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可以頂禮,剃頭剃了一半,該怎麼回禮?在浴室洗澡,我們不應該在外頭喊:“師父!我在外面向您頂禮了!”
師父躺在床上休息,也不可向他頂禮。師父身體不好,正在休息,我們去探病,敲門後他要我們進去,一進去,根本不給他准備的時間,就向他頂禮,這樣不對。要讓師父有時間坐起來,再向他頂禮。
有些出家衆很早就需要出門,師父還沒起床,或者日正當午,師父正在午睡,都不可以在門外或進裏面向師父告假。剛從外頭回寺院,去向師長敲門銷假,師父要我們進去,他還沒准備好時,就向他頂禮,這也不對。
所以,師父在打坐、經行、吃飯、剃頭、洗澡、睡覺時,不要頂禮。
師父的門關著,我們不可以在戶外拜。如果師父在房裏,要進去向他頂禮,不能在外面頂禮。
請示佛法,不能隨隨便便穿衣服,應該穿著整齊。作務時穿作務的衣服,如果要請問佛法,比較恭敬的做法是穿好海青,至少應該將羅漢褂穿好。
在家人不能隨意穿件衣服就去拜佛,向師長頂禮也要把衣服穿整齊,最少合掌問訊也要站好,不能一路走,一路把手合起來上下動一動就算問訊。
請法時正巧師父在看書,我們不能人俯著,兩手撐在桌面,手托著下巴,或靠著牆壁,一副懶散放逸的模樣來請問佛法,這很沒禮貌。應該先問訊,站好,合掌,表示我們對佛法恭敬。
或許我們請法的時間長些,師長讓我們坐下,他要慢慢解答,我們可以坐下來。師長回答問題時,我們要靜下心來認真聽講,不可以心不在焉的盯著桌面,手又一面玩弄東西,這樣師長說的話就聽不進去了。聽師長解說的時候,應該耐心有禮貌,師長還沒回答完,不可以插嘴打斷他的話頭,使他沒辦法解釋完整。
上面說的師長並不只指自己的師父,佛學院的學生,或者在家居士,當皈依師父或其他師父指導我們時,都應該仔細聽完,再來發問。師長才說了幾句,我們馬上反應聽不懂,這也不可以,必須等師長全部講完,還不明白時再發問。例如師長說叁寶就是佛法僧,我們馬上問他什麼是佛法僧?這樣不好,說不定他本來就打算接著解釋什麼叫做佛?什麼叫做法?什麼叫做僧?如果他還沒說完,我們就一直插話,使他無法完整回答,我們就不能得到整體完善的答案。所以請教佛法時,向大德提過問題以後,就要安心聽他解釋,等他說完,還有不明白的,再接著問。
另外在家居士也應該知道:所有的出家衆都還是凡夫,只是他們發心出家,過著與世俗不同的修行生活。好比說:無論讀哪一所幼兒園,不可能製服一穿就會寫字了。出家衆出家了,也不能在叁五天內就把出家人應該了解的地方都了解,難免存有些微過失,或有一些不好的習氣。我們應該了解,出家人有過失,寺裏自然有年紀較大的長老,在他們誦戒的時候告訴他,要他改善。我們在家衆既然要學佛,就不應該說出家人的過失,不能在他們面前說,也不應該在他們的背後說。學佛就是要從出家人的地方學一些佛法,今天無意中向人說某出家人的過失,說不定他本來打算學佛,聽你這麼說,認爲出家人和在家人也差不多,就不再想向出家人學習了。其實每個人的過失不同,背後不負責任說人長短,因而害人不能學佛。自己是佛教徒,卻唆使人對佛教有壞印象,這就是謗僧。出家人的過失,自然有出家人按禅林規距來管理,這一點在家人應該非常注意。
在寺內或在寺外遇到出家人,如果正在上、下樓梯,出家人從我們後面走來,我們要有禮貌的讓一步,讓他們先走。不可以認爲自己走快些,何必讓他們先走還跟在後面浪費時間?讓出家人先走,是對出家人的尊重。
較窄的通道,像寮房,巷道雖然沒多長,多走兩叁步就到盡頭了,依禮貌我們還是閃避一旁,讓出家人先行。即使寬度恰巧能容許兩人擦肩走過的樓梯,不是太寬敞,我們也要讓行。
與長老或大德同時出門,應該出家大德走在前面,而且要替大德提東西。
走在大馬路上,有車輛來來往往,我們應該走在馬路靠車道的一側,讓出家衆靠路邊走,目的就是保護他們的安全。爬山時,一邊是溪澗,一邊靠山,我們要走溪澗那一邊,靠山這邊比較安全,讓大德走。這是晚輩和長輩同行的時候,應該遵守的禮貌。如果我們是在家居士,他是出家衆,就照這個原則來做。
坐位子時,要分清楚哪個是上位,哪個是卑位,讓大德坐上位。赴宴也一樣,桌子分主桌和賓桌,我們不可以占據主桌,把主桌和上位,盡量讓給戒臘比我們高的人坐。
坐在上位或主桌的師父和我們很熟,因爲還有其他出家衆,而主桌是給出家人坐的,在家衆不可以去坐。曾經在開會的場合中,雖然席位上明白寫著“法師席”,卻有在家人不理會,看到有空位就坐上去,出家人來了也不肯讓座,認爲自己在這座寺幫忙很多,擔任重要的職務,堪坐在那個席次。這表示他們沒學好佛法。即使因爲沒座位,我們先坐下來,看到出家衆來了,也應該趕快起來讓座。
