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無礙句,故得“一質在二處”等。這種語式還是同前,近似後期華嚴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無礙思想。
(4)“質見”的四種情況
吉藏大師針對質與見,提出:
①一質二見,《淨名經》雲:“螺髻見金玉,身子矚土砂”,《華嚴經》第八會:“祇洹精舍諸大菩薩,見祇洹七寶所成,五百聲聞見須達泥木所起。”此即一質兩緣見不同。
成實論師的觀點,一淨質一穢質,只一穢質,身子自見木,只一淨質,梵王自見金。而地論師認爲,一質是非金非木質,有想心取則成有漏,無想心取則成無漏,淨緣見淨,穢緣見穢。
叁論師則覺得,成論、地論觀點有一質可質的執著。其實“未曾一質”,不一質而言一質異見,不蓮華藏而蓮華藏,不娑婆而娑婆,不淨而淨,不穢而穢,是非有非無,非穢非淨,強名“中道正土”(即第一義土)。如來正土非淨非穢,淨緣見淨,穢緣見穢,身子穢業見穢,諸菩薩淨業見淨,又如祇洹非淨非穢,身子見須達多所記祇桓、見娑婆丘陵、見釋迦所用;諸菩薩見法界祇洹、見蓮華藏界、見舍那所用。同理,一非金非木質,緣見金見木,質未曾金木,身子自見木,梵王自見金,名一質異見。非金非木一質,二緣見二,如一梨時兩盛子,爲非金非木一體時,金木二體故不成義。〔30〕
吉藏《淨名義疏》中有關這段話釋爲:“萬事萬行,皆由心起,二乘心既不淨,故見土不淨;大士得于淨觀,故則見土清淨。然總論得失凡有四門:一者二人皆得,身子得穢方便,梵王得淨方便;二者二人俱失,身子偏執穢失淨,梵王偏執淨失穢;叁者身子失梵王得,符合淨土教門;四者身子得梵王失,有時須現穢土,不宜現淨。”可見,後期的《淨名義疏》在思想上明顯更爲深入,並有其心性思想傾向,“諸法皆由心起”、“心淨則見土淨”等出現。
②二質一見,具有叁義:其一,淨穢即二質。“一見”指淨穢是因緣淨穢,非淨無以明穢,非穢無以辨淨,由淨故穢,由穢故淨,淨是穢淨 ,穢是淨穢,淨穢不穢,穢淨不淨,見二不二。《涅槃經》雲:“明與無明愚者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淨穢二法亦然;其二,口淨穢二質,深行菩薩見是淨。經雲:“一切世谛,若于如來成第一義谛,若俗若真于如來皆真,亦若淨若穢,菩薩皆見淨。”又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雲:“若甘、若苦等味,至菩薩口皆成甘露。”《大品般若》也雲:“菩薩見産業之事,無非般若也”;其叁,惡業衆生,若淨若穢,皆見穢。如餓鬼非但見彼處火,見恒河水亦是火;亦如獅子國采珠,福德人得珠,薄福人見珠成蛇,非但見蛇成蛇,見珠亦成蛇。
③一質一見,非淨非穢質,非淨非穢見。本不曾淨,今也不曾穢,先不有,今亦不無,非淨非穢,不有不無名“正法身”。另外,非淨非穢方便穢質,即有非淨非穢方便穢見,同理,非淨非穢方便淨質,即有非淨非穢方便淨見。
④二質二見,指非淨非穢,淨穢雙遊,淨穢雙現。如華臺示現千釋迦,華臺舍那爲本,釋迦爲迹;非本非迹,本迹雙遊,亦非淨非穢,淨穢俱現,也就是雙現雙見。
(5)對“淨穢土”的觀察
吉藏大師針對“淨穢土”問題設立:①穢淨土,即因緣淨穢。從舍那、釋迦開淨穢看,非淨無以明穢,非穢無以明淨,淨是穢淨,穢是淨穢,舍那是穢淨,釋迦是淨穢;②淨穢土,同上反;③穢穢土,指衆生顛倒穢穢業所感得穢穢土;④淨淨土,即衆生顛倒淨淨業而感得淨淨土。
雖同是顛倒,顛倒有重有輕,顛倒重感穢穢土,顛倒輕感淨淨土。所化衆生雖同顛倒,有顛倒淨淨、顛倒穢穢之不同。因緣淨穢土、穢淨土,諸佛菩薩就因緣穢淨見、淨穢見,衆生穢穢土、淨淨土,衆生顛倒穢穢見、淨淨見;土有四,見亦有四。
(6)四土開“四見”
吉藏大師在上述四土基礎上又提出:
①見穢不見淨:五百聲聞唯見須達所起祇洹,不見法界祇洹,因其罪重福薄斷常之心,見穢祇洹丘陵坑坎,心有斷常高下,見祇洹丘墟高下之土,不見法界祇洹清淨之土。唯見須達祇洹,不見法界祇洹,唯見釋迦受用,不見舍那受用,唯見叁乘徒衆,不見純諸菩薩衆,唯見叁乘教,不見純一大教門。
②見淨不見穢:法界中普賢文殊等諸菩薩,則見法界祇洹,不見須達祇洹。以諸菩薩心無斷常,不見丘墟之土,唯見法界祇洹,不見須達祇洹,唯見舍那受用,不見釋迦受用,唯見大菩薩衆,不見叁乘衆,唯見大乘教,不見叁乘教。
③亦見淨亦見穢:《菩薩戒經》雲:“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示現千釋迦。”舍那是迹本,釋迦是本迹,臺是穢淨,葉是淨穢。諸大行菩薩既見舍那、釋迦本迹,也見釋迦、舍那迹本,不但見臺葉淨穢,亦見葉臺穢淨,淨穢雙見。菩薩因中具二慧,故見諸佛果地二身,不但見迹,也見本,不但見本迹,複見迹中無量迹。
