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坝州觉囊“梵音古乐”的活态传承特质及其保护利用路径(瑞祥多吉)▪P2

  ..续本文上一页”,令人啧啧称奇。伴随着法器,法号响起,如醍醐灌顶,时轮金刚法音这时已经传送到每位到场观者心中。“管”是觉囊“梵音古乐”主要吹奏乐器。由于“管”的音量大、音域宽、音色变化丰富,这就大大增强了觉囊“梵音古乐”的艺术表现力。缭绕的梵乐,或步虚缥缈,或悠扬明快,仿佛天地间萦绕的“禅韵”,有仙乐缥缈空灵之感。

  觉囊“梵音古乐”是藏传佛教觉囊派僧侣对佛祖的诸多供养形式之一,也是藏传佛教觉囊派僧侣修行的重要法门。觉囊“梵音古乐”的展演,展演者在展示时是自然清净的、完全不假造作地依靠唱颂、乐器、乐舞等艺术形式表现着心灵最本质的智慧与慈悲。觉囊“梵音古乐”艺术地表达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精神,它让听者把心境沉静下来,去体验和感悟这一发酵了千年的佛教天籁之音。在觉囊“梵音古乐”曲目中,大套曲中有中套曲,中套曲中有小套曲,可谓是“套中有套,曲中有曲”,曲套连环,委婉流畅,吟唱动人。觉囊“梵音古乐”通过世世代代口传心授,活态传承,已融进了不少壤塘的民间音调,为壤塘人所熟悉,亦为壤塘增添了浓郁的佛教色彩和感人至深的气氛。深山古刹里,佛曲低徊,这古朴、庄严、幽雅静谧的梵音能够使久居喧闹城市的人顿觉身心清净了许多;而那若断若续、藕断丝连的旋律更让人思绪起伏,悠远悠长,让你回到意识的超越状态。觉囊“梵音古乐”是一面镜,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觉囊“梵音古乐”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

  2、觉囊“梵音古乐”展示时,喇嘛们身着红色袈裟 ,头戴藏传佛教觉囊派红帽或法帽 ,手持藏传佛教觉囊派特有的法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大小不同的喇嘛法号吹奏声音异常低沉、浑厚有力,与金刚唢呐、海螺等吹奏乐器,金刚法鼓、法铃、法杵、法钹、法铙、嘎玛拉鼓等打击乐器和僧人唱诵的声音交响和鸣,展示心灵的妙乐境相,就把听众带入了一个通天彻地、天人合一的境界。觉囊“梵乐”艺术地展示了“真、善、美、是”。真者,天人合一;善者,知行合一;美者,情景合一;是者,表里合一。求真、求善、求美、求是,在觉囊“梵音古乐”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艺术表现。梵音古乐中使用的各种“文物式”的乐器,是中壤塘觉囊藏哇寺世代传承、使用的珍贵法器。因此藏哇寺被认为是中国藏传佛教古乐器的博物馆。

  3、觉囊“梵音古乐”以歌、舞及器乐相配合的“乐歌舞”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是“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的“天然的歌唱”,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原生态佛教音乐。目前仅具有完整传承的曲目就有300多首,而且部分曲目还保存有最古老的、极其罕见的乐谱。历史上觉囊高僧大德在认真研究佛教音乐的基础上,逐步创制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曲谱、唱辞和固定仪式,组织了一支规模宏大的觉囊“梵音古乐”队伍。其特点是:法事仪式集体化,法式仪规程式化,唱曲结合规范化,佛教唱曲专业化和艺术化。为了方便初学僧侣的记忆,觉囊“梵音古乐”采用以各种不同形状的线条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以线条的粗细来表示音的长短的“央移”记谱法。这种古老原始的记谱方法,可谓是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音声供养”和“音声佛事”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一大特征,扩大了音声法事的范围,僧尼开始修习时,既在音声佛事,也在音声供养中奏乐,这正是觉囊乐僧群体得以形成的关键。在传统的觉囊寺庙中,“梵音古乐”蕴涵世界庄严、禅慧圆融、众生欢喜、万物和谐、天地光明之意,其传习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由老一辈僧人按照觉囊“梵音古乐”乐谱一次又一次反复的示范,后学者跟着演练熏习。然而,当这些仪轨、唱念、法乐吹打法要正式纳入觉囊寺院课程,传递给一群来自不同道场、熏习程度不一的初出家僧人时,便需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课程。课程进行之初,先引导僧人安心熏习寺院“梵音古乐”,使大众明了和谐和默契一致的内涵。僧人进入“梵音古乐”领域,在入众到领众的学习过程中,如背诵、起腔、执法乐的威仪、了解板眼原则等,各有其学习的次第,必须渐次提供演练机会。授课时,除了“术”的传递,如指导法乐、唱诵等之外,在情意方面,则需借法主和高僧大德的开示或授课者自身经验的分享,来加强佛教观念的传承,提升佛教情操。僧人学习“梵音古乐”的过程需要耐心细致的修炼与精进,而佛法说“一佛出世,千佛护持”,这句话千年来始终勉励着觉囊信众传续佛法的慧命。刚出家的僧人学习“梵音古乐”时,于课堂上或殿堂中每每需要不断加强心力,才能接近密契经验之门,让自己以声音供养佛祖和信众。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是在信仰、希望、挚爱和顿悟中度过的”。

