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修學要義
定明法師
人間是劇場,菩薩是勇士,輪回是戰場,每時每刻上演的都是新鮮生命演繹的真實故事。我們時刻都與內在的煩惱之魔搏鬥,如果勝了,就是菩薩。不知諸位是勇士
還是那戰場上的怯懦者
今天的講座分爲七個方面:修學佛法所應具有之見地、何爲菩提心、菩提心是菩薩行法的根本、菩提心的殊勝利益、菩提心的種類、發菩提心的因緣、菩提心的觀修法。
一、修學佛法所應具有之見地
這一講從佛陀出世之本懷、心地法門——依一心開成十法界、依衆生根性開演五乘教法、大乘佛法之要素等四個方面展開。
(一)佛陀出世之本懷
釋迦牟尼佛說法度衆生的本懷是什麼
《法華經·方便品》記載:“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這段經文可以提煉爲四個字:開、示、悟、入。開示衆生,悟入佛之知見。
《華嚴經》裏佛陀成道時說:“奇哉!奇哉!一切大地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自然現前。”每個人都具有跟佛陀同等無二的、無差別的智慧德相,就是真如佛性、佛性種子!衆生內心被無明、煩惱所覆蓋,使真如佛性無法發揮作用。佛陀開示了種種法門,教我們去除煩惱、開啓真如佛性,這就是“開示佛之知見”,佛陀出世的本懷就是開啓每個人對自我生命的認識,讓我們用佛法智慧來對治心中的煩惱、無明,讓我們內心清淨,成爲世尊那樣的生命。
(二)心地法門——依一心開成十法界
佛法修學的重心是解決人類的心靈問題。人類心靈品質的高低差別演變成不同生命狀態:六凡——天、人、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
請看十法界圖:
一心開顯出十個不同的法界,展現出生命品質狀態的十個層次,六凡、四聖皆由心的品質不同來決定。
(叁)依衆生根性開演五乘教法
五乘佛法是指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跟菩薩乘。人天道奉持五戒十善教法;聲聞、緣覺修觀四谛法、十二緣起法;菩薩道廣修六度萬行。
佛陀根據衆生根性差別開演五乘佛法。《法華經》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其他的教法都是方便引導,最真實的皈依處是菩薩道。人天道奉持五戒十善法,解脫道谛觀四谛緣起法,發出離心。菩薩道廣修六度萬行法,發菩提心,自利利他。
(四)大乘佛法之要素
菩薩道象征著大乘佛法的精神。我們從叁個方面來認識大乘佛法的要素:
(1)菩提心——菩薩的生命起點。(2) 菩薩行——以無盡的利他行落實菩提悲願,來完成最初所發的菩提心,圓滿菩提悲願。(3)般若見——以般若智觀諸法空,不著二邊,行于中道,導萬行以入智海。般若見是以般若智慧指導菩提心的發起;沒有般若見難發無緣大悲菩提心,就無法落實菩薩行的行持。
《大日經》說:“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菩提心是菩薩的生命起點,“大悲爲根本”就是完全利益衆生,“方便爲究竟”是講如何在人世間落實菩薩道,彰顯菩薩的生命精神。
般若見是生命思想的至高點,是整個生命行爲的指引,沒有般若智慧,菩薩行就沒有辦法做到圓滿。
二、何爲菩提心
“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這個發心就叫“菩提心”,“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作佛的目的是度化衆生。菩提心就是利益一切衆生,上求無上佛道,圓滿自己的生命;下化衆生,實現自己的悲心,弘揚正法,讓法相續存在人間,利益更多的人。這就是菩提心。
叁、菩提心是菩薩行法的根本
省庵大師說:“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修菩薩行必發菩提心,未發菩提心,生命就少了終極目標,所以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沒有菩提心,我們所有的行持,都不能彙歸到一個生命的終極點,縱有修持,也無法讓你成就聖道,只能種下一些善根、結一些善果。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魔與佛的差別是內心當中沒有正見,卻擁有殊勝果報所攜帶的能量,“這”就是魔業!所以省庵大師說:“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發菩提心是修菩薩行的前提和基礎。
“菩提心是安一切佛法根本,一切法住菩提心故,便得增長。”
以菩提心爲根本的行持,能使我們所修的任何善法都彙歸到究竟無上的佛道。“欲修菩薩一切行願,先當發起菩提之心。”我們要以菩薩作爲我們的生命榜樣,就必須先發菩提心。
“若有衆生等,欲轉于*輪,欲觸上菩提,須發菩提心。”轉*輪,就是說法、度衆生、成就正覺。假如我們沒有承擔和做菩薩的勇氣,就無法開啓菩薩的修行。
印光祖師說:“如來聖教,法門無量,隨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這是非常好的總結。只要你以菩提心作爲動力和依據,那麼日常生活中行持任何善法,都可以彙歸到無上菩提道,若發菩提心,十善業的行持、八正道、四聖谛,乃至修任何法門都可以成就解脫,都可以成就無上佛道。法無頓漸差別,差別的是發心。
四、菩提心的殊勝利益
