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吉藏大师的华严思想研究(启明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等与《华严经》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几乎如出一辙,毫无区分,都赞成世界诸法是由心所呈现。此“心”在法藏看来,则指宇宙万法的终极本原——真心,也可说成一心、法界、自性清净心、净心、真如、法性、如来藏、佛性、不二真性、非真非俗中道等等,这也是众生成佛的依据,只要众生断除妄情杂念,无有分别执着,就可显现本觉真如妙心,以致最终成就菩提。

  《华严游意》属吉藏大师中期作品,其采用三论宗一以贯之的双遣法,将矛盾双方观点罗列,并予以批破。而后突显“无所得”宗旨,以达到“无所得而得,得而无所得”的境界。也即惯用“非四句亦不失四句”的套路而显“中道实相”之理。

  有学者认为,吉藏主张的“中道”之理成为能变现善恶万法的真实理体,吉藏的“中道唯识之理”是其对《三论》“中道”思想的发挥。同时也是对自宗的偏离,这样形成的独具风格的新三论……与其说他是个三论宗师,不如说他是个《法华经》师或《涅槃经》师。〔38〕此观点有商榷余地,但无论如何,由于研究《法华经》,并信仰经中“一乘”思想,使其思想略起变化。再加上涅槃学派极盛,作为三论学派集大成者,不得不回应这时代的学风,对“佛性”及其相关的“涅槃”、“法身”等思想有所阐述,便很容易将《三论》的“中道”与《涅槃经》的“佛性”思想结合。并认为“佛性”、“一乘”与 “中道”思想等同,这已是事实;而“诸法皆由心起”、“心净则见土净”已有点心性思想倾向。

  早期吉藏的学说是正统地延续了兴皇法朗一系三论学派思想,其中心思想比较契合龙树原本精神。但因一生致力于“破邪”,纠正当时一些偏执时弊,又由于时代学风及个人对《法华经》偏好,其思想不限定于《般若经》和《三论》范围内。视野已跟以往般若学者大有不同,在综合研究各家学派及经论后,形成宗派模式的“三论宗”。晚年“别置普贤菩萨像,帐设如前,躬对坐禅,观实相理,镇累年纪,不替于兹”,〔39〕思想上受《法华》和《涅槃》影响而有所改变和突破,却也隐含三论宗衰亡之因。其思想也“如同玄奘一般,带有浓厚的印度佛教色彩,没能有效地渗透到中国传统的思维中来”。〔40〕

  吉藏之后专弘三论的人才寥寥,三论学者(如元康等)在禅宗兴起后,将视线转移到禅宗,使三论宗渐衰。另外“纵达论宗颇怀简略”。〔41〕三论宗思想理论是在破斥其他学派的论辩中形成和表现的,较为他宗“简略”,缺少与他宗理论体系上的抗争能力。在新的时代下,天台、唯识、华严大盛,皆以经命宗和肯定的角度立论,其未能很好地调整自身教理,仍以“无所得”否定方式表述自己观点。吉藏就明确提出,要通过“无所得、无所著”思想及论述形式,来认识究竟真理。这种带有深刻印度中观学派烙印的“扫荡一切、唯破不立、无所得”的作风,必将遭到冷落,众生还是以执见或肯定立场接引为上策。

  从社会环境看,魏晋、南北朝、隋等正处社会变更激烈时期,老庄玄学极盛,三论学派能乘时应势而兴。但北周法难后,佛教损失惨重,经像受毁焚,归俗僧尼达三百余万。这种特定背景下,佛教人士不得不在思想上重新评估“实相”概念,改变对现实社会看法。而三论宗仍旧走“无所得”之路,对实相“立处皆真”理论解释偏向保守,而后期北方摄论、地论、涅槃师们则能充分认识当时社会背景,一度不断反省、吸收三论思想,并成长壮大,三论思想最终就被其他学派批判性地吸收。

  另外,吉藏三论宗偏重义理,在行持止观实修上由于《中论·观法品》译文凌乱,无所凭据而趋劣势,在重实践与理论密切结合的其他宗派面前,就缺乏竞争优势。深入地分析,破是在立基础上的“破”,没有立,哪有什么可破?这种只重破,必然导致在应机度生上有一定局限性。更加上修持实践方面缺乏传承与应有的重视,原先三论宗是有修习止观法门的。如“摄山僧诠就主修般若中观和坐禅三昧,门徒有数百人”;〔42〕另法朗继承人茅山明法师重视禅观,进茅山修道终身不出,被称为“山门之致”, 可说“茅山明法师继承了兴皇三论学的实践方面,吉藏系统继承了兴皇三论学的理论方面”;〔43〕另有学者考证,“摄山一脉,向重禅法,其理论且与菩提达摩相通……又摄山僧人,在禅法上与天台宗人亦极有关系”。〔44〕“若论南齐至隋江东佛学之变迁,则首为摄山夺《成实》之席,次为天台继三论之踪。前者为义学之争执,后者因定学而契合也”。〔45〕由此证实,定慧未能双修,且缺少传承,使三论宗在止观修证上失去优势,而被天台宗止观及禅宗修法所取代。

