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吉藏大師的華嚴思想研究(啓明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思想。

  吉藏大師首先“借北異彈南一”,然後“借南一破北異”,釋迦與舍那二佛是一是異都予以排遣,之後,在批破南、北兩派論師的同時,顯出其二佛關系的思想,即非一非異的“舍那釋迦釋迦舍那”,甚至連非一異四句也要否定。雖非一異四句,又不失因緣一異四句,不一而不失一,不異而不失異,故非四句而不失四句,因緣無礙使非一異四句而一異四句。或緣見釋迦,或緣見舍那,是亦一亦異;或緣見非釋迦非舍那,是非一非異,所以因緣無礙,無往不得。然其認爲若是若非皆須批駁,以“彈彼淨,後始得明今因緣無礙,今因緣義但爲對彼定義(定性執著)”。也就是爲破斥南方定一、北方定異,而顯明“因緣一異”。至此,即將吉藏大師的“因緣無礙”思想突顯無疑,這種“因緣無礙”其實就是“諸法實相”,故而其後文結論是“不得言一,不得稱異。不得言一,亦得因緣一;不得稱異,亦得因緣異;故非一非異,亦得因緣一異”。

  這裏明顯看出以“因緣無礙”所表達的“諸法實相”,也就是叁論宗一貫闡述的“中道”思想,即遣除有無二邊所顯的實相之理。在吉藏大師《中論疏》有涉及“因緣是中道義,即此因緣離于二邊,故名爲中道”;這種“因緣無礙”是完全忠實于“中道實相”之理的,而如此昭示正是叁論宗人吉藏大師解讀《華嚴經》的作品《華嚴遊意》的主旨,後續所談論的“化處”, 敘述蓮華藏處與娑婆國處也是套用與圍繞這一中心推演的。

  (1)從人教關系上觀察

  吉藏大師從人教關系上分析提出:①二佛說一教,舍那釋迦二佛,舍那是本,釋迦是迹,本迹臺葉不同,故是二佛。《涅槃》、《華嚴》一教,《涅槃》即《華嚴》,《華嚴》即《涅槃》,舍那說《華嚴》即是說《涅槃》,釋迦說《涅槃》即是說《華嚴》。此是離人合教,離舍那、釋迦爲二,合《涅槃》、《華嚴》爲一;②一佛說二教,一佛指舍那釋迦一佛,舍那即釋迦,本即是迹,釋迦即舍那,迹即本故,本迹雖殊都是不思議,故是一佛,《涅槃》、《華嚴》是二教。釋迦說《涅槃》即是舍那佛說,舍那佛說《華嚴》即是釋迦佛說。這是合人離教,合釋迦、舍那爲一佛,離《涅槃》、《華嚴》爲二教;③一佛說一教,釋迦即舍那,《涅槃》即《華嚴》。此爲合人合教;④二佛說二教,舍那、釋迦二佛,《涅槃》、《華嚴》是二。此即離人離教。

  同理,舍那在臺上,釋迦在葉上,此臺是葉臺,此葉是臺葉,臺葉也是非一異並不失因緣一異;臺葉成一蓮華,蓮華共一根,舍那釋迦成一應佛,應佛同一本(法身佛)。經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故雲“舍那釋迦釋迦舍那”。

  (2)從二佛相開不相開義觀察

  吉藏大師另從二佛相開與不相開上分析提出:①二佛異,舍那、釋迦各開本迹,舍那以法身爲本,舍那是迹,然在迹中更有本迹,不起寂滅道場即迹中本,現身六天宮殿即迹中迹。釋迦也以法身爲本,釋迦是迹,然在迹中更開本迹,釋迦是迹中本,此身更起他佛,是迹中迹。如受純陀及大衆供,受純陀供是迹中本身,受大衆供爲迹中迹。釋迦既有兩重本迹,舍那也有兩重本迹,故二佛皆有兩重本迹。但吉藏認爲這種說法,須有因緣方可說。這點類似後期華嚴十玄門中的“主伴圓明具德門”,任何一事物爲主時,其余一切事物皆做伴,“主唱伴隨,伴緊繞主,主伴相依相待,無障無礙”。〔29〕諸法普遍聯系,又共同爲一大緣起,似乎與此義貼近;②二土異;③二教門;④二徒衆。文中未提及,但依上文可類推。

