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吉藏大師的華嚴思想研究(啓明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等與《華嚴經》的“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幾乎如出一轍,毫無區分,都贊成世界諸法是由心所呈現。此“心”在法藏看來,則指宇宙萬法的終極本原——真心,也可說成一心、法界、自性清淨心、淨心、真如、法性、如來藏、佛性、不二真性、非真非俗中道等等,這也是衆生成佛的依據,只要衆生斷除妄情雜念,無有分別執著,就可顯現本覺真如妙心,以致最終成就菩提。

  《華嚴遊意》屬吉藏大師中期作品,其采用叁論宗一以貫之的雙遣法,將矛盾雙方觀點羅列,並予以批破。而後突顯“無所得”宗旨,以達到“無所得而得,得而無所得”的境界。也即慣用“非四句亦不失四句”的套路而顯“中道實相”之理。

  有學者認爲,吉藏主張的“中道”之理成爲能變現善惡萬法的真實理體,吉藏的“中道唯識之理”是其對《叁論》“中道”思想的發揮。同時也是對自宗的偏離,這樣形成的獨具風格的新叁論……與其說他是個叁論宗師,不如說他是個《法華經》師或《涅槃經》師。〔38〕此觀點有商榷余地,但無論如何,由于研究《法華經》,並信仰經中“一乘”思想,使其思想略起變化。再加上涅槃學派極盛,作爲叁論學派集大成者,不得不回應這時代的學風,對“佛性”及其相關的“涅槃”、“法身”等思想有所闡述,便很容易將《叁論》的“中道”與《涅槃經》的“佛性”思想結合。並認爲“佛性”、“一乘”與 “中道”思想等同,這已是事實;而“諸法皆由心起”、“心淨則見土淨”已有點心性思想傾向。

  早期吉藏的學說是正統地延續了興皇法朗一系叁論學派思想,其中心思想比較契合龍樹原本精神。但因一生致力于“破邪”,糾正當時一些偏執時弊,又由于時代學風及個人對《法華經》偏好,其思想不限定于《般若經》和《叁論》範圍內。視野已跟以往般若學者大有不同,在綜合研究各家學派及經論後,形成宗派模式的“叁論宗”。晚年“別置普賢菩薩像,帳設如前,躬對坐禅,觀實相理,鎮累年紀,不替于茲”,〔39〕思想上受《法華》和《涅槃》影響而有所改變和突破,卻也隱含叁論宗衰亡之因。其思想也“如同玄奘一般,帶有濃厚的印度佛教色彩,沒能有效地滲透到中國傳統的思維中來”。〔40〕

  吉藏之後專弘叁論的人才寥寥,叁論學者(如元康等)在禅宗興起後,將視線轉移到禅宗,使叁論宗漸衰。另外“縱達論宗頗懷簡略”。〔41〕叁論宗思想理論是在破斥其他學派的論辯中形成和表現的,較爲他宗“簡略”,缺少與他宗理論體系上的抗爭能力。在新的時代下,天臺、唯識、華嚴大盛,皆以經命宗和肯定的角度立論,其未能很好地調整自身教理,仍以“無所得”否定方式表述自己觀點。吉藏就明確提出,要通過“無所得、無所著”思想及論述形式,來認識究竟真理。這種帶有深刻印度中觀學派烙印的“掃蕩一切、唯破不立、無所得”的作風,必將遭到冷落,衆生還是以執見或肯定立場接引爲上策。

  從社會環境看,魏晉、南北朝、隋等正處社會變更激烈時期,老莊玄學極盛,叁論學派能乘時應勢而興。但北周法難後,佛教損失慘重,經像受毀焚,歸俗僧尼達叁百余萬。這種特定背景下,佛教人士不得不在思想上重新評估“實相”概念,改變對現實社會看法。而叁論宗仍舊走“無所得”之路,對實相“立處皆真”理論解釋偏向保守,而後期北方攝論、地論、涅槃師們則能充分認識當時社會背景,一度不斷反省、吸收叁論思想,並成長壯大,叁論思想最終就被其他學派批判性地吸收。

