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過就算了)而已,可以這麼說嗎?!“噫!可爲知(ㄓˋ)(同“智”)者道,難與俗人言也。”(明朝 蕅益大師這麼說)
今天暫時停止
這部在臺灣並沒有流通的影片,是我在一位藏傳出家的西方比丘尼的著作《心湖上的倒影》中,看到有以下的簡介:“有一部電影《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Pay)這真是部佛教電影!內容是敘述有一個人,必須一再重新生活于同樣的一天,直到他真正過好這一天。剛開始他抱著非常消極的態度,所以他在第一天製造了許多負面的因,人們和他的負面相應,所以他過得很不好。然後第二天,他又得從頭經曆同樣的日子;接下來,相同的日子不停重複。(案:主角初謂“既無“明天”,便可隨心所欲”—此正所謂“撥無因果”之大邪見。)他開始拼命找出路,企圖自殺許多次,但次日早晨,他又在同樣的房間和床鋪上醒來,日期沒有變,收音機裏播放的還是相同的歌曲。他的心態經過許許多多的改變,直到最後,他把大部份時間都拿來幫助別人,他搶先阻止即將發生的慘案,因爲他已經度過相同的這一天許多次,他所有的心態逐漸變成想方法幫助人。當他的內心態度轉化,日子漸漸愈過愈好。最後,他終于能夠突破而進入新的一天。”便托道友透過關系從美國帶回來;雖然是純想像的編導,若非學佛之人用心體會,可能收獲不大,最多也只如片中的男主角—陷自我于淪溺而不得自拔的情況下,唯有透過省思,依一般世俗人舍苦求樂之情,找一個讓自己精神得以慰藉的出口而已。
而依佛法的角度來看—若不能藉因果來斷惡修善,不斷地降伏狹隘的自我,從現實生活的名、利等跳脫,那變成一再地重複這種“苦”的回;好比劇中,給您無數次“今天”的機會,讓想去學習突破,如果沒有好好把握,即如古德曾說:“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辨;
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在無數次的挫敗輪回中,當您覺悟到—要放下自我,而去改過向善、慈悲仁愛、喜舍助人,這才是消減宿業、積功累德最寬廣的正道,即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雲:“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的道理一樣;更是想要改造自已命運最有力的促媒,所以建議您多學習“付出”—“助人爲快樂之本”(但要有智慧),好比到醫院、老人安養院、孤兒院、“慈濟”或“創世基金會”等公益慈善團體去當義工,久久的熏習,您的心量會更開闊的。
您可以加被自己
在《自殺是災難的開始》中,作者有幾段話是很實際的:十叁頁“說實在,這後頭都有一股莫名的力量,促使您産生這種非理性的行動。有時本身並非很想死,但卻有一種控製不住的力量,教您去尋死。是否真有這種現象呢?的確是有,有很多醫學上無法解答的現象,更是一般常識所無法解釋的。”二叁頁“每當一個人快死的時候,都會有異相出現,只要您會觀察,就可以看出他的氣色不好,印堂發黑。這時,您要認真開導他,勸他趕快修行扭轉業力;否則,若無善念與功德,這個劫數便難脫逃。”五二頁“臨死還能發起善念,算是積了件功德,因此被救活了。被救也有被救的因緣。所以人要心存善念,能夠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的好人,縱然在絕望的時候,也會有奇迹出現。這些萬法因緣,都有很深的道理存在,要懂得看門道,而不要只是看熟鬧。所謂:“人無功德,大地難容。”福報已盡的人自殺,一下就好了,再怎麼救也挽不回。”
我們總不能一直期待別人的功德回向,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自己幫助自己是最實在的;盡管自己不夠力量,但也會感加善緣來幫忙。至于如何加被自己呢?所謂“加被”—《佛光辭典》中釋爲:“指諸佛如來以慈悲心加護衆生。”我願意用廣義來解釋此名相,“加被”—若境界不動我的心念,我怎能感受到?所以凡能動我心念的,我都蒙受其“加被”,好比(一)、在臺灣習俗,喜事收“紅包”,喪事收“白包”,如果當您家辦喜事時收到“白包”,會讓您動什麼念頭?(二)、如果您是好色之徒,當看雜志中有美醜二女,光是平面的影相,會令您動什麼心念?(叁)、如果您最喜歡的人和最痛恨的人,同時迎面是來,您會有何念頭交錯?(四)、當您進入百貨公司,樓上樓下地出入,您會有多少念頭隨塵境趕起落落?以上從顔色、照片、人物、諸物雜陳,可以說每個境界(不論有無生命、死人活人等)都是繞著「我”中心而起心動念,當然都會受其“加被”;既然一切境界都可“加被”我,那反過來,我可不可“加被”境界呢?答案是“可以的”;既然可以,我們是用貪、嗔、癡或不貪、不嗔、不癡來“加被”境界呢?這點是每個人都要問自己的。如果再談得深些,佛法“一切唯心造”的道理—我們的心就如一面鏡子,而鏡內所現的境界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投射,今天如果您討厭鏡內的人,而“忘我”地用拳頭將鏡內人打死,結果先碎的是自已的心啊!所以心常懷負面消極的人要注意,如此感召的會是如何呢?我曾問過一個具有特殊能力的人—爲什麼有的人會遇到鬼而走衰運?他告訴我,每個人都有磁場,會發光;如佛是金光,而如果有修行的人會有黃、白的光,或福報大的人會有紅色的光;至于心惡之人,光是黑色的,若常憂郁等有灰色思想的就是灰光;隨心、業乃不同便有不同的光,而鬼就專門喜歡找灰黑色光的人—小心謹慎爲妙!
