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壩州覺囊“梵音古樂”的活態傳承特質及其保護利用路徑(瑞祥多吉)▪P3

  ..續本文上一頁覺囊“梵音古樂”不僅具有很高的音樂學學術研究價值,它在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宗教學、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學術研究方面,同樣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覺囊“梵音古樂”是佛教的一種特殊音樂形式,它與佛教徒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它既是一種佛教修行功課,也是一種傳統的宗教藝術形式。覺囊“梵音古樂”有上千年的曆史,是由一些證悟了的高僧大德們通過音樂的形式把自己的感悟藝術地表達出來。從一心至誠的唱頌到歡喜虔誠的覺囊“梵音古樂”供養,不僅清淨舌根,清淨口業,專注贊佛的恭敬心,更能令意業清淨,乃至一念相應頓捐凡情。其主要功能是讓衆生止住煩惱、熄滅困擾,恢複本來的清淨面目。覺囊“梵音古樂”可以作一面鏡子,讓我們的靈魂內省,讓我們的種種怨氣戾氣漸漸消散遠逝,讓我們內心冷靜平和,在思索中變得更睿智。雕琢靈魂,提升情商,安頓心靈,是覺囊“梵音古樂”給予人們的直接法乳滋養和心靈良藥。

  2、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覺囊派的音樂思想,主要表現爲追求心靈內在的、本質的和諧和強調“以心感物”的審美體驗。覺囊“梵音古樂”古樸莊嚴,不但爲本鄉本土的聽衆所喜愛,而且受到海內外專家及國際友人的高度贊賞。2008年10月30日上午和11月10日晚,應中華文化促進會邀請,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中國音樂學院等共同承辦的覺囊“梵音古樂”展演團進京展示活動,分別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劇場和中國音樂學院歌劇廳成功舉辦。覺囊“梵音古樂”在北京兩場展示場場爆滿,盛況空前,受到了首都有關領導、專家、學者和師生的一致好評。2009年12月8日至2010年1月8日,應中華文化促進會邀請,以“音聲佛事”爲重要特征的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覺囊派“梵音古樂”先後在廣州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廳、南京藝術學院及東南大學禮堂、上海音樂學院學術廳、浙江文化藝術研究院浙江音樂廳、武漢音樂學院編鍾音樂廳、西安音樂學院學術廳、北京大學講堂多功能廳、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等高等院校舉行巡回專場展示活動。2009年12月8日上午在廣州大廈舉行新聞發布會。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王石、秘書長張玉文、廣州星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周廣平、四川省文化廳澤波副廳長和覺囊第47代法主嘉陽樂住上師參加了新聞發布會並講話,同時還回答了鳳凰衛視、廣州電視臺、南方日報等媒體的采訪。覺囊“梵音古樂”展演團首次進京和巡回展示都是以音聲弘法,以音聲結緣,以音聲展示中華民族的同胞之情,以音聲爲首都和巡回展示地各族群衆送去藏民族悠久的佛教文化。這一切都功德圓滿,在當代佛教史和音樂史上,必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3、覺囊“梵音古樂”既是覺囊派僧人生命形態的體現,也是覺囊派僧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具有文化身份認同的意義,是海內外信衆和同胞維系祖國情的精神紐帶。覺囊“梵音古樂”契合佛教“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和“和諧世界,衆緣和合”的道德規範和社會價值觀,是一種讓人心生善意慈悲,心平氣和,由此産生空靈和幸福感的天籁之音。覺囊“梵音古樂”有著普世的意義,倡導人們向善,包容,理解,尊重周圍的人和事,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淨化心靈,已經越來越受到世人的認可。覺囊“梵音古樂”既有殿堂音樂的莊嚴、肅穆,又有民間音樂的淡雅脫俗。對于研究雪域藏地音樂、文化、民情、民俗、民風以及宗教流傳衍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中華民族都希望社會和諧,和諧不是光一種聲音。從建設和諧社會的大局來看,覺囊“梵音古樂”有它的積極意義,在陶冶人們的慈悲心這一塊,有它非常好的作用。

  五、覺囊“梵音古樂”的保護利用路徑

  文化發展的自身已經充分證明,文化的發展和進步自有其合理性和消長規律,好的會繼續發展和提高,不好的會在發展中逐漸被淘汰和退出。適者生存——這便是文化發展的規律。大凡曆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們既要看它“在當時曆史條件下的意義和作用”,又要看它“在今天的條件下的意義和作用”。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很多都是世界文化的精粹,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熱愛,而且也受到世界人民的熱愛。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對“非遺”的保護工作,全國的保護工作已由過去的“單一性項目保護”走向“整體性、系統性的保護”階段,這體現了我們的認識已日趨深入和科學。落實到具體操作上,最根本也是最緊迫的是加強對“非遺”保護的法律法規建設,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建立文化生態區和保護傳承人,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動員全社會參與,形成合力,分步實施,最終達到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目標。鑒于“非遺”的活態流變性,保護工作也不應該是凝固、靜止的保護,應充分尊重其發展演變的規律。應該爲了利用而保護。而准確科學地認定“非遺”項目是進行正確、有效保護的基礎,不是所有傳統文化現象都是“非遺”,認定前應該明辨其價值。對于覺囊“梵音古樂”,保護是前提,研究是手段,傳習是根本,共享是路徑。阿壩州要建設民族文化強州和國際旅遊強州, 必須認真落實全州文化跨越發展戰略,堅持正確導向和科學態度,凝心聚力建設美好精神家園,使覺囊“梵音古樂”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全州文化建設中充分發揮應有作用。

