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坝州觉囊“梵音古乐”的活态传承特质及其保护利用路径(瑞祥多吉)

  阿坝州觉囊“梵音古乐”的活态传承特质及其保护利用路径

  瑞祥多吉( 庄春辉)

  内容摘要:本文以觉囊“梵音古乐”为例,对觉囊“梵音古乐”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基本特征、主要价值作了一定的理论阐述,并对觉囊“梵音古乐”保护利用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推动觉囊“梵音古乐”的传习和保护。

  关键词:觉囊“梵音古乐”;活态传承特质;保护利用路径

  壤塘全称“壤巴拉塘”,意为“黄财神居住的坝子”,是中国藏传佛教觉囊派的根本道场,觉囊派高僧大德宗然那西日1425年在壤塘建立起一座“东方壤塘如意珍宝洲”寺,简称壤塘寺,从此觉囊派在这里生根,清代雍正年间藏哇寺祖庭东迁落地后,中壤塘觉囊三大系统正式确立,中壤塘成为全国藏区的觉囊文化中心和根本道场,境内有藏哇寺、确基寺、泽曲寺等9座寺庙,显密体系完备殊胜;噶举派清朝初年传入壤塘,境内有曾克寺等3座寺庙;宁玛派八世纪中叶传入壤塘,境内有棒托寺等25座寺庙。觉囊派具有代表性的最高大法是时轮金刚,噶举派是大手印,宁玛派则是大圆满。觉囊派,以“中观他性空”为显宗见地,奉时轮金刚为圭臬,以“梵音古乐”供养见长,保存了最完整、最系统的活态传承修习法脉,享有“觉囊文化中心”和“黄财神故里”美誉。佛教文化自传入起,这里逐渐文教昌盛,人才辈出,宗派林立,和平共存。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为这里留下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即达3处。

  觉囊文化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觉囊派系藏传佛教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教派,其法脉源于南印度功德山吉祥聚米塔里释迦牟尼佛亲授的《时轮经》,保留了西藏觉囊文化的殊胜了义法脉和“梵音古乐”活态传承,又容纳了当地黄财神文化形式。觉囊文化既是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一种佛教文化。它之所以是一种地域文化,是因为觉囊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分布有着明确的地理范围。它以中壤塘为其大本营、集散地和根本道场,并散布四川壤塘县、马尔康县、阿坝县和青海班玛县、久治县、甘德县。在文化生态上,既有以草地为代表的游牧文化,又有以雪山为代表的峡谷农耕文化。觉囊文化又是一种佛教文化,它以注重实修的“时轮九尊”和“六支瑜伽”为根本宗法,以“中观他性空”为宗见,以“音声供养”和“音声佛事”见长。佛教文化是超越政治、超越历史、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是连接全球华人的一座桥梁。

