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生命力——從人類曆史發展的視角看佛教
賢清法師
從人類曆史發展的視角看佛教
賢清法師
很多事情,當身處其中,無論是津津有味,還是單調枯燥,事實上,都不容易真正地認識到它們背後的意義和價值。如果有一天能夠幸運地跳脫出來,身處其外再去看它的時候,便能夠增添一份客觀與理性。之所以說幸運,是因爲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從所做的事情中跳脫出來。接觸佛法以後,就慢慢習慣了以佛法的眼光看事情,也希望自己偶爾能從對“佛法”的執取中解脫出來,站在一個旁觀者的立場上來品味佛法的魅力和佛教的價值。我想,要想評定一個事物的意義和價值,將它放到人類曆史長河裏去看待,應是值得嘗試的角度。
無限的時空格局
當說到人類的曆史時,向前追溯,當至遠古時期,長有數萬年的曆史,短也有五六千年的光陰;向後展望,當是未來的百年、千年抑或萬年的歲月,至于具體的期限,現在亦是不得而知。粗略地看,這跨度也夠長的了,但如果發揮一下我們的想象力——實際上覺悟的佛陀早在兩千五百年就已經宣講——我們所處的世界在空間上是無邊無際,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而科學研究的進展也一次次地打破人們對于空間認知的局限:先是認爲地球是平的;後來發現地球是圓的,便認爲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後來“地球中心說”又改成了“日心說”;再到後來發現太陽系無非是更大的銀河系的一個小分子而已……如此以往,到底宇宙的中心何在呢?而宇宙又有多大呢?到目前爲止,科學並不能給人們一個確切的答複。對于宇宙空間,佛教也有自己的看法。佛曾將“一日月所照”的方所看作一個“小世界”,將一千個這樣的世界看作一個“小千世界”,再將一千個“小千世界”看作一個“中千世界”,而一千個“中千世界”才組成了一個“大千世界”,稱爲“叁千大千世界”。如此算來,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共包含了十億個“小世界”,而整個宇宙又有無數個“叁千大千世界”組成。因此在佛教的世界觀裏,宇宙的無邊無際性是可以了解的了。既是無邊無際,那麼尋找宇宙中心就是一種徒勞的做法。正因爲沒有中心可找,實際上各處又都是中心。關于宇宙起始點的認識,人們從來也沒有放棄過努力。現在有一種普遍被人們所接受的看法是:宇宙起始于“大爆炸”的那一刻。如果這種觀點成立的話,那麼就有一個問題:“大爆炸”前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又成了一個不解之謎。而佛教則認爲宇宙中無量的“叁千大千世界”處在不斷地成、住、壞的發展過程中,同壞同成,一個舊世界“壞”的當下便是另一個新世界“成”的時刻。如此看來,如果“大爆炸”理論成立的話,那麼在“大爆炸”前的時刻就應當是上一個世界毀滅的時刻,如此往複,無始無終。
在嘗試認識人類的曆史之前,對于時空觀念的界定顯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人們在考慮問題時,都會在一定的時空格局下進行。比如說,考慮一個人與考慮整個人類,這就是不同的格局;再比如,考慮十年與考慮一千年,這也是不同的格局。因爲格局不同,那麼所考慮的問題也會有天壤之別。談到這一點,就不能不由衷地敬佩那些雖然已經離開數千年但仍被人們所懷念的人,他們之所以能有這樣長久的影響力,不能不歸功于他們有著無限寬廣的時空格局,這讓他們在短暫的一生中所做的事情,擁有了超越時空的價值。
自由的流逝與回歸
提到對人類曆史階段的劃分,馬克思的做法是大家所熟悉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産主義社會。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就某個具體國家而言,或許會有一定的偏離,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問題的分析和認識。在西方,馬克思的學說也有相當的影響力,但也僅是一家之說,而在我們信奉馬克思學說的國家,這就是正在被實踐、印證和完善著的真理。無可置疑,馬克思對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敏銳洞察,深刻地影響了我們國家的曆史進程。即使是一百六十年以後的今天,重新溫讀《共産主義宣言》,其中蘊含的真知灼見也能給人以啓迪與力量。
(一) 非凡的起點
回顧最初的人類社會形態,雖然被貫之以“原始社會”的帽子,但實際上卻有著特有的優越性,比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團結和睦的,並沒有什麼貴賤之分;在決策處理族群的事務時是絕對民主的,並沒有任何專製的成分;在物質利益的分配上是均等的,並沒有********的現象發生;而那時的人們對大自然也有種種的敬畏……當然,所有這些優越性都來源于不自覺的集體行爲,因爲如果不這樣,那麼個人與集體都會遭到傷害,乃至于影響到個人與集體的生存。換句話說,這些優越性更多地出自人類保護自身和群體的本能。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來說,這都是由于當時人們非常低下的生産力所決定的。簡單地說,這種生産力所體現的實際上就是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以人們所使用生産工具的先進程度來衡量。