菩提心的殊勝利益不可思議。將《華嚴經·入法界品》中關于菩提心的殊勝、功德、利益的內容重新總結歸類,分爲六個方面:
(一)能生一切功德益利
“菩提心者,則爲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爲良田,長養衆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爲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爲香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則爲虛空,諸妙功德無邊際故。菩提心者,則爲和香,出生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則爲妙德,莊嚴一切諸功德故。菩提心者,則爲無壞藥王樹根,長養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爲尊主,于余一切莫能勝故。菩提心者,則爲如意珠,具足一切功德利故。”佛陀從不同角度描述了菩提心功德的殊勝。
(二)速斷一切罪業煩惱
“菩提心者,則爲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爲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爲善知識,離一切惡諸恐怖故。菩提心者,則爲良藥,療治一切煩惱病故。”菩提心可以清洗內心煩惱汙垢、去除無明、使人充滿力量!“菩提心者,則爲利劍……悉能除滅煩惱塵故。”忘失菩提心會産生煩惱,安住菩提心,煩惱就不再是煩惱。
(叁)超聲聞、緣覺之智德
“菩提心者,則爲大王,勝諸聲聞緣覺心故。”這是講發心的原因。“菩提心者,則爲最勝,成滿一切無比願故。”這是講菩提願。“菩提心者,則爲大海,悉能容受諸功德故。”菩薩的內心裝的是正法、衆生。“菩提心者,則爲命根,任持菩薩大悲法故。菩提心者,則爲壽行,不取聲聞諸解脫故。菩提心者,則爲伊尼羅寶,勝諸聲聞緣覺智故。”由此得知發起菩提心的菩薩,他的智慧、德行、果報都能超越聲聞、緣覺二乘。
(四)培育菩薩的一切勝德
“菩提心者,則爲大乘,容載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則爲門戶,令入一切菩薩行故。菩提心者,則爲勝宅,一切衆生所歸依故。菩提心者,則爲依止,因修一切菩薩行故。菩提心者,則爲守護,能滿菩薩諸大願故。菩提心者,則爲慈母,增長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則爲養育,守護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則爲安住,出生菩薩之所住故。菩提心者,則爲莊嚴
具,嚴飾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可以培育菩薩的生命勝德、度脫衆生,這是菩提心的勝德。
(五)成就一切無漏智
“菩提心者,則爲大道,皆令得入一切智城故。菩提心者,則爲淨眼,悉能覩見邪正道故。菩提心者,則爲雪山,長養智慧清涼藥故。菩提心者,則爲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菩提心者,則爲須彌山王,等觀衆生心不動故。菩提心者,則爲湧泉,清冷智慧無窮盡故。菩提心者,則爲淨鏡,顯現一切諸法門故。”發起和修持菩提心時,若有般若見,能成就一切無漏智慧的功德。
(六)成辦利他之圓滿
“菩提心者,則爲法鼓,覺悟煩惱長寢衆生故。菩提心者,則爲歸依,悉能救護諸衆生故。菩提心者,則爲無上塔,一切天人應供養故。佛子,菩提心者,如是無量功德成就。”菩提心可以破除煩惱,救衆生脫離生死輪回;菩提心能夠成就菩薩的種種勝德,能夠度化有情,成就無上的佛道;它是生命當中的支撐點、是生命的動力。
五、菩提心的種類
菩提心的種類差別,在大乘經論中有各種不同的說法。簡要地說,可以歸納爲叁類:願菩提心、行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一)願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尋求無上菩提的發心,它是凡夫相續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是將菩提心轉化爲願力。沒有證到初地菩薩之前,我們所有的菩提心,行菩提、願菩提都是屬于世俗菩提心,我們的發心只是跟菩薩相類近,不圓滿究竟。
(二)行菩提心
願只是一個志向,唯有踐行才能利益更多的人。所以發願後要付諸實踐,這叫做行菩提。六度四攝都是關于行菩提具體的內容,《華嚴經》裏講的《普賢菩薩行願品》,這都是屬于行菩提的一個內容。
(叁)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是菩薩以般若智之空性見來指引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的實踐,在行持中遠離凡夫二乘的種種執著,無有我、人、衆生等執著。初地菩薩,證得平等無別的空性後,才能平等對待衆生,具備這一見地基礎所發的菩提心才是勝義菩提心,所修的菩薩行才是無漏聖賢行。
六、發菩提心的因緣
關于發菩提心的因緣,在不同的經典論著中有不同的說法…
《菩提心修學要義(定明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