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藏世界的構造與存在形式研究(啓明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象般被呈現出來,在《六十華嚴》就有:“一切示現無有余,海印叁昧勢力故。”〔45〕自然,對于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種的華藏世界也就毫無疑問地被映現和印證。

  4.斷除煩惱,得心清淨而親見法界:在《如來現相品》卷六就有:“一切國土中,普演微妙音,稱揚佛功德,法界悉充滿……慧眼清淨人,于此乃能見”;“須彌山微塵數衆生得淨智眼,見于如來所見一切諸平等法。”〔46〕《華藏世界品》卷十也有:“譬如心王寶,隨心見衆色,衆生心淨故,得見清淨刹。”〔47〕這裏的慧眼清淨人、衆生心淨等等,都是要破除自身的煩惱心垢,斷滅障礙,方能證得。如《世主妙嚴品》卷二:“已離一切煩惱心垢及其余習,摧重障山,見佛無礙。”〔48〕可見這些都要依靠自身的精進修行,斷除業障習氣,得到清淨智慧或心地明徹。所謂“心淨則國土淨”,于是,十方微塵也就映現在清淨心之中,華藏世界也可了然無礙。

  那麼,要進入華藏世界(法界)的前提條件又是什麼呢?這在《入法界品》中一再以善財童子作爲形象,經文殊菩薩指點,南行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爲素材,使《華嚴經》整個法界理論被更明朗化和清晰化。在《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反複提到一個問題:“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49〕顯而易見,發廣大菩提心是前提條件之一。換句話,就是清淨心與正知正見;其次,要親近善知識,並要隨順善知識的教誨,依照善知識而學習菩薩行,修持菩薩道,每位菩薩或許只有一種解脫法門,然就憑此便可契入法界,親證華藏世界。在《入法界品》卷六十四就說:“善男子,我唯得菩薩一解脫門,若有見聞憶念于我,與我同住,供給我者,悉不唐捐……其有衆生,得見我者,皆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獲不退轉……一切諸佛,悉來至此,處于寶座,爲我說法。”〔50〕可見,善知識的威力和感召力不可估量,也是衆生依托的對象。

  善知識雖形象、身份、職業千差萬別,但皆各有修持手法而契入法界,證得華藏境界。然縱觀《入法界品》,可明鑒“等觀法界,無有差別”是其最根本的前提條件。《入法界品》卷七十九雲:“善男子,我身普生一切法界,等一切衆生差別色相……等一切菩薩願,而現其身充滿法界。”〔51〕這就要求以絕對平等心來對待差異的萬象,這是進入法界和契入法界應持的正知正見。而深入法界、修證法界以及隨順法界也就成爲菩薩修行的最後歸宿和修證目標。如《入法界品》卷六十一雲:“菩薩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刹微塵數叁昧,入毗盧遮那如來念念充滿一切法界叁昧神變海。”〔52〕《入法界品》卷八十更明:“善財童子則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世界,刹等、行等、正覺等、神通等、*輪等、辯才等、言辭等、音聲等、力無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53〕可見,“法界”不僅是融合一切差別的基點,也是菩薩修行成佛的必由之路,更是諸佛菩薩共望所歸的境地。

  四、結 語

  《華嚴經》是諸佛之密藏,如來之性海。通過對于華藏世界的構造及其存在形式的探討,不難認識到,“華藏世界”是毗盧遮那佛因地修菩薩行而召感的宇宙世界,也是毗盧遮那佛所居和教化的整個區域。另外,諸佛菩薩願力無邊,由此所映現的華藏世界也具有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海難以窮盡。同時,佛力也具神妙莫測,法門自然是廣博難量。華藏世界是以毗盧遮那法身爲統一的,因而在承認宇宙萬物有無限差別同時,也應贊同其所具的圓滿統一性,整體上能秩序井然地相互存在,然在局部空間內又是無縛而自由的,華藏世界就是這種在無限差別中又蘊含著完整的統一性,且包羅萬象、無所不有。

  華藏世界的存在形式千差萬別,反映出宇宙時空上無邊無際的觀念。在華藏世界之中,諸佛國土及六趣的時間間距也是相對的,都是理體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作用與表現。譬如《華嚴經》中“芥子納須彌”、因陀羅網“影相攝入”等境界,根本上也是理體真心的固有作用或表現。

  通過《入法界品》可以領會到諸佛菩薩都是以悟入和深入“法界”作爲最後的歸宿,然悟入與深入“法界”的方法主要還是通過精進修習禅定,引發叁昧和智慧力,證見華藏世界。在叁昧修持方面就要涉及大乘的戒定慧問題,在一定戒律基礎上修習禅定,由定而發慧,坐觀法界,圓融無礙而證得佛所證的海印叁昧;或斷除煩惱,使身心清淨澄然,映現華藏世界;或依照普賢行願修行,契入菩薩悲願而明鑒華藏世界。

  華藏世界又稱“如來法身”,被視爲是一切衆生身心的根源。華嚴宗以四法界爲體系,著重在“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兩重圓融法界觀,並以“一真法界”來統攝宇宙萬有。認爲“一真法界”本性空寂、無垢無染,是宇宙萬法的理體,宇宙萬法都是真心的映現,諸法之間也就互爲融通,不相妨礙,這就有效地貫通此岸與彼岸的關系,使得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淨穢相融,凡聖無別,迷惑執著便是衆生,破除顛倒妄想即爲佛,也就說明了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生佛一如,從而縮短衆生修行成佛的距離。這種圓融思想在取消事相間的相互對立,調和事物間的矛盾方面,無疑有其優勢所在,從而也就擺脫和超越了各種煩惱束縛,現實世界也就成爲一個原本無矛盾差別、和諧完美的世界。

