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壩州覺囊“梵音古樂”的活態傳承特質及其保護利用路徑(瑞祥多吉)▪P2

  ..續本文上一頁”,令人啧啧稱奇。伴隨著法器,法號響起,如醍醐灌頂,時輪金剛法音這時已經傳送到每位到場觀者心中。“管”是覺囊“梵音古樂”主要吹奏樂器。由于“管”的音量大、音域寬、音色變化豐富,這就大大增強了覺囊“梵音古樂”的藝術表現力。缭繞的梵樂,或步虛缥缈,或悠揚明快,仿佛天地間萦繞的“禅韻”,有仙樂缥缈空靈之感。

  覺囊“梵音古樂”是藏傳佛教覺囊派僧侶對佛祖的諸多供養形式之一,也是藏傳佛教覺囊派僧侶修行的重要法門。覺囊“梵音古樂”的展演,展演者在展示時是自然清淨的、完全不假造作地依靠唱頌、樂器、樂舞等藝術形式表現著心靈最本質的智慧與慈悲。覺囊“梵音古樂”藝術地表達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教精神,它讓聽者把心境沈靜下來,去體驗和感悟這一發酵了千年的佛教天籁之音。在覺囊“梵音古樂”曲目中,大套曲中有中套曲,中套曲中有小套曲,可謂是“套中有套,曲中有曲”,曲套連環,委婉流暢,吟唱動人。覺囊“梵音古樂”通過世世代代口傳心授,活態傳承,已融進了不少壤塘的民間音調,爲壤塘人所熟悉,亦爲壤塘增添了濃郁的佛教色彩和感人至深的氣氛。深山古刹裏,佛曲低徊,這古樸、莊嚴、幽雅靜谧的梵音能夠使久居喧鬧城市的人頓覺身心清淨了許多;而那若斷若續、藕斷絲連的旋律更讓人思緒起伏,悠遠悠長,讓你回到意識的超越狀態。覺囊“梵音古樂”是一面鏡,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覺囊“梵音古樂”是一盞燈,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

  2、覺囊“梵音古樂”展示時,喇嘛們身著紅色袈裟 ,頭戴藏傳佛教覺囊派紅帽或法帽 ,手持藏傳佛教覺囊派特有的法器,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大小不同的喇嘛法號吹奏聲音異常低沈、渾厚有力,與金剛唢呐、海螺等吹奏樂器,金剛法鼓、法鈴、法杵、法钹、法铙、嘎瑪拉鼓等打擊樂器和僧人唱誦的聲音交響和鳴,展示心靈的妙樂境相,就把聽衆帶入了一個通天徹地、天人合一的境界。覺囊“梵樂”藝術地展示了“真、善、美、是”。真者,天人合一;善者,知行合一;美者,情景合一;是者,表裏合一。求真、求善、求美、求是,在覺囊“梵音古樂”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藝術表現。梵音古樂中使用的各種“文物式”的樂器,是中壤塘覺囊藏哇寺世代傳承、使用的珍貴法器。因此藏哇寺被認爲是中國藏傳佛教古樂器的博物館。

  3、覺囊“梵音古樂”以歌、舞及器樂相配合的“樂歌舞”的綜合表演藝術形式,是“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的“天然的歌唱”,是一個古老而稀有的原生態佛教音樂。目前僅具有完整傳承的曲目就有300多首,而且部分曲目還保存有最古老的、極其罕見的樂譜。曆史上覺囊高僧大德在認真研究佛教音樂的基礎上,逐步創製了自己的一套理論、曲譜、唱辭和固定儀式,組織了一支規模宏大的覺囊“梵音古樂”隊伍。其特點是:法事儀式集體化,法式儀規程式化,唱曲結合規範化,佛教唱曲專業化和藝術化。爲了方便初學僧侶的記憶,覺囊“梵音古樂”采用以各種不同形狀的線條來表示音的高低,長短以線條的粗細來表示音的長短的“央移”記譜法。這種古老原始的記譜方法,可謂是中國古典音樂的“活化石”。

