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无碍句,故得“一质在二处”等。这种语式还是同前,近似后期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无碍思想。
(4)“质见”的四种情况
吉藏大师针对质与见,提出:
①一质二见,《净名经》云:“螺髻见金玉,身子瞩土砂”,《华严经》第八会:“祇洹精舍诸大菩萨,见祇洹七宝所成,五百声闻见须达泥木所起。”此即一质两缘见不同。
成实论师的观点,一净质一秽质,只一秽质,身子自见木,只一净质,梵王自见金。而地论师认为,一质是非金非木质,有想心取则成有漏,无想心取则成无漏,净缘见净,秽缘见秽。
三论师则觉得,成论、地论观点有一质可质的执着。其实“未曾一质”,不一质而言一质异见,不莲华藏而莲华藏,不娑婆而娑婆,不净而净,不秽而秽,是非有非无,非秽非净,强名“中道正土”(即第一义土)。如来正土非净非秽,净缘见净,秽缘见秽,身子秽业见秽,诸菩萨净业见净,又如祇洹非净非秽,身子见须达多所记祇桓、见娑婆丘陵、见释迦所用;诸菩萨见法界祇洹、见莲华藏界、见舍那所用。同理,一非金非木质,缘见金见木,质未曾金木,身子自见木,梵王自见金,名一质异见。非金非木一质,二缘见二,如一梨时两盛子,为非金非木一体时,金木二体故不成义。〔30〕
吉藏《净名义疏》中有关这段话释为:“万事万行,皆由心起,二乘心既不净,故见土不净;大士得于净观,故则见土清净。然总论得失凡有四门:一者二人皆得,身子得秽方便,梵王得净方便;二者二人俱失,身子偏执秽失净,梵王偏执净失秽;三者身子失梵王得,符合净土教门;四者身子得梵王失,有时须现秽土,不宜现净。”可见,后期的《净名义疏》在思想上明显更为深入,并有其心性思想倾向,“诸法皆由心起”、“心净则见土净”等出现。
②二质一见,具有三义:其一,净秽即二质。“一见”指净秽是因缘净秽,非净无以明秽,非秽无以辨净,由净故秽,由秽故净,净是秽净 ,秽是净秽,净秽不秽,秽净不净,见二不二。《涅槃经》云:“明与无明愚者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净秽二法亦然;其二,口净秽二质,深行菩萨见是净。经云:“一切世谛,若于如来成第一义谛,若俗若真于如来皆真,亦若净若秽,菩萨皆见净。”又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云:“若甘、若苦等味,至菩萨口皆成甘露。”《大品般若》也云:“菩萨见产业之事,无非般若也”;其三,恶业众生,若净若秽,皆见秽。如饿鬼非但见彼处火,见恒河水亦是火;亦如狮子国采珠,福德人得珠,薄福人见珠成蛇,非但见蛇成蛇,见珠亦成蛇。
③一质一见,非净非秽质,非净非秽见。本不曾净,今也不曾秽,先不有,今亦不无,非净非秽,不有不无名“正法身”。另外,非净非秽方便秽质,即有非净非秽方便秽见,同理,非净非秽方便净质,即有非净非秽方便净见。
④二质二见,指非净非秽,净秽双游,净秽双现。如华台示现千释迦,华台舍那为本,释迦为迹;非本非迹,本迹双游,亦非净非秽,净秽俱现,也就是双现双见。
(5)对“净秽土”的观察
吉藏大师针对“净秽土”问题设立:①秽净土,即因缘净秽。从舍那、释迦开净秽看,非净无以明秽,非秽无以明净,净是秽净,秽是净秽,舍那是秽净,释迦是净秽;②净秽土,同上反;③秽秽土,指众生颠倒秽秽业所感得秽秽土;④净净土,即众生颠倒净净业而感得净净土。
虽同是颠倒,颠倒有重有轻,颠倒重感秽秽土,颠倒轻感净净土。所化众生虽同颠倒,有颠倒净净、颠倒秽秽之不同。因缘净秽土、秽净土,诸佛菩萨就因缘秽净见、净秽见,众生秽秽土、净净土,众生颠倒秽秽见、净净见;土有四,见亦有四。
(6)四土开“四见”
吉藏大师在上述四土基础上又提出:
①见秽不见净:五百声闻唯见须达所起祇洹,不见法界祇洹,因其罪重福薄断常之心,见秽祇洹丘陵坑坎,心有断常高下,见祇洹丘墟高下之土,不见法界祇洹清净之土。唯见须达祇洹,不见法界祇洹,唯见释迦受用,不见舍那受用,唯见三乘徒众,不见纯诸菩萨众,唯见三乘教,不见纯一大教门。
②见净不见秽:法界中普贤文殊等诸菩萨,则见法界祇洹,不见须达祇洹。以诸菩萨心无断常,不见丘墟之土,唯见法界祇洹,不见须达祇洹,唯见舍那受用,不见释迦受用,唯见大菩萨众,不见三乘众,唯见大乘教,不见三乘教。
③亦见净亦见秽:《菩萨戒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示现千释迦。”舍那是迹本,释迦是本迹,台是秽净,叶是净秽。诸大行菩萨既见舍那、释迦本迹,也见释迦、舍那迹本,不但见台叶净秽,亦见叶台秽净,净秽双见。菩萨因中具二慧,故见诸佛果地二身,不但见迹,也见本,不但见本迹,复见迹中无量迹。