  (3)從二佛不相開相開觀察

  法身爲本,舍那爲迹。十方叁世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世,如《法華》爲開佛知見等大事故出。《大品般若》爲不可思議、無等等大事故起;《華嚴》舍那出世唯爲大根性者說一大因緣事而起。十方叁世諸佛正意如此,故有本迹,而迹中更開本迹,是因穢土衆生罪重根鈍,不堪舍那大化,方便在迹中更開本迹,本則爲淨土大根性者說大因大果,迹即爲穢土鈍根人說叁乘、《般若》等教門,後說《法華》、《涅槃》等大乘義。若火宅窮子等譬,初大乘化不得,方便說叁乘,最後演大乘。穢衆生不堪舍那大化,更起迹佛方便初說叁乘,後演大乘。因此舍那迹中更開本迹,舍那爲本,釋迦爲迹,這便是二佛不相開相開義。

  (4)從本迹更觀察不相開相開義

  吉藏同樣認爲這四句不可漫用,本迹雖殊而不思議是一,舒則遍盈法界,卷即泯無蹤迹。設立:①唯本不迹,指法身;經雲:“佛真法身猶如虛空”;②唯迹不本,即釋迦但是應身;③亦迹亦本,指舍那,舍那相對法身是迹,相對釋迦即本;④非本非迹,相對法身(本)而言,舍那、釋迦並是迹,此本是迹本,非本無以垂迹,由本故迹;此迹是本迹,非迹無以顯本,由迹故本。迹本則非本,本迹則非迹,這就是非本非迹。

  2.有關化處的分析

  化處即舍那蓮華藏和釋迦娑婆國二處。蓮華藏娑婆,娑婆蓮華藏,二處非一非異亦得因緣一異,所以有言:“蓮華藏娑婆娑婆蓮華藏。不得言一不得稱異。不得言一亦得因緣一。不得稱異亦得因緣異。故二處非一非異亦得因緣一異。”同樣,兩本迹也有兩類:

  (1)二處各有本迹土

  舍那法身,有舍那法身土(以正法爲土)。《仁王經》雲:“叁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 法身佛居清淨第一義土。舍那迹則有舍那迹土,舍那迹中開本迹,即迹中開本迹土。《華嚴經》初會普賢菩薩雲:“蓮華藏是舍那過去誓願力之所感故”。此土是舍那迹土,不起寂滅道場爲本,現身六天宮殿爲迹;舍那迹中本迹土,指蓮華藏界是迹中本土,舍那所統攝的十佛世界海就是迹中迹土。

  釋迦有法身佛,即有法身土,同舍那法身土,法身同,法身土亦同。釋迦迹土就是娑婆世界,釋迦迹中迹土,受純陀食爲迹中本土,受大衆供爲迹中迹土。如《法華》中釋迦佛與分身諸佛,釋迦佛土爲迹中本土,分身諸佛土爲迹中迹土;二佛土皆有兩重。

  (2)二處共論本迹土

  法身土、舍那土,唯是一本一迹土,舍那唯正直之心成清淨之土,故出現于世,爲度福薄罪重根鈍衆生,迹土中開本迹土。舍那蓮華藏是迹中本土,釋迦娑婆穢土爲迹中迹土。《菩薩戒經》雲:“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示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如是華有千葉,一葉一釋迦故有千釋迦,一華有百億國,一國一釋迦故有千百億釋迦。