參加開會時,明知某位出家衆雖沒什麼學識,可是出家比我們早,我們爲了聽得清楚,故意坐在他前面,這是錯誤的;不論他的學德如何,如果知道出家衆在後面,都應該起來,請他們坐到前面,我們到後面去。
見到比我們戒臘高的人,絕對不可以兩手叉腰,一副高傲無禮的樣子。合掌問訊後,應該放掌。在家居士看到出家衆也一樣,雖然他們只有二十幾歲,我們四、五十歲了,和他們說話也不可以叉著腰。
看到大德長老,問訊後放掌,不可以兩手搖搖晃晃。與他們談話,面前拿張紙畫來畫去,不理會別人說話,這樣對大德不尊敬。我們要站立端正,如果他讓我們坐著,也要坐得端正,不可以手托下巴,就算已經談了很久,姿勢都要端正。不可以蹲著和尊長講話,因爲這時候種種不禮貌沒威儀的形態都很容易出現,我們可以在地上結跏跌坐,單盤或雙盤都可以。在大殿,出家人有個座位坐著,我們也不可以蹲著和他說話。
走路要端莊,不可以跳躍。爬樓梯,也要一步一階梯,不能兩階樓梯當一步走,這樣有失威儀。
做任何事情甯可提早動身,走路不倉促,有威儀,才會受人尊敬。出家人走路用跑或跳的很難看。在家居士也盡可能不那樣,尤其在出家人面前跳躍或跑步更要避免,除非臨時有緊急事故趕著處理。無論做什麼事,應提早動身,譬如十一點上午供,在十點五十五分才又跑又跳的進大殿,有失威儀。如果有急務,快來不及了,可以大步走,盡量不跑不跳。凡事能預料得到,准備得及,一定事先准備完善。意外的緊急狀況:如某處發生火災,或某人受了傷急需救護,就不受此限。這種情況下,救人最要緊,如果往下一跳就救得了人,卻慢慢繞個圈子走遠路過來,就可能錯失先機,當然只好抄捷徑以跑或跳的方式趕到待援的人身邊。不過這種情況很少,所以平時我們就應該穩重,養成不蹦蹦跳跳,也不跑步的習慣。
出家人不可以用東西纏繞脖子。有人天還不冷就用一條圍巾纏在脖子上,頭上蓋著頭巾,或者天天戴著帽子,這樣不好。有人已經六、七十歲都不這樣做,有些才二、叁十歲就不時纏圍巾,頭上還用巾布罩住。假使已經生病,不能受風寒,不得已只好這麼做。中國有些地區的氣溫往往低到零下幾度,出家人不得不戴上風帽,但也不曾像現代人圍著寬大的圍巾,礙手礙腳的很難做事情。
聽經或師長對我們講話時,不可以把頭轉來轉去。師長講話,不專心聽訓,還找旁邊的人開玩笑,看隔壁的人聽訓時的反應,這都不好。有人聽到師長講的不怎麼好,就故意轉頭看看鄰座有什麼反應,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爲。
出家人不可以爬樹或爬牆。櫥子很高,要拿東西時,也應該用椅子墊腳。假使故意爬高,實在有礙觀瞻。
若想引導大家改善不當的行爲,特別是微細常忽略的地方,學佛的人尤其出家衆自己更應該威儀具足,端正、莊嚴,不可以大聲嬉笑,才是好的典範。我二十幾歲講佛法作節目,很注意口氣穩重、正經,有人寫信來猜我的年紀,以爲我已有五十多歲;說話要有可信度,口氣就要很莊嚴,一個講經的法師,如果有一天信衆看到他放肆的玩鬧,他們會想:“他的話,十句我聽十一句,結果還不是很不正經?”說話的可信性就被打折扣了。因此一個出家衆,不論在什麼地方,都不應該放逸而失去威嚴。
見過我的人大概知道,在佛殿我不笑,一般的場合,和大家喝茶時,可能面帶微笑和大家說說話。不過玩笑和慈祥的笑容不一樣,慈祥和氣使人覺得很好相處,不會爲了我是出家人就不能親近我,不過玩鬧的話,形象就完全破壞了。因此希望所有的在家居士,能尊重出家衆,即使過去是他的同學或親戚,知道他在家時很愛玩,既然出家了,現出家的形象,就不可以故意和他玩,弄到讓他下不了臺。而出家師父也該小心,如果在家衆要和我們玩,我們不要翻臉,應該很誠懇的疏導:“過去我也很愛玩,但是現在出家,已經不一樣了,並不是我的身分高,而是必須莊重,別人才會尊重佛法,所以別再和我玩。”這樣說,相信大家都能諒解。
特別是現在的出家人和過去不同,以往住在大叢林中,有叢林的規矩;現在叢林裏也許只住叁、四位,五、六位,如果住了十幾位,就算是有規模的道場了,要像過去那種大叢林很嚴肅的生活已經不多見。所以很多在家居士說:“我都跑那一家寺院,那裏的師父與我很熟,很隨便。”其實,如果希望我們所親近的師父受人尊重,我們更應該注意守這些規範。不要讓別人看到出家衆與在家衆玩得沒有分寸,出家人和在家人之間要有個分寸,在家人對出家人也要尊重。我們要了解,不止我們尊重那些師父就好,應該讓別人也能夠尊重他們才對。
《敬僧(慧深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