  “音聲供養”和“音聲佛事”是藏傳佛教覺囊派的一大特征,擴大了音聲法事的範圍,僧尼開始修習時,既在音聲佛事,也在音聲供養中奏樂,這正是覺囊樂僧群體得以形成的關鍵。在傳統的覺囊寺廟中,“梵音古樂”蘊涵世界莊嚴、禅慧圓融、衆生歡喜、萬物和諧、天地光明之意,其傳習主要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由老一輩僧人按照覺囊“梵音古樂”樂譜一次又一次反複的示範,後學者跟著演練熏習。然而,當這些儀軌、唱念、法樂吹打法要正式納入覺囊寺院課程,傳遞給一群來自不同道場、熏習程度不一的初出家僧人時,便需設計一套完整系統的教學課程。課程進行之初,先引導僧人安心熏習寺院“梵音古樂”,使大衆明了和諧和默契一致的內涵。僧人進入“梵音古樂”領域,在入衆到領衆的學習過程中,如背誦、起腔、執法樂的威儀、了解板眼原則等,各有其學習的次第,必須漸次提供演練機會。授課時,除了“術”的傳遞,如指導法樂、唱誦等之外,在情意方面,則需借法主和高僧大德的開示或授課者自身經驗的分享,來加強佛教觀念的傳承,提升佛教情操。僧人學習“梵音古樂”的過程需要耐心細致的修煉與精進,而佛法說“一佛出世,千佛護持”,這句話千年來始終勉勵著覺囊信衆傳續佛法的慧命。剛出家的僧人學習“梵音古樂”時,于課堂上或殿堂中每每需要不斷加強心力,才能接近密契經驗之門,讓自己以聲音供養佛祖和信衆。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人生中最有意義的時光是在信仰、希望、摯愛和頓悟中度過的”。

  叁、覺囊“梵音古樂”的基本特征

  覺囊“梵音古樂”的基本特征是“古、多、廣、特、美”。

  1、樂種古老,源遠流長。覺囊“梵音古樂”源遠流長,豐富多彩。作爲佛教文化的一部分,覺囊“梵音古樂”在雪域藏地傳習一千多年,始終與藏傳佛教各教派文化樣式生息與共。史料證明,公元1027年,隨著佛教“時輪”教法傳入西藏,覺囊“梵音古樂”便開始在雪域藏地盛傳。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它一直沒有得到音樂、文化學術研究界的廣泛關注。近年來,覺囊“梵音古樂”逐步受到音樂界的重視和關照,覺囊“梵音古樂”是保存中國古老音樂最豐富的現存的重要佛教樂種,藏傳佛教音樂可以在覺囊“梵音古樂”的音樂內涵、樂器形製、記譜方法、展演形式等方面,找到它們的曆史遺迹和鮮活血脈。因此,覺囊“梵音古樂”在中國音樂史和佛教文化史上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覺囊“梵音古樂”曆經一千多年的傳習,脈傳譜系十分純正自然。覺囊“梵音古樂”傳承是以寺院爲單位。傳承過程中,以寺院僧人集體供養爲特征。絕大多數覺囊“梵音古樂”樂舞師是職業僧人。樂舞師向後輩授藝是覺囊“梵音古樂”活態傳承的主要方式。學藝之僧人在寺院裏拜師學藝,技藝的師承是純粹的口傳心授。尤其是覺囊法主嘉陽樂住上師的師承傳習脈絡最爲殊勝、圓滿、永樂。加之,法主又與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道場隨喜結緣,在漢族地區開創了弘法利生之大事業、大功德。

