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吉藏大师的华严思想研究(启明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思想。

  吉藏大师首先“借北异弹南一”,然后“借南一破北异”,释迦与舍那二佛是一是异都予以排遣,之后,在批破南、北两派论师的同时,显出其二佛关系的思想,即非一非异的“舍那释迦释迦舍那”,甚至连非一异四句也要否定。虽非一异四句,又不失因缘一异四句,不一而不失一,不异而不失异,故非四句而不失四句,因缘无碍使非一异四句而一异四句。或缘见释迦,或缘见舍那,是亦一亦异;或缘见非释迦非舍那,是非一非异,所以因缘无碍,无往不得。然其认为若是若非皆须批驳,以“弹彼净,后始得明今因缘无碍,今因缘义但为对彼定义(定性执着)”。也就是为破斥南方定一、北方定异,而显明“因缘一异”。至此,即将吉藏大师的“因缘无碍”思想突显无疑,这种“因缘无碍”其实就是“诸法实相”,故而其后文结论是“不得言一,不得称异。不得言一,亦得因缘一;不得称异,亦得因缘异;故非一非异,亦得因缘一异”。

  这里明显看出以“因缘无碍”所表达的“诸法实相”,也就是三论宗一贯阐述的“中道”思想,即遣除有无二边所显的实相之理。在吉藏大师《中论疏》有涉及“因缘是中道义,即此因缘离于二边,故名为中道”;这种“因缘无碍”是完全忠实于“中道实相”之理的,而如此昭示正是三论宗人吉藏大师解读《华严经》的作品《华严游意》的主旨,后续所谈论的“化处”, 叙述莲华藏处与娑婆国处也是套用与围绕这一中心推演的。

  (1)从人教关系上观察

  吉藏大师从人教关系上分析提出:①二佛说一教,舍那释迦二佛,舍那是本,释迦是迹,本迹台叶不同,故是二佛。《涅槃》、《华严》一教,《涅槃》即《华严》,《华严》即《涅槃》,舍那说《华严》即是说《涅槃》,释迦说《涅槃》即是说《华严》。此是离人合教,离舍那、释迦为二,合《涅槃》、《华严》为一;②一佛说二教,一佛指舍那释迦一佛,舍那即释迦,本即是迹,释迦即舍那,迹即本故,本迹虽殊都是不思议,故是一佛,《涅槃》、《华严》是二教。释迦说《涅槃》即是舍那佛说,舍那佛说《华严》即是释迦佛说。这是合人离教,合释迦、舍那为一佛,离《涅槃》、《华严》为二教;③一佛说一教,释迦即舍那,《涅槃》即《华严》。此为合人合教;④二佛说二教,舍那、释迦二佛,《涅槃》、《华严》是二。此即离人离教。

  同理,舍那在台上,释迦在叶上,此台是叶台,此叶是台叶,台叶也是非一异并不失因缘一异;台叶成一莲华,莲华共一根,舍那释迦成一应佛,应佛同一本(法身佛)。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故云“舍那释迦释迦舍那”。

  (2)从二佛相开不相开义观察

  吉藏大师另从二佛相开与不相开上分析提出:①二佛异,舍那、释迦各开本迹,舍那以法身为本,舍那是迹,然在迹中更有本迹,不起寂灭道场即迹中本,现身六天宫殿即迹中迹。释迦也以法身为本,释迦是迹,然在迹中更开本迹,释迦是迹中本,此身更起他佛,是迹中迹。如受纯陀及大众供,受纯陀供是迹中本身,受大众供为迹中迹。释迦既有两重本迹,舍那也有两重本迹,故二佛皆有两重本迹。但吉藏认为这种说法,须有因缘方可说。这点类似后期华严十玄门中的“主伴圆明具德门”,任何一事物为主时,其余一切事物皆做伴,“主唱伴随,伴紧绕主,主伴相依相待,无障无碍”。〔29〕诸法普遍联系,又共同为一大缘起,似乎与此义贴近;②二土异;③二教门;④二徒众。文中未提及,但依上文可类推。

  (3)从二佛不相开相开观察

  法身为本,舍那为迹。十方三世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世,如《法华》为开佛知见等大事故出。《大品般若》为不可思议、无等等大事故起;《华严》舍那出世唯为大根性者说一大因缘事而起。十方三世诸佛正意如此,故有本迹,而迹中更开本迹,是因秽土众生罪重根钝,不堪舍那大化,方便在迹中更开本迹,本则为净土大根性者说大因大果,迹即为秽土钝根人说三乘、《般若》等教门,后说《法华》、《涅槃》等大乘义。若火宅穷子等譬,初大乘化不得,方便说三乘,最后演大乘。秽众生不堪舍那大化,更起迹佛方便初说三乘,后演大乘。因此舍那迹中更开本迹,舍那为本,释迦为迹,这便是二佛不相开相开义。

  (4)从本迹更观察不相开相开义

  吉藏同样认为这四句不可漫用,本迹虽殊而不思议是一,舒则遍盈法界,卷即泯无踪迹。设立:①唯本不迹,指法身;经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②唯迹不本,即释迦但是应身;③亦迹亦本,指舍那,舍那相对法身是迹,相对释迦即本;④非本非迹,相对法身(本)而言,舍那、释迦并是迹,此本是迹本,非本无以垂迹,由本故迹;此迹是本迹,非迹无以显本,由迹故本。迹本则非本,本迹则非迹,这就是非本非迹。

