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敬僧(慧深法師)

  敬僧

  慧深法師

  出家人看到戒臘高或年紀較大的長老法師、大德,要趕快端正站立,不能躺著或坐著不肯起來。在家居士看到任何法師或年紀較大的大德,也要有這種恭敬心。

  什麼時候不必起來

  誦經誦到一半,雖然有長老法師來,應該把經誦完再問訊。做法會誦經時,長老來了,由旁邊沒誦經的人去招呼就好,等誦完經再去打招呼。病很重,無法起床,不必硬著起來而傷了身體。如果還有能力,則應該起來問訊或頂禮。剃頭發剃了一半也不必起來,剃好再作禮。工作很忙時也不必特意問訊,比如午供時間已經近了,忙著切菜、煮菜准備上供,不必因爲長老來而丟下工作,站在旁邊侍候,頂多向他問訊就該忙自己的工作。

  在家居士對任何法師都不可以批評,背後不說長老法師的過失。批評人家如何如何,若換成自己來做,未必做得更好。如批評:“某某長老在大衆面前吐痰,非常沒有威儀。”指名道姓說人家的缺失,很不應該。某些長老早年養成一些習氣,已經改不了了,不要因爲一點過失抹煞了他的優點而在背後批評指責,應該多向他們的好德行學習。

  在家人不可以叫出家人的俗名,也不應該只叫他的名字,即使那位出家人的年紀比我們小,也要遵守這項規矩。例如我的同學,看到我也不叫我的俗名;知道我的法名叫慧深,打電話來,也不會說:“慧深在嗎

  ”他們都稱呼我“慧深師”、“慧深法師”或稱師父,因爲對出家人直叫名字很不禮貌。

  在家居士對任何出家人都應該稱呼某某師或某某法師,乃至通稱爲師父。譬如在家居士拜某老法師爲師父,遇到老法師的徒孫,不能說:“我的輩份比你大,你應該叫我師叔。”看到出家人,不論他是否比我們年輕,或許他是我們的平輩或晚輩,甚至是我們的家庭有人出家,他所剃度的徒弟,也不應該叫他的名字,應該說“某某師”,或者稱呼“師父”,希望所有的在家衆都能懂得這些禮貌。恭敬出家人,可以稱呼“某某法師”,提到年歲和德行都很高的法師,可稱呼“某某長老”、“某某老和尚”、“某某老法師”或“某某大師”。但是與出家人在一起時,不應該提出他的名字,譬如當場面對老法師時,對他只稱呼“長老”,或稱“法師”,或“老和尚”、“老法師”,絕不能對著他,連他的名字一起稱呼。

  對于長老法師,我們自稱爲學人,表示自己還在學習,要向他學習。如果法師與自己的師父平輩,可以稱呼他某某老法師;我們是出家人,就自稱後學。不可以貢高我慢,認爲自己在佛教界很有名氣,在稱呼上失了禮儀。

  書信往來方面:對出家人應該寫某某法師,或某某老法師,例如在左邊上面要寫上星下雲老和尚來尊稱星雲老和尚,或者寫上星下雲大師,“上”和“下”字寫在名號的左上角,豎排則寫在右上角,可以較小些,意思是表示不敢直呼他的名字,但又不能不寫,否則不知道誰接這封信,所以用這方式來表示恭敬。

  下面的落款不要像一般世俗人自稱爲“不慧”、“不才”或“不佞”、“晚輩”,或“愚”等等,學佛人應該用“後學”或“學人”,表示自己是學佛的人。

  對方是較長輩的老法師,應該稱呼某某老法師座下,表示在他的座下向他請教。或者寫杖下,意思是要他教訓我們,不能直稱某某方丈。對女衆可以用某某大士,或某某法師蓮下、蓮前,不要直接稱名,應該稱呼某某師;若很年輕,還不老,就稱“師”。有人認爲自己在佛門中已經是老資格,爲什麼還要稱對方爲師呢

  也許自己的佛學底子比他還好!這是貢高我慢心作祟,不應該有這種想法。

  請教出家人的法號時,要說:“這位菩薩尊上下

  ”或問:“這位菩薩上下

  ”意思是不敢直稱其名號。不能問:“你的法名是什麼

  ”法名是師長給他的,自己的師長或年輩較長的出家人才能問。對于出家人,我們只能稱他的外號,問他上下稱呼。居士請教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都應該注意這些。

  剛出家的沙彌或在家居士,不能聽大沙門說戒——比丘戒,也不能聽比丘誦戒經。不能因爲要了解戒律就去聽,這樣違犯戒律的規定。

  不論在家或出家衆,與某位法師很熟悉,也不可以迳自打開門進去找他,一定要預先經過通報;甚至要進入出家人的室內,也應該謹守禮儀。不論進入出家人的哪一間居室,如客廳或他的臥室,不可以莽莽撞撞的推門進去,必須在門上敲叁下,或彈指(到一般人的居室亦同)問有沒有人在,裏面回應請我們進去,我們才能夠推門進入,假使裏面沒有回聲,我們就應該離開。

  進到出家人的居室,裏面若有小佛堂,應該先禮佛,或在佛前問訊,如出家衆有專門讀經的桌子,我們再向讀經的桌子前問訊,表示對經典尊重,也代表對大德的問訊,不一定要面對那位出家衆問訊。有些人一到佛寺就先要頂禮師父,等到和師父聊一陣子了,才去大殿禮佛,這是錯誤的,從外地到達寺院,應該先到大殿頂禮佛菩薩,然後才見師父。