  另外,吉藏叁論宗偏重義理,在行持止觀實修上由于《中論·觀法品》譯文淩亂,無所憑據而趨劣勢,在重實踐與理論密切結合的其他宗派面前,就缺乏競爭優勢。深入地分析,破是在立基礎上的“破”,沒有立,哪有什麼可破?這種只重破,必然導致在應機度生上有一定局限性。更加上修持實踐方面缺乏傳承與應有的重視,原先叁論宗是有修習止觀法門的。如“攝山僧诠就主修般若中觀和坐禅叁昧,門徒有數百人”;〔42〕另法朗繼承人茅山明法師重視禅觀,進茅山修道終身不出,被稱爲“山門之致”, 可說“茅山明法師繼承了興皇叁論學的實踐方面,吉藏系統繼承了興皇叁論學的理論方面”;〔43〕另有學者考證,“攝山一脈,向重禅法,其理論且與菩提達摩相通……又攝山僧人,在禅法上與天臺宗人亦極有關系”。〔44〕“若論南齊至隋江東佛學之變遷,則首爲攝山奪《成實》之席,次爲天臺繼叁論之蹤。前者爲義學之爭執,後者因定學而契合也”。〔45〕由此證實,定慧未能雙修,且缺少傳承,使叁論宗在止觀修證上失去優勢,而被天臺宗止觀及禅宗修法所取代。

  大乘佛學的精華是在棄除分別後,反過來依無所得的實相産生更大的有所作爲,僅認識實相還非究竟。叁論宗的消極現象與當時社會背景有一定抵觸,任何一種思想都應與其所處時代相適應,否則必然會走向衰微。貞觀之治的繁榮景象,需要百花齊放的佛教來支撐新局面。叁論宗未能在新形勢下提出適應社會的新思路,後果也必將消極。但其創立的叁論宗思想,言重《般若》的風格,對隋唐的禅宗、華嚴、唯識等宗派成立有著深遠影響。叁論宗在判教上基于“以無得正觀爲宗”的前提,將教理、教典分類爲“二藏、叁輪”之說,以及“非真非俗中道”和對“如來藏”、“阿梨耶識”、“佛性”的見解,大量被華嚴宗融合吸收。吉藏所著《華嚴遊意》中以“無所得”宗旨的解經方式爲華嚴宗人所借鑒和參考,其文中思辯模式和心性、法身等概念都被華嚴宗人大量批判性地采納,法藏在五時判教上也因此有了新的素材和憑據。

  參考文獻:

  1.[日]鐮田茂雄著,鄭彭年譯:《簡明中國佛教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

  2.翦伯贊編:《中國史綱要》(修訂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華方田:《吉藏評傳》,京華出版社1995年版。

  4.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1979年版。

  5.方立天:《法藏評傳》,京華出版社 1995年版。

  6.楊惠南:《吉藏的佛性論與心性說之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

  7.吉藏:《華嚴遊意》,《大正藏》第35冊。

  8.龍樹造,鸠摩羅什譯:《中論》,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所1995年編印。

  9.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0.賴永海:《中國佛性論》,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11.方立天校釋:《華嚴金師子章校釋》,中華書局1983年版。

  12.道宣:《續高僧傳》卷十一,《大正藏》第50冊。

  13.賴永海主編,業露華、董群著:《中國佛教百科全書·教義、人物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4.賴永海主編,潘桂明著:《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宗派卷》。

  〔1〕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卷十一《吉藏傳》,《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上。

  〔2〕同上,第514頁上。

  〔3〕同上,第514頁中。

  〔4〕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74~175頁。

  〔5〕[日]鐮田茂雄著,鄭彭年譯:《中國佛教簡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92頁。

  〔6〕翦伯贊編:《中國史綱要》(修訂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305頁。

  〔7〕[日]鐮田茂雄著,鄭彭年譯:《中國佛教簡史》,第157~158頁。

  〔8〕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卷十一《吉藏傳》,《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中。