④不見淨不見穢:指二乘異常人,不見釋迦、舍那迹本,也不見舍那、釋迦本迹,不見葉臺穢淨,亦不見臺葉淨穢。聲聞無二慧,不得見二身、兩土。非但不見本,亦不見迹,非但不見本迹,亦不見迹中無量迹,故不見淨不見穢。
吉藏對諸菩薩爲何見淨不見穢,又亦見淨亦見穢?二乘見穢不見淨,複又雙不見?其答複爲:
第一知而不見,菩薩知聲聞以顛倒斷常業,感得丘墟不淨土,菩薩淨業淨心而不見彼所見土。如佛知餓鬼惡業感見火,而佛不見彼所見火,見淨而不見穢;這是從菩薩相對聲聞而言。
第二見而不知,諸聲聞唯見釋迦穢土,不知釋迦是舍那釋迦,不知穢是淨穢;此從聲聞講。
第叁亦知亦見,菩薩知舍那是釋迦舍那,知釋迦是舍那釋迦,知本是迹本,見本即見迹,知迹是本迹,見迹即見本。同理,知淨是穢淨,知穢是淨穢,見穢淨也見淨穢;知本是迹本,知迹是本迹,知臺是葉臺,知葉是臺葉,臺一而葉多,則知本一而迹多。進而,本迹非一非無量而方便一無量,本一迹多,本是體故一,迹是隨緣不同故無量。
第四不知不見,具叁意:其一,知本是迹本,知迹是本迹,見本是迹本,見迹是本迹;知無所知,見無所見,知淨穢宛然而未曾知淨穢,見淨穢宛然而未曾見淨穢,如石室佛影,遙望相好宛然,至邊一無所見;其二,二乘不知本是迹本,不知迹是本迹,不知淨是穢淨,不知穢是淨穢,不見本也不見迹,不見淨不見穢。經雲:“二人並眠,一人上忉利天,見林苑婇女等事;一人冥然不知不覺。”菩薩知見本迹淨穢等事,二乘俱不知不見;其叁,顛倒凡夫衆生不知本,不見釋迦迹身,也不見釋迦土,不知淨穢,不見淨穢。
吉藏引《大品般若》雲:“須菩提告諸天子,我無所說,無字可說。”同理,論無所論,說無所說,無量四句而未曾有四句而無量四句,無量一雖一而無量,一無量雖無量而一,雖無所說而說,雖說而無所說,舒則遍盈法界,合則泯無所有又無所不有。上來化主、化處是依正能所,有能化就有所化,有所化就有能化,這就是依正具足,能所因緣。
3.有關教門的觀察
教門是化主、化處爲化緣所設之教法,也是衆生入道的門戶;由于教法千差萬別,門戶也分呈各異。吉藏大師列爲能所、因果、半滿常無常叁方面:
(1)能所開四類
吉藏大師就能所一組分位出:①能而不所,即如來設教,無領悟之緣;②所而不能,指有衆生見葉落而悟道,觀華雕而成聖,如來不被其教;③亦能亦所,指有能被之教,有所被之緣,教是緣教,緣是教緣,緣教相稱,緣教和會衆生得道。二佛雖異,施教並爲顯道,故施教義同,道是所顯,教是能表,所顯之道既無異,能表之教也同,十方諸佛施教,並顯同道,爲顯道故教義是同;④非能非所,無如來能被教,無衆生所被緣。
(2)因果的描述
因果法門攝十方諸佛教盡,因果法門相同,故二佛教不異。但這“因果”非指六因五果及同時因果、異時因果、四緣叁因等因果。此“因果”指取此因不得非因,求此果不得非果,是“無礙因果”,亦得同時,亦得異時,因緣同時不同時,因緣異時不異時,雖異時而同時,雖同時而異時。如空谷之響,明鏡之像,排除其他學派因果,方得明此“因緣因果”(即非定性因果)。
二佛同明因果,另各有差別無差別,無差別差別義:①釋迦差別無差別,一般若因,一薩婆若果,一佛性因,一涅槃果;②釋迦無差別差別,開一般若因爲無量因,謂叁乘共十地因,開薩婆若果爲無量果,謂薩婆若果、菩提果、涅槃果;③舍那差別無差別,行一離世間因,得一法界果;④舍那無差別差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因,十世界海正果、大小相海果,及現本迹等身。然而,釋迦多述“差別無差別義”,即一般若因一薩婆若果;舍那多明“無差別差別義”,即十信、十地等因,普慧菩薩二百問,普賢菩薩二千答,及十佛世界海、大小相海等果,這就是二佛教門同異處。
對二佛同明因果細加分析看:其一,釋迦能化,具明因果:過去行不生滅因,今得不斷常果,過去行六度等因,現在踰城學道、六年苦行,菩提樹下得道即辨果;釋迦教顯凡夫現世行因得果,重兩世因果;其二,釋迦所化,明行因不辨果:釋迦所化穢土中,鈍根行因未即得果,《大品般若》雲:“菩薩以不住法住般若中,具足萬行”,這就是行般若等因,不明得薩婆若果;其叁,舍那能化,明果不明因:過去行不生滅因,今得不斷常果,舍那教不顯能化行因,舍那始成種覺則顯依正兩果(十國土是依果,十佛名號海爲正果);其四,舍那所化,具明因果:舍那所化淨土中,利根行因即得果,現在行不生滅因,未來得不斷常果,舍那所化修行十信、十地等因,得不思議大小相海果,行離世間因,必得法界果。
由于二佛有能所相兼義,故設此四種因果。第一相兼在于釋迦能化具明因果,舍那所化具明因果,這是能所相對…
《吉藏大師的華嚴思想研究(啓明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