  2.有关化处的分析

  化处即舍那莲华藏和释迦娑婆国二处。莲华藏娑婆,娑婆莲华藏,二处非一非异亦得因缘一异,所以有言:“莲华藏娑婆娑婆莲华藏。不得言一不得称异。不得言一亦得因缘一。不得称异亦得因缘异。故二处非一非异亦得因缘一异。”同样,两本迹也有两类:

  (1)二处各有本迹土

  舍那法身,有舍那法身土(以正法为土)。《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法身佛居清净第一义土。舍那迹则有舍那迹土,舍那迹中开本迹,即迹中开本迹土。《华严经》初会普贤菩萨云:“莲华藏是舍那过去誓愿力之所感故”。此土是舍那迹土,不起寂灭道场为本,现身六天宫殿为迹;舍那迹中本迹土,指莲华藏界是迹中本土,舍那所统摄的十佛世界海就是迹中迹土。

  释迦有法身佛,即有法身土,同舍那法身土,法身同,法身土亦同。释迦迹土就是娑婆世界,释迦迹中迹土,受纯陀食为迹中本土,受大众供为迹中迹土。如《法华》中释迦佛与分身诸佛,释迦佛土为迹中本土,分身诸佛土为迹中迹土;二佛土皆有两重。

  (2)二处共论本迹土

  法身土、舍那土,唯是一本一迹土,舍那唯正直之心成清净之土,故出现于世,为度福薄罪重根钝众生,迹土中开本迹土。舍那莲华藏是迹中本土,释迦娑婆秽土为迹中迹土。《菩萨戒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示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如是华有千叶,一叶一释迦故有千释迦,一华有百亿国,一国一释迦故有千百亿释迦。

  从本迹土上更开四土:①唯本非迹土,即法身土;②唯迹非本土,是释迦土;③亦本亦迹土,指舍那土,相对法身土为迹,相对释迦土为本;④非本非迹土,法身本,舍那、释迦二佛为迹,非本无以明迹,由本故迹,迹是本迹;非迹无以明本,由迹故本,本是迹本;本迹非迹,迹本非本,故非本非迹。

  另吉藏又指出“无量句即一句,无量中解一;一句即无量句,一中解无量,无量一即非一,一无量即非无量,非一非无量而不失一无量”。这种语式就是上述的翻版,也极近似华严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思想,华严宗人应对此句有所启发。

  (3)从本迹二土相开不相开义观察

  土有五种:即净、秽、不净净、净不净、杂土。《华严经》云:“有百亿阿僧祇品净土,西方阿弥陀下品净土,圣服撞世界上品净土”,可知五土皆无量,横摄一切土尽。就五土的净秽二土看,质是净秽等,处指方处之处,略有下述四种情况:①一质一处,即一净质一秽质,一净质在西方安养处,一秽质在东方娑婆处;②异质异处,净质与秽质异名“异质”;净质处与秽质处异名“异处”;③异质一处(又名异质同义),指净秽异质,同在一娑婆处。如《华严经》的莲华藏国在娑婆处,《净名经》的妙庄严国在娑婆处,《法华》云:“余众见烧尽,吾净土不毁”;净秽无碍,净无碍秽,净得在秽处;秽无碍净,秽得在净处,净秽不碍,得同一处,故净质得在秽土;“吾净土不烧”,火是颠倒三界火,能烧颠倒三界,净土非是三界,三界火不能烧之,是故净质得在秽处;又此净土是如来净业所起,无碍所感之土亦无碍,故得在秽。

  净土在秽处另有二因:一是为欲教化众生,净土得在秽处,但众生由于薄福钝根断常居心而不见,心若净则见净土,意清净得正观,也就是佛土净;二是为适缘所见,如来以此净土,为欲适缘,缘若应以秽得度,示以土沙,若应以净得道则现以宝玉庄严;④一质异处,指一净质在西土、东土二处,或一秽质在北、南两处。《净名经》云:“只一妙喜净质,经东、西二处”;妙喜世界本在东方无动处,净名断取来西方娑婆处,只一妙喜净质经游东、西二处,秽土亦然。据《净名经》云:“不可思议菩萨,以娑婆世界掷置他方国土,不动本处只捧娑婆,掷置西方安乐,而娑婆宛然不动”;这样,秽质经东、西二处,是一质二处。

  又一秽质在净秽二处,如莲华藏娑婆世界,一娑婆秽质,在娑婆处也在莲华藏处。《涅槃经》云:“台、叶、须等合为莲华”;叶在华中不离华,娑婆居叶上,即在莲华藏中。《菩萨戒经》亦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示现千释迦。”故知裟婆世界在华叶上,娑婆不离莲华藏,也可知娑婆秽土在娑婆处,也在莲华藏处。

  娑婆与华藏两处是非一非异关系,二处不同,故非一;二处不离,故非异。这是非一非异而一而异。其他学派一异有自性故,则一异互碍异一,如两柱相碍,土不容土;而三论宗一异是无四句而四句,是因缘无碍义,一异互得相在,同他学派有别,故须先弹其他学派的有碍性。言外之意,若其他学派一异无自性,非定一,也非定异,就不是所破斥范围。

  《大品般若经》云:“无句义是菩萨句义。”故此无句而句,一句而四,四而无句,四句即一句,一句还无句,无句而句则非句,句而无句则非无句,非句非无句而句,始是菩萨无碍句,…

《吉藏大师的华严思想研究(启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