  釋迦在菩提樹下成佛時,二乘所感見的是丈六化身佛,菩薩所見則爲報身毗盧舍那佛,于十八圓滿的蓮華藏世界成正覺。凡是報身佛的淨土,皆具十八圓滿,其中依持圓滿,就是蓮華藏世界,也是諸佛報土的通名,譬如《觀無量壽經》的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的華藏;《大日經》中的胎藏界;《密嚴經》所說的密嚴國,就是大日如來的華藏;《華嚴經》中的蓮花藏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華藏。然而,菩提樹下與蓮華藏世界並非是異處,其實按“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思想,穢土就是淨土,菩提樹下即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即菩提樹下。《華嚴經探玄記》就明確道:“或雲此界唯是娑婆,此約叁乘說;或雲即是華嚴,約別教一乘辨。”〔54〕可見,只是應緣而現,對機而講有異,在根基、角度與對象上有分,從理性上說是不二無別的。故而,後期大乘菩薩道思想倡導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只要彰顯佛之本性,就成爲佛,何勞外求?本地風光即是菩提!

  參考文獻:

  1、《大正藏》第9、28、35冊。

  2、《八十華嚴》,臺灣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出版。

  3、石峻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2冊,中華書局1983年版。

  4、般剌密谛譯:《大佛頂首楞嚴經》。

  5、澄觀述:《華嚴經疏鈔》卷一,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2004年版。

  〔1〕《六十華嚴·世間淨眼品》,《大正藏》第9冊,第399頁上。

  〔2〕《八十華嚴·世主妙嚴品》(一)卷二,第46頁。

  〔3〕石峻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第108頁。

  〔4〕同上,第108、119頁。

  〔5〕同上,第196頁。

  〔6〕同上,第270頁。

  〔7〕同上,第126頁。

  〔8〕同上,第299~300頁。

  〔9〕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隋唐),第214~225頁。

  〔10〕《八十華嚴·華藏世界品》(一)卷八,第275頁。

  〔11〕同上。

  〔12〕同上。

  〔13〕同上,第279頁。

  〔14〕同上,第286頁。

  〔15〕同上,第296頁。

  〔16〕同上,第297~298頁。

  〔17〕同上,第304頁。

  〔18〕《八十華嚴經》(一)卷九,第315~316頁。

  〔19〕《八十華嚴經》(一)卷十,第361頁。

  〔20〕同上。

  〔21〕《八十華嚴經》(一)卷六,第187~210頁。

  〔22〕《八十華嚴經》(一)卷十叁,第433頁。

  〔23〕《八十華嚴經》(四)卷六四,第574頁。

  〔24〕《大正藏》第28冊,第49頁中。

  〔25〕《八十華嚴經》(一)卷十一,第371頁。

  〔26〕澄觀述:《華嚴經疏鈔》卷一,第2頁。

  〔27〕同上,第7頁。

  〔28〕同上,第10頁。

  〔29〕興慈述:《重訂二課合解》,第9~22頁;《八十華嚴經》,第274~275頁。

  〔30〕《六十華嚴·盧舍那佛品》,《大正藏》第9冊,第412頁上。

  〔31〕《八十華嚴經》(一)卷七,第244~245頁。

  〔32〕《八十華嚴經》(一)卷八,第296~298頁。

  〔33〕《六十華嚴·盧舍那佛品》,《大正藏》第9冊,第415頁上。

  〔34〕《八十華嚴經》(二)卷二一,第219頁。

  〔35〕《八十華嚴經》(叁)卷四五,第435~436頁。

  〔36〕《八十華嚴經》(一)卷六,第190~191頁。

  〔37〕《八十華嚴經》(一)卷二,第34頁。

  〔38〕《八十華嚴經》(一)卷七,第230~238頁。

  〔39〕《八十華嚴經》(一)卷十,第366頁。

  〔40〕《八十華嚴經》(一)卷十一,第375~390頁。

  〔41〕《八十華嚴經》(一)卷十,第350~356頁。

  〔42〕《八十華嚴經》(一)卷七,第245頁。

  〔43〕《八十華嚴經》(一)卷十一,第390~391頁。

  〔44〕同上,卷七,第227~228頁。

  〔45〕《六十華嚴·賢首品》,《大正藏》第9 冊,第434頁下。

  〔46〕《八十華嚴經》(一)卷六,第206~221頁。

  〔47〕《八十華嚴經》(一)卷十,第361頁。

  〔48〕《八十華嚴經》(一)卷二,第29頁。

  〔49〕《八十華嚴經》(四) 卷六四,第501、517、519、552、569、585、605頁等。

  〔50〕《八十華嚴經》(四)卷六四,第552~553頁。

  〔51〕《八十華嚴經》(五)卷七九,第557頁。

  〔52〕《八十華嚴經》(四)卷六一,第451頁。

  〔53〕《八十華嚴經》(五)卷八十,第583頁。

  〔54〕《大正藏》第35冊,第145頁下。

  

《華藏世界的構造與存在形式研究(啓明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