④不见净不见秽:指二乘异常人,不见释迦、舍那迹本,也不见舍那、释迦本迹,不见叶台秽净,亦不见台叶净秽。声闻无二慧,不得见二身、两土。非但不见本,亦不见迹,非但不见本迹,亦不见迹中无量迹,故不见净不见秽。
吉藏对诸菩萨为何见净不见秽,又亦见净亦见秽?二乘见秽不见净,复又双不见?其答复为:
第一知而不见,菩萨知声闻以颠倒断常业,感得丘墟不净土,菩萨净业净心而不见彼所见土。如佛知饿鬼恶业感见火,而佛不见彼所见火,见净而不见秽;这是从菩萨相对声闻而言。
第二见而不知,诸声闻唯见释迦秽土,不知释迦是舍那释迦,不知秽是净秽;此从声闻讲。
第三亦知亦见,菩萨知舍那是释迦舍那,知释迦是舍那释迦,知本是迹本,见本即见迹,知迹是本迹,见迹即见本。同理,知净是秽净,知秽是净秽,见秽净也见净秽;知本是迹本,知迹是本迹,知台是叶台,知叶是台叶,台一而叶多,则知本一而迹多。进而,本迹非一非无量而方便一无量,本一迹多,本是体故一,迹是随缘不同故无量。
第四不知不见,具三意:其一,知本是迹本,知迹是本迹,见本是迹本,见迹是本迹;知无所知,见无所见,知净秽宛然而未曾知净秽,见净秽宛然而未曾见净秽,如石室佛影,遥望相好宛然,至边一无所见;其二,二乘不知本是迹本,不知迹是本迹,不知净是秽净,不知秽是净秽,不见本也不见迹,不见净不见秽。经云:“二人并眠,一人上忉利天,见林苑婇女等事;一人冥然不知不觉。”菩萨知见本迹净秽等事,二乘俱不知不见;其三,颠倒凡夫众生不知本,不见释迦迹身,也不见释迦土,不知净秽,不见净秽。
吉藏引《大品般若》云:“须菩提告诸天子,我无所说,无字可说。”同理,论无所论,说无所说,无量四句而未曾有四句而无量四句,无量一虽一而无量,一无量虽无量而一,虽无所说而说,虽说而无所说,舒则遍盈法界,合则泯无所有又无所不有。上来化主、化处是依正能所,有能化就有所化,有所化就有能化,这就是依正具足,能所因缘。
3.有关教门的观察
教门是化主、化处为化缘所设之教法,也是众生入道的门户;由于教法千差万别,门户也分呈各异。吉藏大师列为能所、因果、半满常无常三方面:
(1)能所开四类
吉藏大师就能所一组分位出:①能而不所,即如来设教,无领悟之缘;②所而不能,指有众生见叶落而悟道,观华雕而成圣,如来不被其教;③亦能亦所,指有能被之教,有所被之缘,教是缘教,缘是教缘,缘教相称,缘教和会众生得道。二佛虽异,施教并为显道,故施教义同,道是所显,教是能表,所显之道既无异,能表之教也同,十方诸佛施教,并显同道,为显道故教义是同;④非能非所,无如来能被教,无众生所被缘。
(2)因果的描述
因果法门摄十方诸佛教尽,因果法门相同,故二佛教不异。但这“因果”非指六因五果及同时因果、异时因果、四缘三因等因果。此“因果”指取此因不得非因,求此果不得非果,是“无碍因果”,亦得同时,亦得异时,因缘同时不同时,因缘异时不异时,虽异时而同时,虽同时而异时。如空谷之响,明镜之像,排除其他学派因果,方得明此“因缘因果”(即非定性因果)。
二佛同明因果,另各有差别无差别,无差别差别义:①释迦差别无差别,一般若因,一萨婆若果,一佛性因,一涅槃果;②释迦无差别差别,开一般若因为无量因,谓三乘共十地因,开萨婆若果为无量果,谓萨婆若果、菩提果、涅槃果;③舍那差别无差别,行一离世间因,得一法界果;④舍那无差别差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因,十世界海正果、大小相海果,及现本迹等身。然而,释迦多述“差别无差别义”,即一般若因一萨婆若果;舍那多明“无差别差别义”,即十信、十地等因,普慧菩萨二百问,普贤菩萨二千答,及十佛世界海、大小相海等果,这就是二佛教门同异处。
对二佛同明因果细加分析看:其一,释迦能化,具明因果:过去行不生灭因,今得不断常果,过去行六度等因,现在踰城学道、六年苦行,菩提树下得道即辨果;释迦教显凡夫现世行因得果,重两世因果;其二,释迦所化,明行因不辨果:释迦所化秽土中,钝根行因未即得果,《大品般若》云:“菩萨以不住法住般若中,具足万行”,这就是行般若等因,不明得萨婆若果;其三,舍那能化,明果不明因:过去行不生灭因,今得不断常果,舍那教不显能化行因,舍那始成种觉则显依正两果(十国土是依果,十佛名号海为正果);其四,舍那所化,具明因果:舍那所化净土中,利根行因即得果,现在行不生灭因,未来得不断常果,舍那所化修行十信、十地等因,得不思议大小相海果,行离世间因,必得法界果。
由于二佛有能所相兼义,故设此四种因果。第一相兼在于释迦能化具明因果,舍那所化具明因果,这是能所相对…
《吉藏大师的华严思想研究(启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