  1、抓好覺囊“梵音古樂”的發掘整理。“僧因樂而活,樂因僧而傳”,覺囊“梵音古樂”傳習僧和傳習所手中掌握並承載著覺囊“梵音古樂”的豐富內涵和精湛技藝,依靠他們的口傳心授,寶貴的藏傳佛教非物質文化遺産才得以代代相傳。認真製定覺囊“梵音古樂”保護利用規劃,把發掘整理作爲基礎性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覺囊“梵音古樂”的品相、器樂、樂譜、誦腔、分布狀況、傳習環境、傳承情況及存在問題,建好檔案和陳列館、數據庫,建立國家、省、市(州)、縣四級覺囊“梵音古樂”名錄體系、代表性傳承人和覺囊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深刻認識其具有曆史的、宗教的、藝術的、學術的、實用的等多方面的價值。從保護全州文化資源的戰略高度,及時製定有效對策措施,積極參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和覺囊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申報,盡力保護覺囊“梵音古樂”固有的人文精神、禮儀規範、梵樂風貌,避免覺囊“梵音古樂”逐漸邊緣化和瀕危化。

  2、注重對覺囊“梵音古樂”的研究傳播。整合各方資源,組織各級各類文化單位、音樂機構、大專院校及專家學者,對覺囊“梵音古樂”保護利用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深入發掘其中的曆史、文化、宗教和藝術價值,從新的角度豐富和深化對覺囊文化特質的認識,不斷推出高水平的新成果。充分利用現代傳播媒體,結合做好文藝宣傳工作,有重點、有計劃地對覺囊“梵音古樂”傳習所和覺囊文化研究成果進行宣傳推介,推動覺囊文化更好地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3、建立科學的覺囊“梵音古樂”傳承和保護機製。加強對中壤塘覺囊文化中心珍貴、瀕危覺囊“梵音古樂”的搶救、保護工作,認真解決一些具有鮮明覺囊“梵音古樂”特色表現形式主創群體老化的問題,組織和申報好覺囊“梵音古樂”技藝傳承人和傳習所的各級命名認定,通過授予榮譽稱號、建立檔案、資助扶持、長期供養和“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方式,鼓勵覺囊“梵音古樂”代表傳承人和代表傳習單位積極開展傳習活動。在覺囊文化特色鮮明、具有廣泛群衆基礎的中壤塘鄉,繼續開展創建國家等各級覺囊文化傳習所和覺囊“梵音古樂”之鄉的活動,鼓勵支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覺囊“梵音古樂”和覺囊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積極推動覺囊“梵音古樂”和覺囊文化進校園,引導青年一代熱愛和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産有關知識和覺囊“梵音古樂”技藝,增強保護意識,使覺囊“梵音古樂”和覺囊文化發揚光大、後繼有人。

  4、積極做好覺囊“梵音古樂”和覺囊文化的合理利用工作。要從民族文化強州和國際旅遊強州建設實際出發,充分發掘全州藏羌文化風情走廊的覺囊文化和覺囊“梵音古樂”價值和科技價值,努力做到合理、有度、可持續利用。把覺囊“梵音古樂”和覺囊文化的發掘利用與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等群衆性文化活動結合起來,豐富各族群衆文化生活。推動覺囊文化與生態文化相融互動,深入挖掘覺囊文化代表性元素,豐富藏羌文化風情走廊和中壤塘覺囊文化展示體系,形成以時輪立體大壇城、大萬佛塔、大藏經閣、永樂大藏鍾、大黃財神、覺囊“梵音古樂”等爲覺囊文化標志,兼具朝拜、體驗、娛樂、休閑、度假、消費功能的“國際覺囊文化品牌”,進而拉動整個覺囊文化中心及文化産品的升級。放寬視野、拓展渠道,建立以中壤塘覺囊文化爲中心的聯絡海內外各佛教“梵樂”傳習所保護與振興覺囊“梵音古樂”的機製,以大展示、大互訪、大研討、大座談和大協作爲平臺,充分發揮覺囊“梵音古樂”和覺囊文化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獨特作用,爲中華文化和佛教文化在海外産生重要影響做出貢獻。

  5、注重建立協調有效的工作機製。堅持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切實做到點面結合、講求實效,引導覺囊文化和覺囊“梵音古樂”保護利用工作紮實健康發展。州、縣各級黨委、政府應該加強領導,把覺囊文化和覺囊“梵音古樂”保護利用納入藏羌文化風情走廊和壤塘縣文化旅遊發展整體規劃,製定落實有關政策,加大經費投入,加強隊伍建設。積極開展重要覺囊文化和覺囊“梵音古樂”的展示活動,在全社會普及保護知識,培養保護意識,營造自覺關心、支持和參與全州藏羌文化風情走廊保護利用的良好氛圍,讓覺囊文化中心成爲藏羌文化風情走廊的點睛之作,並成爲世人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參考文獻:

  [1] 田青,中國宗教音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2] 田聯韬,西藏傳統音樂集粹[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

  [3] 蒲文成,覺囊派通論〔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4] 馬忠國、馬煥興,塔爾寺藏傳佛教音樂調查研究〔J〕,《中國音樂》1989(2)

  [5]星雲大師、劉長樂,包容的智慧[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作者簡介:

  瑞祥多吉(莊春輝),男,藏族,四川阿壩州文化局副局長兼州文聯和州社科聯副主席

  

《阿壩州覺囊“梵音古樂”的活態傳承特質及其保護利用路徑(瑞祥多吉)》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喇嘛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