上述就現實日用可體會的道理,也是根據佛法“一切唯心造”—即《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谛理而闡示:“心作心是”二句—明朝蕅益大師盛贊雲:“此真念佛叁昧之
要也。”清朝 徹悟大師更雲:“實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大法綱宗;更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法藏綱宗。”若要深論,非大徹大悟者能道,如我者只能做祖德之教加以傳述而已。經中雲:“心如工畫師”—心就像一個畫家一樣,你看世間的所謂藝術家,其作品所陳現的,不就是他內心世界的“妄想”嗎?所以,同一個時間、地點、題材,大家同時作畫,但大家因妄想不同,故造種種業(有不同的風貌),即《楞嚴》所謂“循業發現”的道理;今有所謂“藝術治療”,即假借藝術的創作,可依其不可窺見的內心世界,借此呈現出來後,再治療其“病因 ;如有一因地震而痛喪父母家人的小兒,他所畫的彩虹不是七彩,而竟是黑灰等色。而我們的心,一下想善,一下子想惡的,就好比心的畫家,畫了一尊佛像,便隨想而起了慈悲莊嚴之心相;若畫了一淫女,隨邪想便起了貪染之心相;倘若畫了一惡鬼(如半夜行經墓地,而心自幻現鬼影憧憧之相。),自己卻被自己所畫之惡相而嚇壞了(此即是常說:最可怕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也就是“一切唯心”的道理。依此理,我們身口意叁業,常常隨佛而熏習,如斷十惡修十善業、大慈大悲、念佛等,即叁業時時造(作)佛之業,待修德圓滿,自然還證—此心是佛,確定無疑;反之,若身口意常造凡夫貪嗔癡等業,因此不能超越凡夫的境界,豈又有何疑哉!所以,常起灰黑念頭的人,其磁場光色,能召感不祥之物,便可理解了。又如《孔子家語.六本》雲:“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亦通此理;反之,若心常入糞坑呢?還須解釋嗎?建議您把《了九四訓》此書徹底多讀幾遍,即可從世法入出世法矣!!
沒有結束的“結束”—劃上最後句點之前
走筆至此,已畫龍點睛的將此書做個我自己認爲已盡力的“圓滿”結束;在未劃上最後句點之前,再重點勾勒本書的眉目,送您最後的建議—結個善緣:
(一)、請您先將前面的架構表再浏覽幾次,回想其中您契機或重要的內容。
(二)、耕耘→收獲,說穿了就是因+緣=果的道理,將之放大,就是無量個“叁世因果”—說無量(多)即是一,一即是無量,因爲無量個因因果果都是由一念開始的;而從現前的一念真正去把握因果道理的關鍵,才是學習“因果”—身心世界的安頓之處,不至讓業風吹得像無根飄泊的浮塵一般。
(叁)、我們可以有“理想”,但千萬不要存有“幻想”,而不腳踏實地于當下的努力耕耘;我們也都知道要“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但我們都得承認現代凡夫心力太弱了,在耕耘過程中,難免會因無常的身心及外在塵境變化而受到壓力、挫折;因此,更要了知“計劃”(妄想)永遠比不上“變化”(無常)—過去如果可以挽回,那就讓時光倒流,重新來過就好,何須懊悔不已呢?如果,過去不能挽回,懊悔又有何用?應好好把握當下去忏悔、改過遷善,才是最切實際的因應之道。
(四)、業是心造,要轉業何嘗不是由心下手?!有的人“臨時抱佛腳”,卻連佛腳是那只都不知道,所以往往在事相上的“用功”求不到感應便退了心;殊不知,業海起了滔天的大浪(喻險阻—惡業)是自己的無明風(喻煩惱)所掀起,當自已駕著小舟(喻心)面對大浪之際,“求之有道”—絕非求佛、耶稣、天主等幫我們夷平業海之浪;而是求佛、菩薩加被,讓我們更平穩地駕馭這條小船,待心一“定”有了“智慧”,面對業浪時便無所畏
地歡喜承受—風會止息,浪也會不平而平,以智慧安忍的等待吧!
因爲,既信因果的道理,了知因果絕不顛倒而辜負于我,那麼安忍等待的,只是讓時間去成熟罷了!有人等不及,便投機地—先享受(樂)後付款(苦);願意等待的,便先苦後甘地“倒吃甘蔗”;俗雲“盡人事,聽天命”—未免有些消極,佛法的觀念則是—盡自己本分而隨順因緣,而在隨順因緣當中,也不忘盡自己的本分,如此“努力論”才是另一學習因果的受益處。
(五)須知,會因“我”而容易打妄想成病,無非是放不下過去,期盼未來,而忘了當下所造成;《金剛經》說過去、現在、未來叁心不可得,正是要人看破妄想的虛幻—即如認情所謂的愛情、金錢、事業等五欲塵勞,如果它們是真實不變的,當…
《等待黎明的時刻(修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