炙爇臂香)
示寂傳來客滬濱,霜花紅葉帶愁颦;
漫天烽火師歸去,剩我臨風涕淚頻。
二十七 張壽镛
昔年攬勝到靈岩,瞻仰莊嚴七寶函;
枯木生花憑照拂,法門大匠自非凡。
大齡八十老彌堅,钜製煌煌淨業傳;
到死無忘端正志,真靈真性此中圓。
二十八 周伯遒
中千卓錫任勾留,宙宇蒼茫我佛憂;
禅意浮空花雨笑,梵聲靜夜海潮秋。
毒龍潭窟降聽咒,戎馬沙場罷唱籌;
一樣遠公開白社,遺民可許豁吟眸。
言诠不落句能功,詩骨森天悟太空;
菩薩化生千首佛,阿難入座一經僮。
聖凡平等從頭了,儒釋真源澈底同;
石上精魂蘇印伴,淨邦遽速主人翁。
二十九 邱菽園
多年法雨掩關居,爲接金臺勉著書;
昨夢普陀山下過,連天碧海種芙蕖。
書 簡
致妙真法師書
陶冶公
妙真法師慈鑒:奉賜書,驚悉師尊印公已于本月初四日安詳西歸矣,嗚呼!在此末法失大導師,殊爲慧命莫續悲。而冶公幸列門牆,從茲梯航永訣,尤感孤露無依,中心淒怆,豈勝道哉!得訊後,當夜告知此山太虛大師,及漢藏教理院同學,無不悲戚歎惜。今晚虛大師擬率領全院僧衆及在家弟子,禮誦普佛,爲師尊回向,以志敬悼。並將示疾日志發刊《海潮音》,昭示大衆。成都方面,同門亦不在少數,冶公亦已函托《佛化新聞》主編許止煩居士,登出消息,鹹使聞知。上述各情祈擇要公布,以表示西南人士對師尊敬仰悲悼之忱,尤盼。師尊遺體,是否舉行荼毗,抑用葬儀,一切後事如何辦理,祈隨時示知。如有發起整刊遺著及建塔追悼各典,希將賤名列入爲托。弟子陶冶公頂禮
複陶冶公居士
妙 真
冶公居士慧鑒:茲奉大函,敬悉一是。印老西歸,人天失仰,凡屬淨侶,同深悲戀。幸者,居士已經得列門牆,同沾法化,亦屬夙有善根,始得逢此勝遇。承示太虛法師率領缁素,禮誦普佛,爲印老法師回向,逖聽之余,至感厚誼。老人遺骸,已定于明春農曆二月十五日荼毗,擇吉入塔,惟遵老人遺囑,不分訃,不開吊。前與上海來山諸護法居士,舉行善後會議,決定辦法,任憑各皈依弟子自動發心,如有致送奠儀者,概作治喪及建塔之用,不足之數,常住擔負。並以老人關房改作紀念堂,所有遺物,擇有意義者陳列其中,以作後人矜式。知注並聞專複,順頌淨綏。不慧妙真謹啓
與靈岩寺主書
一 費慧茂
妙真法師座下:頃聞印光大師二日往生,頓失瞻依,曷勝悲戀!即與家人遙爲念佛回向,虔祝乘願再來,度以本師平昔不舍衆生之心,必蒙慈許也。竊思淨土一法,自垂慈振導以來,忽忽六十載,光明四被,氣運一興。以視永明、蓮池在日之緣,殆相伯仲,巍然爲蓮宗之祖,固舉世之所以谥矣。惟靈岩山寺爲最後示迹所在,風雲泉石,中外鹹欽,法座領衆修持,規製嚴肅,嗣後凡欲求本師之遺教者,將于山中丈席得之。伏祈抑哀襄事,努力擔承!真老、德老均幸在山,想商定一切辦理。風雲荊棘,未能首塗,鍾鼓如聞,不盡款款!專此奉唁,敬叩素祺!費慧茂和南
二 方養秋
妙真法師道鑒:尊函驚悉,大師圓寂,噩耗傳來,如失怙恃。承惠《覺有情半月刊》,細閱所載各方缁素及大師手劄,已可證其爲大勢至菩薩應化度生無疑矣。《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雲:“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叁摩地,斯爲第一。”大師知末法衆生,若學他宗,非一生所能成辦,故專以念佛引度衆生,導歸淨土。世人于念佛妙法,未能深解,每以等閑視之。大師教人念佛,多引《圓通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理,詳爲解釋。張覺明、楊信芳二女士之夢,足證大師之本迹矣。大師西歸前一年,親書《大勢至圓通章》,其不書他經,而獨書此《圓通章》者,無形中幾若大勢至現身說法也。今彙奉國幣一千圓,以充靈岩齋糧。又拙內曾勤慧、小兒業淳,附奉供衆叁百圓,收到示知爲荷。專此敬候道祺!德誠方養秋頂禮
致德森法師書
王柏齡