  從本迹土上更開四土:①唯本非迹土,即法身土;②唯迹非本土,是釋迦土;③亦本亦迹土,指舍那土,相對法身土爲迹,相對釋迦土爲本;④非本非迹土,法身本,舍那、釋迦二佛爲迹,非本無以明迹,由本故迹,迹是本迹;非迹無以明本,由迹故本,本是迹本;本迹非迹,迹本非本,故非本非迹。

  另吉藏又指出“無量句即一句,無量中解一;一句即無量句,一中解無量,無量一即非一,一無量即非無量,非一非無量而不失一無量”。這種語式就是上述的翻版,也極近似華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思想,華嚴宗人應對此句有所啓發。

  (3)從本迹二土相開不相開義觀察

  土有五種:即淨、穢、不淨淨、淨不淨、雜土。《華嚴經》雲:“有百億阿僧祇品淨土,西方阿彌陀下品淨土,聖服撞世界上品淨土”,可知五土皆無量,橫攝一切土盡。就五土的淨穢二土看,質是淨穢等,處指方處之處,略有下述四種情況:①一質一處,即一淨質一穢質,一淨質在西方安養處,一穢質在東方娑婆處;②異質異處,淨質與穢質異名“異質”;淨質處與穢質處異名“異處”;③異質一處(又名異質同義),指淨穢異質,同在一娑婆處。如《華嚴經》的蓮華藏國在娑婆處,《淨名經》的妙莊嚴國在娑婆處,《法華》雲:“余衆見燒盡,吾淨土不毀”;淨穢無礙,淨無礙穢,淨得在穢處;穢無礙淨,穢得在淨處,淨穢不礙,得同一處,故淨質得在穢土;“吾淨土不燒”,火是顛倒叁界火,能燒顛倒叁界,淨土非是叁界,叁界火不能燒之,是故淨質得在穢處;又此淨土是如來淨業所起,無礙所感之土亦無礙,故得在穢。

  淨土在穢處另有二因:一是爲欲教化衆生,淨土得在穢處,但衆生由于薄福鈍根斷常居心而不見,心若淨則見淨土,意清淨得正觀,也就是佛土淨;二是爲適緣所見,如來以此淨土,爲欲適緣,緣若應以穢得度,示以土沙,若應以淨得道則現以寶玉莊嚴;④一質異處,指一淨質在西土、東土二處,或一穢質在北、南兩處。《淨名經》雲:“只一妙喜淨質,經東、西二處”;妙喜世界本在東方無動處,淨名斷取來西方娑婆處,只一妙喜淨質經遊東、西二處,穢土亦然。據《淨名經》雲:“不可思議菩薩,以娑婆世界擲置他方國土,不動本處只捧娑婆,擲置西方安樂,而娑婆宛然不動”;這樣,穢質經東、西二處,是一質二處。

  又一穢質在淨穢二處,如蓮華藏娑婆世界,一娑婆穢質,在娑婆處也在蓮華藏處。《涅槃經》雲:“臺、葉、須等合爲蓮華”;葉在華中不離華,娑婆居葉上,即在蓮華藏中。《菩薩戒經》亦雲:“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示現千釋迦。”故知裟婆世界在華葉上,娑婆不離蓮華藏,也可知娑婆穢土在娑婆處,也在蓮華藏處。

  娑婆與華藏兩處是非一非異關系,二處不同,故非一;二處不離,故非異。這是非一非異而一而異。其他學派一異有自性故,則一異互礙異一,如兩柱相礙,土不容土;而叁論宗一異是無四句而四句,是因緣無礙義,一異互得相在,同他學派有別,故須先彈其他學派的有礙性。言外之意,若其他學派一異無自性,非定一,也非定異,就不是所破斥範圍。

  《大品般若經》雲:“無句義是菩薩句義。”故此無句而句,一句而四,四而無句,四句即一句,一句還無句,無句而句則非句,句而無句則非無句,非句非無句而句,始是菩薩無礙句,…

《吉藏大師的華嚴思想研究(啓明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