  三、觉囊“梵音古乐”的基本特征

  觉囊“梵音古乐”的基本特征是“古、多、广、特、美”。

  1、乐种古老,源远流长。觉囊“梵音古乐”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作为佛教文化的一部分,觉囊“梵音古乐”在雪域藏地传习一千多年,始终与藏传佛教各教派文化样式生息与共。史料证明,公元1027年,随着佛教“时轮”教法传入西藏,觉囊“梵音古乐”便开始在雪域藏地盛传。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它一直没有得到音乐、文化学术研究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觉囊“梵音古乐”逐步受到音乐界的重视和关照,觉囊“梵音古乐”是保存中国古老音乐最丰富的现存的重要佛教乐种,藏传佛教音乐可以在觉囊“梵音古乐”的音乐内涵、乐器形制、记谱方法、展演形式等方面,找到它们的历史遗迹和鲜活血脉。因此,觉囊“梵音古乐”在中国音乐史和佛教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觉囊“梵音古乐”历经一千多年的传习,脉传谱系十分纯正自然。觉囊“梵音古乐”传承是以寺院为单位。传承过程中,以寺院僧人集体供养为特征。绝大多数觉囊“梵音古乐”乐舞师是职业僧人。乐舞师向后辈授艺是觉囊“梵音古乐”活态传承的主要方式。学艺之僧人在寺院里拜师学艺,技艺的师承是纯粹的口传心授。尤其是觉囊法主嘉阳乐住上师的师承传习脉络最为殊胜、圆满、永乐。加之,法主又与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随喜结缘,在汉族地区开创了弘法利生之大事业、大功德。

  2、乐曲量多。觉囊“梵音古乐”以口传心授和手抄曲谱传世。觉囊“梵音古乐”以歌、舞及音乐相配合的“乐歌舞”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原生态佛教音乐,保存有最古老的乐谱。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中国历史上许多优秀的佛教音乐曾随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但中壤塘觉囊“梵音古乐”的历代先师,除了用口传心授之外,还开创了本乐种独特的用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粗细的线条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的“央移”记谱方法,以手抄曲本为载体,使300多首孤本的曲谱传承下来,成为研究古代佛教音乐作品和音乐信息的文化宝库。这种古老原始的记谱方法,可谓是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3、仪式独特。“梵音古乐”是觉囊派极具特色的佛教供养仪式,旋律时而震撼人心,时而宛转低沉,犹如行云流水般变幻莫测,引人入胜。觉囊“梵音古乐”是一种清净的声音,具有赞欢佛德、宣唱佛法及收摄身、口、意三业的功用,能开启人们的心优智能,是对娑婆世界的呵护,让信众和观众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喜乐,让心念随著天乐般的佛曲,化作朵朵清莲,清净无瑕。觉囊“梵音古乐”不仅是佛教文化传承的展现,也是僧人在行门领众能力与内涵养成的记实,同时还是僧人温习殊胜佛法的功课。觉囊“梵音古乐”收摄六根、庄严身心,其目的是共沐佛恩,普享天籁,让众生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恢复本来的清净面目。心中有佛,处处法喜充满。心中有佛,处处平安自在。觉囊派把“梵音古乐”作为修行的一个法门和弘法之舟楫,非为抒发七情六欲、愉悦感官声色,而为都摄六根、去除尘念、庄严身心,赞颂佛菩萨之功德,引发内心清净、祥和、自然之意境。觉囊“梵音古乐”点燃人人般若心灯,庄严个个法身慧命,是直指众生离苦得乐的菩提之路。

  4、艺术之美。觉囊“梵音古乐”是弘扬佛法,净化灵魂的心灵之音,声乐唱诵和乐器持奏形成了具有独特感染力的声音奇观,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使用金刚大号(铜钦)、胫骨号(冈林)、金刚唢呐(甲林)、金刚海螺(统嘎)等吹奏乐器和金刚法鼓、法铃(止布)、法杵(多吉)、法钹(布切)、法铙、嘎玛拉鼓等打击乐器,古朴单纯,但吹打起“谱”(器乐曲),跳起金刚乐舞和唱诵起“曲”来,那古远、本真、空灵的音乐,却令人难以忘怀。各种乐器组合成规模不等的乐队,配合以及僧人唱诵经文,演示金刚乐舞。唱诵,除保持了藏地浑厚、高亢嘹亮、具有磁性与穿透力的声音特质,而且节奏比较活跃,不时伴随摇铃和手印。法铃(止布)、法杵(多吉)、嘎玛拉鼓在特定段落中,由全体僧人持奏。觉囊“梵音古乐”所有的乐器,都由民间手工作坊匠师制作,他们经一代又一代规范的的传承、传习。乐器中的许多名师名作可谓价值连城。觉囊“梵音古乐”特有的韵味吻合人们祈求幸福的心理。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其韵,幽远深长,物我两忘;闻者,胸襟豁然,神游情动,使人意念净化,于袅袅音声中细细体味人生真谛。其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是其他世俗音乐所不能替代的。

  四、觉囊“梵音古乐”的主要价值

  1、觉囊“梵音古乐”的幸存,证明中国古老的音乐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以其大量的曲目、古老的乐器和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延续着中国藏传佛教音乐的血脉。觉囊“梵音古乐”以其悠久的佛教音乐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被音乐学界认为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

《阿坝州觉囊“梵音古乐”的活态传承特质及其保护利用路径(瑞祥多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喇嘛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