德森法師蓮座:接舊臘十七日淨章,欣慰無量。世態阻隔,彼此同情,老人西歸,瞎卻人天眼目,不佞尤悲痛不能自己!然老人早已谕我西方相見,平時諱不敢言,此固由化緣已畢,不違諸佛度生常規也。葦舫來函,雲在缙雲山漢藏教理院爲老人作佛事多日,人人感動,虛大師尤屬傷感雲雲。二月十五日舉火,乞賜少分舍利。妙真和尚以航空信寄來《續文鈔》一部,讀竟正擬翻印,乃因病寒,不出室者一二月矣。舊歲到成都,經醫照相,知染肺病,故在靜養調治中。惟此間經書不多,痛苦殊甚,緣不佞一日無經論讀,即過不去。《大智度論》、《宗鏡錄》,又從頭讀起。不佞近年念佛仍無進步。我輩若不即身到西方,實辜負老人法乳之恩矣,森師以爲然否?但繼志述事之責,師又較他人爲重也。天寒諸希珍攝。專覆敬頌蓮安!發末王慕儒和南 人日
致施戒園居士書
楊信芳女士
戒園先生淨鑒:久不晤,時在念中。昨雪筠姊自蘇來書,驚悉印光老法師西歸,並聞上海《覺有情半月刊》爲吾師出紀念專刊,筠姊囑芳與師之因緣記出登刊,方不負觀音大士示夢之悲心也。《紀夢》稿寄上,煩爲送慕爾鳴路一一一弄六號《覺有情》刊社。嗟乎!師今去矣,常寂光中,諒不責我多事耶!憶二十六年春,赴蘇州谒吾師,告以夢景(在覺園時因人雜沓故未說)。師斥曰:“莫瞎說!莫瞎說!以凡濫聖,招人毀謗。此夢更不許汝對人說,否則非我弟子。”芳遵師誡,未敢以此夢公開告人,即先生前,芳亦未嘗提及也。僅于二叁戚友間,略言之耳。心尚竊意,以爲吾師此後住世,如果四載,則爲乘願再來之大勢至無疑。今也四載,果端坐而化矣!聞訊之下,不禁淚如泉湧,自恨善根淺薄,觌面錯過。疑乃學道之障,今始信及先生語,芳知過矣!淑雲已返無錫,其家日前被竊,損失頗钜,先生聞之,當爲之歎惋也。芳近來早課誦《華嚴》“離垢地章”、“淨行品”二種,晚課誦《普賢行願品》、《彌陀經》二種,早晚佛號各一千聲,回向念慈雲忏主《一心皈命文》。顧爲兒女煩心,攝心殊難,先生有以教我否也?外子受芳勸,頗知向佛,此堪告慰于先生。舍舅父處,煩代轉語,所托阿七之布,迄今未見送到,不知何故?肅此禀渎,並祝康甯。信芳頂禮 廿九年十二月八日
致楊典臣居士書
譚梅庵
接讀本月五日寄下印刷品一件,驚悉印光大師往生,讀竟,不勝哀悼悲痛之至!弟竊惟先師之去世,不但我們師兄弟之福薄,乃舉世之福薄。不能挽留此人世間之活佛,多住世間幾年,多多化導我們,是我們佛教界大大之損失也!曠觀世上法師原屬不少,但果堪稱爲人天眼目者,恐無幾人。惟我先師常常開示吾人學佛之道,絕對不矜奇、不立異,凡所言論,皆從最平易的實際理地,而指出吾人如何立身涉世,然後如何入佛。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從我先師之教,即可了然明白,因吾人須知當下一念就是佛地也。又先師凡遇著聰明誤用,遺失本真之流,胡混于伊者,則絕對不客氣的糾正,有時且不惜加以嚴厲申饬。蓋其愛人心切,護佛情殷,舉世無雙。弟恨不及早皈依其座下,未及與之通訊,未能拜受其大加申饬之賜,正是求之不得,此乃弟最爲抱憾者爾!弟幼讀孔孟之書,嘗聽老前輩亦有論及程朱釋經書許多不合理之處,但屬私論,而且缺乏佛理心性之學,故雖能感覺其解釋之不妥,但究竟如何不妥之處,則莫有道破,茫然而已。及讀大師所釋《大學》格物致知之義,何等確切,何等平易。惜當日後儒誤解以物爲事物,使後之學者循其誤,致學不得其用,爲害于世也極矣。誰能言之?誰敢言之?惟大師特爲吾人指出,直斥程朱對佛懷門戶之見,其功豈惟護佛,且爲護儒。可惜今日儒也,佛也,一誤于程朱之見解,再惑于其他種種邪說魔說,真正之佛義聖道,反成奄奄一息,世人多漠然置之,奈何!奈何!末法衆生,固如是乎?堪歎。最不幸大好之導師,又已失卻,瞻望前途,曷勝悲感!所望大居士及諸同門大德,祖鞭猛著,于淨土法門,普爲提倡勸化,務使先師畢生之心力,嘉言懿行,光大昌明,與宇宙天地日月而長存也。匆匆作覆,不盡欲言,祗…
《印光大師永思集 悼文 贊詞 挽聯 詩偈 書簡 跋語 附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