  2、樂曲量多。覺囊“梵音古樂”以口傳心授和手抄曲譜傳世。覺囊“梵音古樂”以歌、舞及音樂相配合的“樂歌舞”的綜合表演藝術形式,是一個古老而稀有的原生態佛教音樂,保存有最古老的樂譜。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中國曆史上許多優秀的佛教音樂曾隨時代的變遷而消失。但中壤塘覺囊“梵音古樂”的曆代先師,除了用口傳心授之外,還開創了本樂種獨特的用各種不同形狀、不同粗細的線條來表示音的高低長短的“央移”記譜方法,以手抄曲本爲載體,使300多首孤本的曲譜傳承下來,成爲研究古代佛教音樂作品和音樂信息的文化寶庫。這種古老原始的記譜方法,可謂是中國古典音樂的“活化石”。

  3、儀式獨特。“梵音古樂”是覺囊派極具特色的佛教供養儀式,旋律時而震撼人心,時而宛轉低沈,猶如行雲流水般變幻莫測,引人入勝。覺囊“梵音古樂”是一種清淨的聲音,具有贊歡佛德、宣唱佛法及收攝身、口、意叁業的功用,能開啓人們的心優智能,是對娑婆世界的呵護,讓信衆和觀衆感受到無比的溫馨和喜樂,讓心念隨著天樂般的佛曲,化作朵朵清蓮,清淨無瑕。覺囊“梵音古樂”不僅是佛教文化傳承的展現,也是僧人在行門領衆能力與內涵養成的記實,同時還是僧人溫習殊勝佛法的功課。覺囊“梵音古樂”收攝六根、莊嚴身心,其目的是共沐佛恩,普享天籁,讓衆生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恢複本來的清淨面目。心中有佛,處處法喜充滿。心中有佛,處處平安自在。覺囊派把“梵音古樂”作爲修行的一個法門和弘法之舟楫,非爲抒發七情六欲、愉悅感官聲色,而爲都攝六根、去除塵念、莊嚴身心,贊頌佛菩薩之功德,引發內心清淨、祥和、自然之意境。覺囊“梵音古樂”點燃人人般若心燈,莊嚴個個法身慧命,是直指衆生離苦得樂的菩提之路。

  4、藝術之美。覺囊“梵音古樂”是弘揚佛法,淨化靈魂的心靈之音,聲樂唱誦和樂器持奏形成了具有獨特感染力的聲音奇觀,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它使用金剛大號(銅欽)、胫骨號(岡林)、金剛唢呐(甲林)、金剛海螺(統嘎)等吹奏樂器和金剛法鼓、法鈴(止布)、法杵(多吉)、法钹(布切)、法铙、嘎瑪拉鼓等打擊樂器,古樸單純,但吹打起“譜”(器樂曲),跳起金剛樂舞和唱誦起“曲”來,那古遠、本真、空靈的音樂,卻令人難以忘懷。各種樂器組合成規模不等的樂隊,配合以及僧人唱誦經文,演示金剛樂舞。唱誦,除保持了藏地渾厚、高亢嘹亮、具有磁性與穿透力的聲音特質,而且節奏比較活躍,不時伴隨搖鈴和手印。法鈴(止布)、法杵(多吉)、嘎瑪拉鼓在特定段落中,由全體僧人持奏。覺囊“梵音古樂”所有的樂器,都由民間手工作坊匠師製作,他們經一代又一代規範的的傳承、傳習。樂器中的許多名師名作可謂價值連城。覺囊“梵音古樂”特有的韻味吻合人們祈求幸福的心理。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脫俗;其韻,幽遠深長,物我兩忘;聞者,胸襟豁然,神遊情動,使人意念淨化,于袅袅音聲中細細體味人生真谛。其對內心情感的表達,是其他世俗音樂所不能替代的。

  四、覺囊“梵音古樂”的主要價值

  1、覺囊“梵音古樂”的幸存,證明中國古老的音樂並沒有完全消失,它以其大量的曲目、古老的樂器和自成體系的記譜方法,延續著中國藏傳佛教音樂的血脈。覺囊“梵音古樂”以其悠久的佛教音樂曆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被音樂學界認爲是“中國音樂曆史的活化石”,極具學術研究價值。…

《阿壩州覺囊“梵音古樂”的活態傳承特質及其保護利用路徑(瑞祥多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喇嘛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