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獲得佛法真正利益(明向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有下手處。要想改變自己的果報,要從因地下手,因地下手就要從轉變自己的業下手,不再造對他人、對其他衆生造成傷害的業,我們要努力地去改善這個業,我們要行善積德,多做好事。所以學佛要得到真實的好處,一定要從自己的業上下手。業的中心又是從我們的起心動念下手,也就是說我們起心動念能不能時刻想到利益衆生,我們是否時時觀照自己內在,自己起心動念有沒有自私自利的思想,有沒有在無形地傷害他人,如果這點我們觀察不到,自己造了不好的業,我們都不知道,要想離苦得樂,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很重要。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學佛怎麼下手。有些人,學佛很多年,但是對業感果的道理不清楚,不在這個地方去努力,所以學了很多年,都不一定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我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平時都講,放生很有功德,放生是無畏布施,不殺生放生是無畏布施,那麼將來的果報一定是好的,將來能夠得到身體健康、長壽這個果報。但是我們如果不如法的話,放生這樣的效果不一定能得到。有一些地方放生,居士也好,其他道場也好,爲了場面,有大的場面,幾百人、幾十人來放生,放生就要買放生的東西呀,不可能幾百人搞個幾十斤魚啊,或者是鳥啊,那太沒面子了,又要搞場面,要搞影響,定好日子,初一十五也好,什麼大的節日也好,提前就打電話:某某嗎?我們師父初一十五啊,哪一天要幾百人放生,你幫我定好,我要幾百斤魚啊。我們放生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無畏施啊!就是看到市場上那些要下油鍋的或者是要被殺的那些動物,我們能力所能及的幫它解除恐怖、放生,讓它生命得到保全,這樣去放生。如果我們爲了搞場面,你不打電話,那魚塘的魚啊,一點事沒有,遊得自由自在的,我們一打電話,那些魚啊,都爲你這一個電話折騰得死去活來,撈起來可能叁分之一都死掉了,還有一部分就半死不活了,然後爲了召集大家,要等人,搞這個搞那個,要做儀式,等到搞完以後了,這些魚啊都奄奄一息了,死了一半了,放到魚塘裏面、放到河裏面,很多都活不了。那麼我們放生,是放生還是放死啊?我們就從這個業的角度來說,什麼是善業,就是利益衆生的業;什麼是惡業,就是沒有利益衆生的業,傷害衆生的業。我們現在這樣放生究竟是利益衆生還是在傷害衆生?我們這樣去不如法放生能得到好的效果嗎?我們自己想一下。所以我們學佛沒有在這個最重要的業上去把握,只是爲了做表面文章,不知不覺造了不好的業。所以,我們就從這樣放生的行爲上看,我們如果不如法,不僅沒有多大的功德,可能還有罪過。那佛法裏面講了,不殺生,放生,應該有好處啊!有些居士,有些學佛的人,他說我經常放生啊,家裏面這個人有病,那個人也有病,那我們要好好地反省,我們真的是在放生嗎?放的是不是如理如法的呢?所以這個業對我們非常地重要。有一些人造口業也是一樣的:“我是爲你好的啊,我心裏面是無心的,我講的是事實。”把別人家的是非傳給他,他又不知道,又傳了別人,這樣一傳,傳來傳去就變樣了。“我是沒心的,我是無意的!”我們造成的業我們知道嗎?我們是在利益他人,還是在毀謗他人?還是在傷害他人?我們學佛要好好的從這些地方去認認真真地做,實實在在地去修,不要說“我是無意的,我是好心的”,什麼行爲都做,什麼話都敢講,我們要想我們的行爲,我們的話,該不該做,該不該講,自己要好好地去把握,這樣才能夠得到佛法的受用。

  也有一些人學佛很精進,剛開始非常地精進。哎呀,人身難得啊,佛法難聞啊!學得著迷,這個家也不要了,一天到晚就往寺廟跑,家務也不幹了,家庭也不管了,子女也不理了,老人也不照顧了,單位裏面也不好好工作了。我們學佛,究竟要學什麼?佛告訴我們怎麼樣離苦,是要我們好好地利益衆生,不要傷害衆生。我們這樣的行爲對不對?皈依叁寶是要的,這是我們的皈依處;到寺廟裏面親近善知識也是要的,如果不親近善知識,我們無法得到佛法的受用,什麼是正法我們都不知道,這些是要的。但是我們如果走向另外一個極端也是不對的,因爲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責任,我們有家庭、有單位,有社會的責任,我們不負責任,我們所造的業是不是在傷害家庭?是不是在傷害單位?是不是在傷害社會?我們這樣學佛對不對?肯定不對!家裏面的人看到你越學越偏,越學越怪,你說家裏面的丈夫能支持你嗎?肯定不支持你;家裏面的父母能支持你嗎?肯定不支持你。看到你在那拜佛,他就給你把墊子甩掉了,有的甚至搞得家庭非常緊張,把擺的佛像也給你扔了,經書也給你毀了,你說我們學佛本來是希望離苦得樂的,但是我們讓別人造了不好的業,他造不好的業跟我們有關系啊,所以我們是不是在傷害我們家裏面的人?傷害我們身邊的人?在傷害社會?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好好地把握,我們學佛我們就要從這個地方入手,從這個業上入手,我們要好好地利益衆生,最起碼的我們從哪個地方下手,從我們家庭,從我們身邊的人,從我們的單位,從我們周圍的人。我們學了佛以後要比以前更加好,更加善良,更加有慈悲心,更加有愛心,更加關愛其他的人,這些都是善業啊!是不是?他們能得到關愛,他們就會認可這個佛教,因爲你越來越慈悲了,學佛越來越好,他不僅不反對我們,還會支持我們。有些是這樣的,剛開始你學佛學不好,你什麼也不管,家也不管了,好了,晚上給你把門也拴上,你回都回不來。如果我們好好地學佛,用佛法的道理實踐,從我們做起,學了佛以後更加的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關愛家庭、關心集體、努力奉獻,每個人都說你學佛真好,沒有一個不表揚你的。有一些地方剛開始夫妻關系很緊張的,到後面他家人說:好了,你要到那裏拜佛,我送你去,開車送你去,沒有車,摩托車載你去,再沒有摩托車,我騎單車送你去。所以我們學佛要真實的從這些地方下手,而不是一些表面文章。我們念佛也是一樣的,有很多人呢,你看他在那念佛,手裏拿那個佛珠啊,噼裏啪啦,噼裏啪啦,轉來轉去,轉來轉去,嘴巴裏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是心裏怎麼想的不知道。可能心裏想的:孫子有沒有人接啊?兒子回來有沒有飯吃啊?媳婦會不會罵啊?雖然在廟裏面噼裏啪啦地轉著佛珠。