  一、觉囊“梵音古乐”的历史渊源

  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向世界庄严宣告,佛教是一个主张和平、奉行慈悲、实践平等、友善的伟大宗教。二千五百余次的年轮更迭,佛教始终以其耀眼的光芒,照彻世界各地,在启迪昏蒙、开发智慧、指导人生、净化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佛教主张慈悲为怀、自净其心,在人格的成长与完善、身心的和谐与健康、道德与智慧的提升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和优势。佛教是一种以道德信仰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人生观、生活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从佛教信仰延伸到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从而把信仰、文化、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好地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服务。由于宗教信仰属于人内心的情感活动,而音乐又是最善于表现人的心灵和情感活动的艺术形式,音乐自然受到了佛教的重视,并成为佛教传播佛法的有力工具。我国的佛教育乐源于印度。在公元前后,印度的佛教音乐十分兴盛,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当时的佛教音乐称为“梵呗”。“梵”是梵文的音译,意为“清静”、“寂静”、“离欲”等意思;“呗”也为梵语梵译,意为“止断”、“止息”、“赞叹”等意思。所谓“梵呗”,是以乐曲咏经、以歌来诵经。如《法华经·方便品》上说:“歌呗颂佛德,乃至—小音,皆已成佛道。”《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中说:“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法华经·普门品》中说:“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由此可见,音乐在宣扬佛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佛教音乐有赞、偈、咒、诵等多种形式。佛教音乐,作为一种既具有传统民族艺术和道德审美价值,又具有教育感化作用的高雅音乐,是我国古乐中唯一世代相传、沿袭至今的乐种,是中华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正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乃至世界各国民众的喜爱和欢迎。佛教音乐内涵丰富,来于自然,回归自然,风格纯朴,对于听者身心健康、启迪智慧益处多多。觉囊“梵音古乐”是中国藏传佛教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它源于印度佛教音乐,又吸收了藏族传统音乐的成分,成为藏传佛教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雪域藏地特定历史时代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在各种藏密经典中,《时轮经》是觉囊派最重视的一部经,大凡修习觉囊密乘者都被称为“丁科娃”,意为“专学时轮者”。《时轮经》的渊薮,源自释迦牟尼佛应香巴拉国月贤王之请,在印度南部吉祥山聚米塔里的亲授。时轮,即时轮金刚,是密乘无上瑜伽续无二部中的一本尊名,是指宇宙和生命在时间中的生灭规律和与此相应的修炼方法以及终极目的。时轮讲内、外、别,外时轮是天体运行的规律,内时轮是身体气、脉、明点运行的规律,别时轮就是修行的方法及果位。时轮金刚是运用身心的一切来修行的,而时轮坛城既是代表人体的,也是代表宇宙的,其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与人体有着对应的关系。公元1027年,随着佛教“时轮”教法传入西藏,对时轮经的唱诵逐渐普及,并在雪域藏地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藏传佛教艺术形式——觉囊“梵音古乐”。梵,原是印度语“梵览摩”的省略,意译为“清净”,现衍生为“超凡脱俗”之禅意。乐,是体现人心的至善追求,生命的至高成就,天下的至美境界的艺术形式。佛教法事中重视身、口、意结合,佛教音乐和佛教舞蹈,从艺术角度看就是音乐语汇与形体语汇相结合的佛教艺术。特别是藏传佛教的金刚乐舞,更是乐与舞合二为一的法事与独具特色的乐舞艺术。千年时光虽然悄然流逝,但觉囊“梵乐”的传承却一直没有中断,至今仍在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的觉囊文化中心的藏哇寺祖庭中薪火相传。中壤塘,一个充满神奇与奥秘的地方,觉囊文化的衍生法脉和原生法脉自十四世纪中叶与十六世纪中叶薪火相传到那里,从此脉脉相续,绵延至今。从宗然那西日大师主持在壤巴拉的大草滩上建造起壤塘寺,经杰瓦僧格、罗主南甲、阿旺·丹增南甲、云登桑布、嘉阳乐住等觉囊派大师的继往开来,生生不息,脉脉相续,觉囊派始终奉时轮金刚为圭臬且保存了最完整的传承。今天,觉囊“梵音古乐”代表性传承人为壤塘县中壤塘藏哇寺法主嘉阳乐住上师。觉囊“梵音古乐”不但以“音声佛事”弘法,满足了广大信众最迫切的心灵需要,还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藏传佛教音乐的基本风貌,为研究中国传统藏传佛教文化的内涵与变迁提供了典型的生动实例,已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9]148号文件公布为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16 ,编号Ⅱ—7)。四川省文化厅川文办发(2009)121号文件也已经把觉囊派法主嘉阳乐住上师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序号34,编号Ⅱ—7)。目前,觉囊“梵音古乐”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觉囊“梵音古乐”建立在一个重视传统音乐、重视传统韵律的乐谱、技艺之上,传入雪域藏地之后,仍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播手段。史书和典籍虽然缺乏完整系统的记载,但音乐史家认为觉囊“梵音古乐”是“中国音乐历史中的活化石”,一直延续着佛教音乐的血脉,并珍存着古代佛教音乐的原生态信息。仅从展示形式、梵乐名称、乐器型制、曲目内涵和记谱方法等方面之遗存,可以推测其发展脉络,进而由觉囊“梵音古乐”现存形态“逆向考察”,可知其渊源之全豹。

  二、觉囊“梵音古乐”的基本内容

  觉囊“梵音古乐”,既有用于颂唱的声乐曲又有用于吹打的器乐曲,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完整的佛教音乐体系。

  1、觉囊“梵音古乐”的演示,集吹奏、敲打、乐舞、赞偈、唱念、手印、供养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炉,由恭迎、沐浴、皈依、礼赞、和乐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是带有一定情节性的梵乐套曲,其中,吹中有打,打中有唱,吹唱打奏相互关联,既可以单独罗列,也可以并联为伍。开场“净坛”的金刚乐舞,寓礼佛、诵佛于通灵修炼之中,动作的性格化,舞姿稳健庄重,具有雕塑感、造型美,主要表现佛法无边。不同凡响的觉囊梵音妙乐,清澈肃穆,犹如黑夜的明灯、远行的航导,能引导信众走向智慧光明、达至至善至尊的如来境界,成就凡夫向圣贤的转换。太虚大师“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一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梵乐的类别可分为声乐、器乐两大类,声乐类包括各种经文的吟诵、吟唱,器乐类包括羌姆乐舞与诵经音乐的器乐伴奏,以及寺院的迎诵乐等礼仪性音乐。诵经音乐中既有接近语言的念诵,也有旋律性鲜明的颂唱。梵音古乐中的器乐,是由多种乐器组合而成的、规模可大可小的乐队合奏音乐。由于乐队中包含演奏低音的大型法号和善于演奏旋律的金刚唢呐,以及多种音色的敲击乐器,因此演奏的音乐极具特色与强烈的感染力。其中,金刚唢呐的演奏技巧精湛熟练,尤其是乐僧们一口气12分钟的“鼓腮换气吹奏法”,通过气控制和指法变化增加装饰性颤音,音量大穿透力强,曲调高亢激昂,可谓“追魂摄魄…

《阿坝州觉囊“梵音古乐”的活态传承特质及其保护利用路径(瑞祥多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喇嘛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