  大乘佛学的精华是在弃除分别后,反过来依无所得的实相产生更大的有所作为,仅认识实相还非究竟。三论宗的消极现象与当时社会背景有一定抵触,任何一种思想都应与其所处时代相适应,否则必然会走向衰微。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需要百花齐放的佛教来支撑新局面。三论宗未能在新形势下提出适应社会的新思路,后果也必将消极。但其创立的三论宗思想,言重《般若》的风格,对隋唐的禅宗、华严、唯识等宗派成立有着深远影响。三论宗在判教上基于“以无得正观为宗”的前提,将教理、教典分类为“二藏、三轮”之说,以及“非真非俗中道”和对“如来藏”、“阿梨耶识”、“佛性”的见解,大量被华严宗融合吸收。吉藏所著《华严游意》中以“无所得”宗旨的解经方式为华严宗人所借鉴和参考,其文中思辩模式和心性、法身等概念都被华严宗人大量批判性地采纳,法藏在五时判教上也因此有了新的素材和凭据。

  参考文献:

  1.[日]镰田茂雄着,郑彭年译:《简明中国佛教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翦伯赞编:《中国史纲要》(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华方田:《吉藏评传》,京华出版社1995年版。

  4.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

  5.方立天:《法藏评传》,京华出版社 1995年版。

  6.杨惠南:《吉藏的佛性论与心性说之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

  7.吉藏:《华严游意》,《大正藏》第35册。

  8.龙树造,鸠摩罗什译:《中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1995年编印。

  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11.方立天校释:《华严金师子章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12.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一,《大正藏》第50册。

  13.赖永海主编,业露华、董群着:《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教义、人物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4.赖永海主编,潘桂明着:《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宗派卷》。

  〔1〕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一《吉藏传》,《大正藏》第50册,第514页上。

  〔2〕同上,第514页上。

  〔3〕同上,第514页中。

  〔4〕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4~175页。

  〔5〕[日]镰田茂雄着,郑彭年译:《中国佛教简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92页。

  〔6〕翦伯赞编:《中国史纲要》(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305页。

  〔7〕[日]镰田茂雄着,郑彭年译:《中国佛教简史》,第157~158页。

  〔8〕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一《吉藏传》,《大正藏》第50册,第514页中。

  〔9〕华方田着:《吉藏评传》,京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59~60页。

  〔10〕吉藏着:《中观论疏》,《大正藏》第42册,第16页。

  〔11〕龙树造,青目释,鸠摩罗什译:《中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1995年编印,第174页。

  〔12〕华方田着:《吉藏评传》,第148页。

  〔13〕吕澂着:《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18~319页。

  〔14〕赖永海着:《中国佛性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0页。

  〔15〕假实说:以众生、六法(地、水、火、风、空、识)的假实二义为正因佛性。心用说:心识功用为正因佛性。心体说:心识主体为正因佛性。循环论证说:即当来之佛果,是一种预设众生皆可成就佛果,然后又以此预设的“佛果“来证明众生皆可成佛。悟真空说:指众生体悟真谛或第一义空,就可成佛。中道说:以本有中道真如为佛性体。

  〔16〕《中论·观涅槃品》:“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涅槃不名有,有则老死相,终无有有法,离于老死相。”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编,第185页。

  〔17〕吉藏撰:《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册,第37页。

  〔18〕吉藏撰:《大乘玄论》卷三:“但河西道朗法师与昙无谶法师,共翻《涅槃经》,亲承三藏作《涅槃义疏》,释佛性义,正以中道为佛性”;《大正藏》第45册,第37页。

  〔19〕吉藏撰:《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册,第37页。

  〔20〕吉藏撰:《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册,第39页。

  〔21〕赖永海着:《中国佛性论》,第116~118页。

  〔22〕吉藏撰:《中观论疏》卷八曰:“菩萨所悟实相,则绝于四句”。《大正藏》第42册,第126页。

  〔23〕吉藏着:《金刚般若疏》卷一:“次闻第三万法用空,便谓生死、涅槃、众生、佛性一切皆空,作此空见,便谤佛性。所以者何?今辨空者,生死虚妄,可得是空;佛性非妄,是故不空”。《大正藏》第32册,第85页。

  〔24〕杨惠南撰:《吉藏的佛性论与心性说之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二期,第257~259页。

  〔25〕吕澂着:《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319页。

  〔26〕华方田着:《吉藏评传》,第189页。

  〔27〕汤用彤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43页。

  〔28〕赖永海着:《中国佛性论》,第117~118页。

  〔29〕方立天着:《法藏评传》,京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30〕按:梵王也未真实见到清净国土,罗什《净名经注》:“称适不同,故现国不同,螺髻所见如自在天宫者,是见其所应见耳,而未尽其净也”。也就是根性业报不同,所见有不同,但仍未见真实。心有高下分别,不能依佛平等智慧看待世界,故见土不净。菩萨以平等无差别清净深心与平等智慧可见清净国土,此与心的净秽有关。

  〔31〕汤用彤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543页。

  〔32〕[日]镰田茂雄着,郑彭年译:《中国佛教简史》,第167页。

  〔33〕汤用彤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543~547页。

  〔34〕转引“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崔致远结,《华严金师子章校释》方立天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7~186页。

  〔35〕吕澂着:《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183页。

  〔36〕吕澂着:《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323~324页。

  〔37〕方立天着:《法藏评传》,第28页。

  〔38〕杨惠南撰:“吉藏的佛性论与心性说之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第265~267页。

  〔39〕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一《吉藏传》,《大正藏》第50册,第514页中。

  〔40〕赖永海主编,业露华、董群着:《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教义、人物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

  〔41〕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一《吉藏传》,《大正藏》第50册,第514页下。

  〔42〕[日]镰田茂雄着,郑彭年译:《简明中国佛教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67页。

  〔43〕同上。

  〔44〕汤用彤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551页。

  〔45〕同上,第575页。

  

《吉藏大师的华严思想研究(启明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