  遇到大德長老,應該如同見佛一樣,對他們非常恭敬尊重。有人曾經到戒壇受過五戒或菩薩戒,看到授戒的師父,連打個招呼都沒有,甚至故意走遠些,這樣很不禮貌。見到一般沒教過我們的法師,都需要尊重,何況受戒時曾經指導過我們的法師

  有人遇授戒的法師假裝不認識,或者指給旁人看,說:“那一個,就是那一個,他是我受戒時,傳戒的法師。”這種態度是不禮貌的。

  看到出家不久的修行人,也應該像見菩薩一樣,雖然他不是資曆很深,甚至有些才出家不久,威儀還不具足,也不應該藐視他。即使知道某位出家人破了很多戒,甚至在衆人面前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也都不具足,還是應該尊重他,因爲他有沙門的形象,就是代表出家衆,出家衆就代表佛教。何況,過去許多高僧大德示現遊戲人間,很多平日的作爲表現,不像一個正正經經的出家人,事後證明他們是佛菩薩或阿羅漢的示現,不過這不是我們一般肉眼的衆生所能透視的。

  過去寒山、拾得在廚房工作,和狗一起吃飯,甚至吃馊食,大家都看不起他們,不知道他們就是文殊、普賢菩薩化身。布袋和尚的衣服穿得很不整齊,連胸部都看得見,手裏拿著一個布袋,看起來瘋瘋癫癫,誰也料不到他是彌勒菩薩示現,等他走了以後大家才知道。所以我們對出家衆都要有恭敬的態度,不應該因爲看到某出家人的行儀不如法,而用輕慢的態度對待,甚至予以毀謗。

  出家人如果還是凡夫,故意學過去高僧的事迹形相,將來他自己就會吃虧,恭敬他們是盡我們的本份,至于他們有沒有真本事,我們無需過問。記得賢頓老法師曾經說過:“看到不如法的師父也應該一樣恭敬,也許他們很想放逸戲耍,聽到有人叫他師父,而且恭恭敬敬頂禮,他那放逸的心也會立刻收斂起來。”意思是他本來有些不好的行爲,因爲你的尊敬,而使他能夠越來越如法。

  在家人看到出家人,若時時生起恭敬的心意,自己會受到好處。經典記載,常不輕菩薩看到人就說:“你們將來一定會成佛,所以我不敢輕視大家。”不論行爲多不好的人,他都用同樣恭敬的心來對待。假使每個學佛的人都用這種心態,將一切衆生看成和佛一般平等,佛是已經成就的人,衆生則是將來會成就的佛,都一樣尊重,就能折服自己的貢高我慢心了。平時很多在家或是出家衆,也能夠用常不輕菩薩的態度對待人,非常令人感動,他們不只讀經,而且真實依照佛的教誨來對待一切衆生。由于常不輕菩薩把衆生都當成未來佛,不敢加以輕視、毀謗,我們應該覺悟:對待任何人應該恭恭敬敬,出家人對在家菩薩也應該客氣。

  一切居士,不論男衆或女衆,看到沙彌、沙彌尼或比丘、比丘尼,都應該生起恭敬心,與他們講話時要站起來。沙彌還沒受戒,看到比丘就要站起來。現在有些四、五十歲的人,厭煩五濁的社會生活,經過家庭許可,出家了。他們看到二十幾歲就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心裏想:“哼!我比他老,我在家時就接近佛法了,如果講經說法,或許他還勝不了我。”有這心態就錯了。不論自己的年紀多大,對佛法了解多少,做沙彌的,看到比丘就應該站起來,表示對戒的恭敬。

  女衆即使年紀很大,而且從小就出家,甚至把一座寺院辦理得有聲有色,但是看到比丘也應該站起來。

  居士看到比丘尼也應該站起來,不能因爲自己大力護持那座寺院,是大居士,就以爲出家衆應該將他當成上賓款待。在家男衆看到比丘尼能起立,對出家人有恭敬心,這樣學佛才學得如法。有這種舉止動作,反而使人更尊重你。

  如果看到身分相同,輩分相同的人,我們坐正了就可以,如居士對居士,或比丘對比丘,都可以合掌打個招呼就好,比丘尼遇到比丘尼也一樣。如果知道對方的戒臘比我們高,就應該謙恭的站起來。

  在家居士或剛剛出家的人,到另外一所寺院,先往大殿禮佛之後,看到大德就應該頂禮。禮佛一定是頂禮叁拜,不必說明。頂禮比丘、比丘尼,甚至是很有德行的高僧,我們說:“頂禮師父叁拜。”他如果回答:“頂禮一拜就好。”我們拜起來念一聲“阿彌陀佛”即可,絕不可硬要拜叁拜。不論對老法師或年輕的法師,我們頂禮,都應該一拜就好,不要爲了表示對他特別恭敬,執意要拜叁拜。法會期間,大家應該一道向法師頂禮,因爲一個一個輪流,時間浪費很多。

  到寺裏要見某位師父,見個面就好,不一定要和他說話,如果當時他正在打坐,我們不應該說:“師父!師父!我要頂禮您了!”這樣叫會打擾他修行。

  師父經行時也不可向他頂禮。譬如出家人早晚課繞佛,或者飯後在大院經行,不論只有他一個人,或很多人在一起經行、持咒、念佛,我們都不可以要求他受我們頂禮。

  師父正在用餐,端著飯碗,你一頂禮,他不知道嘴裏的飯應該吞下還是吐出,來和你打招呼?所以吃飯時不要向師父頂禮,必須等他用過餐。

  師父剃頭時…

《敬僧(慧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