因此,原始社會常被區分爲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乃至于後來青銅器和鐵的使用,都標志著不同的生産力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與大自然的相處中,在實際的生産勞動中,人們不斷累積豐富的勞動經驗,並不斷增進對大自然的認識。這勞動經驗不斷地完善著人類借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工具,而這對大自然的認識也不斷地將人類從蒙昧無知的狀態中慢慢解脫出來。馬克思告訴我們,當生産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生産獲得的物品超出了人們日常需要而産生過剩的時候,就需要有一部分人從完全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對這些物品進行管理和分配,並對勞動進行組織和統籌,進行所謂“勞心”的工作。但對于“勞心”人的確立,一般都是由人們公認的有威望的人來承擔。在中國古代的社會裏,像出現的堯帝、舜帝、禹帝都是通過公衆推舉産生的,也就是所謂的“禅讓製”。這在當時也是一種合情合理的做法,如果曆史就這樣一路下來,那麼天下就會平靜很多。
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治人”工作的時候,對物質和財富的占有欲慢慢取代了自身應負有的責任和使命,于是爲人民服務變成了對人民的統治,從此開始了所謂的“人剝削人”的漫長曆史,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被認爲是這樣的社會形態。在人類曆史的每個階段,處于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應特別受到關注,因爲評判一個社會的文明進化程度,主要並不是以強勢群體的生存狀態而是以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爲標准。
(二)自由的喪失
在奴隸社會,主要有兩類人,一是奴隸主,一是奴隸,他們之間是直屬關系,這就意味著奴隸沒有任何的人身自由,乃至于最基本的生存權利都掌握在奴隸主手裏。想想看,這是多麼糟糕的一種狀況!在原始社會,人類是大自然的奴隸;而到了奴隸社會,一部分人卻成了另外一部分人的奴隸。大自然的威力盡管很強大,但畢竟還有規律可循;而人貪婪的欲望,又如何能得以滿足呢?可想而知,人們爭取自由的覺悟在當時殘酷的狀況下是多麼容易就被激發出來了。
(叁) 租來的自由
這種不斷奮爭的結果最終讓人們擺脫了奴隸主的束縛,原來的奴隸變成了農奴,而原來的奴隸主遙身一變成了地主——土地的主人,這也就進入了所謂的封建社會。盡管獲得了自由,但爲了生存,沒有任何生産資料的農奴只好向地主租賃土地,並向地主繳納田租。這看起來是互惠互利,實際的情況是,因爲收取田租的份額主要是由地主們自己來規定,最後的結果往往是,農奴們辛苦一場,到頭來卻一無所獲。豈不悲哉!豈不哀哉!當人們生活窮困到了極點,爆發起義就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了。然而浴血奮戰所換來的,除了略微改善的生存條件之外,往往是更爲殘酷的鎮壓。
(四) 虛無的自由
當曆史的車輪繼續向前邁進的時候,封建割據勢力成了一種巨大的障礙,這就引起代表先進生産力方向的工廠主階層的強烈不滿,人類社會再一次的更替已是在所難免:地主的位置讓給了資本家,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農奴成了自由人。資本家關心的問題是如何讓資本最快地在增殖,而這只有在自由人的勞動創造中才可以實現;資本家關心的問題是如何讓資本最大限度地集中起來,而這只有讓資本在最廣的範圍內、以最快的速度流通起來才可以實現,這些特點都意味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必然降臨。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裏,自由、平等、民主成了越來越被人們所普遍接受的價值觀。而在這個表面上看起來繁榮的時代,一個事實很容易被人們所忽視:近幾百年來,連續幾次科技革命大大促進了生産力的發展,其增長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人口數量的增加,合乎邏輯的推論是:人類早就有能力消滅貧困並過上富裕的生活,早就有能力擺脫繁重的勞作而抽出空間讓心靈放松,早就有能力……有能力實現這些事情,卻辦不到,這就不能不引發真正有社會責任感的善良的人們的思考。人們追求自由,卻經常會被各種現實的壓力所捆綁;人們追求平等,卻經常會被各種高下貴賤的觀念所熏染;人們追求民主,卻經常會被各種有失偏頗的輿論導向所蒙蔽。這樣看來,在整個社會繁榮發展的面紗之下,實際上卻隱藏著更爲深刻的矛盾。只不過這種矛盾不容易被覺察,它像一個無形的指揮棒在遙控著人們,又像空氣一樣無孔不入地侵蝕著人們。
(五)自由的回歸
當有一天人們擺脫這個指揮棒的遙控,並從侵蝕人們的空氣中跳脫出來的時候,人類的曆史就進入另外一個暫新的階段了,在馬克思那裏,這個階段被稱爲共産主義。這個社會階段的主要特征,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簡單的一句話卻傳遞了非常豐富的信息:首先,建立在以犧牲他人自由之上的自由並不是真正的自由,終有一…
《佛教的生命力——從人類曆史發展的視角看佛教(賢清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