  業的中心是由我們的意業決定的。如果我們起心動念沒有好好的念佛——念佛就是我們現在的心啊,不是光用嘴巴,在嘴巴裏面喊,有沒有好好的念佛,要從我們的心裏面念,有的人轉一圈一百零八個佛珠,轉下來他可能在心裏十句佛號都沒念出來,這不容易啊,我們自己試一下,我們念十句佛號,看能不能什麼妄想都不打,很難啊!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我們念佛要真正地念佛,如果我們念佛心不在焉,其實我們是造了一些雜亂的業。所以念佛很多,念佛也很久,但是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了嗎?可能很少,效果很差。所以我們一定要從身、口、意叁業,最重要的是從我們的起心動念這個意業上把握,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這個就是講業。

  這個業,造業的根源是什麼?就是集谛裏面講的“惑”,就是無明。什麼是無明?在《俱舍論》裏面講無明就是“非親實”,非親非實就是無明,什麼叫非親非實呢?非親就不是親人,是我們的敵人。無明——是從反面的角度來說的,非實就說這個無明是不實在的,不是真實的,是虛诳的,騙我們的,這個是《俱舍論》裏的解釋。在《集論》裏面解釋這個無明,有兩個含義:一個叫業果愚,一個叫真實義愚。所謂業果愚,就是說我們對業感果的道理不清楚、不明白,也就是說造惡業招感痛苦,造善業招感快樂這個規律、這個必然性我們不了解。不知不覺地造了不好的業,造了惡業,所以招感到很多很多的痛苦。想得到快樂,但是我們實在是在造惡業,快樂沒有得到,得到了痛苦。對這個不清楚我們就會不知不覺地在平常造了不好的業,招了我們的痛苦,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就是真實義愚。什麼叫真實義愚?就是對一切萬法、萬事萬物的真相不明白。萬法、萬事萬物的真相是什麼?就是緣起性空。我們對緣起性空的道理不明白,不知道一切法無我的道理。對一切法無有自性的道理不明白,所以産生了我執,由我執的推動就不斷地去造業。

  比如說我們對五蘊身心,其實我們這個五蘊身心是由五個部分組合的,色、受、想、行、識,它是一種緣起的現象,是條件的組合,本來是無我的。我的含義是什麼?我的含義就是永恒性、主宰性、獨存性。比如說我叫明向,每個人都會說我、我、我……我們好好去觀察一下,我們在說我的時候,這個我究竟是誰?我們在說我的時候,是不是感覺到,這個我,五蘊身心我跟昨天那個我是不是同一個。我們每個人都會下意識地感覺到,不會說今天這個我和昨天那個我是不一樣了,有沒有這樣感覺?好像沒有吧?如果我們感覺出來的話,就開悟了。我們感覺到我肯定是跟昨天、或者是去年那個我是同一個,不會說是不一樣了,是吧!這就是一個永恒性。實際上有沒有這種永恒呢?有沒有這種不變呢?沒有!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身體由物質組成,我們的身體不斷地在新陳代謝,細胞在不斷地生,老的細胞不斷地滅。新陳代謝,刹那刹那遷流變化,生了、滅了,生了、滅了……沒有一時一刻是不變的。我們的心靈,我們的感受,我們的思想隨著環境會變化。我們的造業,起心動念,我們的行爲都是在這變化之中,我們心識的變化也是一樣。所以這五樣東西,五個條件都是在生滅變化,沒有一時一刻不變的。但是在我們的身心裏面有一個錯覺,總覺得我是不變的,這跟真實的狀態是有差距的,我們的認識有問題。

  第二個就是獨存性。獨存性的感覺,我們說“我”,就好像是我是獨立的,獨立于其他,可以獨立存在的一樣東西,但是我們能夠獨立存在嗎?我們…

《如何獲得佛法真正利益(明向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敬僧(慧深法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