  〔9〕華方田著:《吉藏評傳》,京華出版社1995年版,第59~60頁。

  〔10〕吉藏著:《中觀論疏》,《大正藏》第42冊,第16頁。

  〔11〕龍樹造,青目釋,鸠摩羅什譯:《中論》,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所1995年編印,第174頁。

  〔12〕華方田著:《吉藏評傳》,第148頁。

  〔13〕呂澂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318~319頁。

  〔14〕賴永海著:《中國佛性論》,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0頁。

  〔15〕假實說:以衆生、六法(地、水、火、風、空、識)的假實二義爲正因佛性。心用說:心識功用爲正因佛性。心體說:心識主體爲正因佛性。循環論證說:即當來之佛果,是一種預設衆生皆可成就佛果,然後又以此預設的“佛果“來證明衆生皆可成佛。悟真空說:指衆生體悟真谛或第一義空,就可成佛。中道說:以本有中道真如爲佛性體。

  〔16〕《中論·觀涅槃品》:“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涅槃不名有,有則老死相,終無有有法,離于老死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所編,第185頁。

  〔17〕吉藏撰:《大乘玄論》卷叁,《大正藏》第45冊,第37頁。

  〔18〕吉藏撰:《大乘玄論》卷叁:“但河西道朗法師與昙無谶法師,共翻《涅槃經》,親承叁藏作《涅槃義疏》,釋佛性義,正以中道爲佛性”;《大正藏》第45冊,第37頁。

  〔19〕吉藏撰:《大乘玄論》卷叁,《大正藏》第45冊,第37頁。

  〔20〕吉藏撰:《大乘玄論》卷叁,《大正藏》第45冊,第39頁。

  〔21〕賴永海著:《中國佛性論》,第116~118頁。

  〔22〕吉藏撰:《中觀論疏》卷八曰:“菩薩所悟實相,則絕于四句”。《大正藏》第42冊,第126頁。

  〔23〕吉藏著:《金剛般若疏》卷一:“次聞第叁萬法用空,便謂生死、涅槃、衆生、佛性一切皆空,作此空見,便謗佛性。所以者何?今辨空者,生死虛妄,可得是空;佛性非妄,是故不空”。《大正藏》第32冊,第85頁。

  〔24〕楊惠南撰:《吉藏的佛性論與心性說之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二期,第257~259頁。

  〔25〕呂澂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319頁。

  〔26〕華方田著:《吉藏評傳》,第189頁。

  〔27〕湯用彤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543頁。

  〔28〕賴永海著:《中國佛性論》,第117~118頁。

  〔29〕方立天著:《法藏評傳》,京華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頁。

  〔30〕按:梵王也未真實見到清淨國土,羅什《淨名經注》:“稱適不同,故現國不同,螺髻所見如自在天宮者,是見其所應見耳,而未盡其淨也”。也就是根性業報不同,所見有不同,但仍未見真實。心有高下分別,不能依佛平等智慧看待世界,故見土不淨。菩薩以平等無差別清淨深心與平等智慧可見清淨國土,此與心的淨穢有關。

  〔31〕湯用彤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543頁。

  〔32〕[日]鐮田茂雄著,鄭彭年譯:《中國佛教簡史》,第167頁。

  〔33〕湯用彤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543~547頁。

  〔34〕轉引“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崔致遠結,《華嚴金師子章校釋》方立天校,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77~186頁。

  〔35〕呂澂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183頁。

  〔36〕呂澂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323~324頁。

  〔37〕方立天著:《法藏評傳》,第28頁。

  〔38〕楊惠南撰:“吉藏的佛性論與心性說之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第265~267頁。

  〔39〕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卷十一《吉藏傳》,《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中。

  〔40〕賴永海主編,業露華、董群著:《中國佛教百科全書·教義、人物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頁。

  〔41〕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卷十一《吉藏傳》,《大正藏》第50冊,第514頁下。

  〔42〕[日]鐮田茂雄著,鄭彭年譯:《簡明中國佛教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67頁。

  〔43〕同上。

  〔44〕湯用彤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551頁。

  〔45〕同上,第575頁。

  

《吉藏大師的華嚴思想研究(啓明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