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壩州覺囊“梵音古樂”的活態傳承特質及其保護利用路徑(瑞祥多吉)

  阿壩州覺囊“梵音古樂”的活態傳承特質及其保護利用路徑

  瑞祥多吉( 莊春輝)

  內容摘要:本文以覺囊“梵音古樂”爲例,對覺囊“梵音古樂”曆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征、主要價值作了一定的理論闡述,並對覺囊“梵音古樂”保護利用路徑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其目的是爲了推動覺囊“梵音古樂”的傳習和保護。

  關鍵詞:覺囊“梵音古樂”;活態傳承特質;保護利用路徑

  壤塘全稱“壤巴拉塘”,意爲“黃財神居住的壩子”,是中國藏傳佛教覺囊派的根本道場,覺囊派高僧大德宗然那西日1425年在壤塘建立起一座“東方壤塘如意珍寶洲”寺,簡稱壤塘寺,從此覺囊派在這裏生根,清代雍正年間藏哇寺祖庭東遷落地後,中壤塘覺囊叁大系統正式確立,中壤塘成爲全國藏區的覺囊文化中心和根本道場,境內有藏哇寺、確基寺、澤曲寺等9座寺廟,顯密體系完備殊勝;噶舉派清朝初年傳入壤塘,境內有曾克寺等3座寺廟;甯瑪派八世紀中葉傳入壤塘,境內有棒托寺等25座寺廟。覺囊派具有代表性的最高大法是時輪金剛,噶舉派是大手印,甯瑪派則是大圓滿。覺囊派,以“中觀他性空”爲顯宗見地,奉時輪金剛爲圭臬,以“梵音古樂”供養見長,保存了最完整、最系統的活態傳承修習法脈,享有“覺囊文化中心”和“黃財神故裏”美譽。佛教文化自傳入起,這裏逐漸文教昌盛,人才輩出,宗派林立,和平共存。獨特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爲這裏留下衆多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即達3處。

  覺囊文化是藏傳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覺囊派系藏傳佛教一個獨特而重要的教派,其法脈源于南印度功德山吉祥聚米塔裏釋迦牟尼佛親授的《時輪經》,保留了西藏覺囊文化的殊勝了義法脈和“梵音古樂”活態傳承,又容納了當地黃財神文化形式。覺囊文化既是一種地域文化,又是一種佛教文化。它之所以是一種地域文化,是因爲覺囊文化是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形成的,它的分布有著明確的地理範圍。它以中壤塘爲其大本營、集散地和根本道場,並散布四川壤塘縣、馬爾康縣、阿壩縣和青海班瑪縣、久治縣、甘德縣。在文化生態上,既有以草地爲代表的遊牧文化,又有以雪山爲代表的峽谷農耕文化。覺囊文化又是一種佛教文化,它以注重實修的“時輪九尊”和“六支瑜伽”爲根本宗法,以“中觀他性空”爲宗見,以“音聲供養”和“音聲佛事”見長。佛教文化是超越政治、超越曆史、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是連接全球華人的一座橋梁。

  一、覺囊“梵音古樂”的曆史淵源

  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就向世界莊嚴宣告,佛教是一個主張和平、奉行慈悲、實踐平等、友善的偉大宗教。二千五百余次的年輪更疊,佛教始終以其耀眼的光芒,照徹世界各地,在啓迪昏蒙、開發智慧、指導人生、淨化社會等方面發揮著特殊的作用。佛教主張慈悲爲懷、自淨其心,在人格的成長與完善、身心的和諧與健康、道德與智慧的提升方面形成了獨特的經驗和優勢。佛教是一種以道德信仰爲目的、教育爲中心、文化爲紐帶的宗教。佛教文化自傳入中國以來,對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人生觀、生活觀念産生了積極影響,並從佛教信仰延伸到人類社會各個領域,從而把信仰、文化、教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更好地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服務。由于宗教信仰屬于人內心的情感活動,而音樂又是最善于表現人的心靈和情感活動的藝術形式,音樂自然受到了佛教的重視,並成爲佛教傳播佛法的有力工具。我國的佛教育樂源于印度。在公元前後,印度的佛教音樂十分興盛,後隨佛教傳入我國。當時的佛教音樂稱爲“梵呗”。“梵”是梵文的音譯,意爲“清靜”、“寂靜”、“離欲”等意思;“呗”也爲梵語梵譯,意爲“止斷”、“止息”、“贊歎”等意思。所謂“梵呗”,是以樂曲詠經、以歌來誦經。如《法華經·方便品》上說:“歌呗頌佛德,乃至—小音,皆已成佛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說:“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維摩诘所說經·佛道品》中說:“歌詠誦法言,以此爲音樂。”《法華經·普門品》中說:“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由此可見,音樂在宣揚佛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佛教音樂有贊、偈、咒、誦等多種形式。佛教音樂,作爲一種既具有傳統民族藝術和道德審美價值,又具有教育感化作用的高雅音樂,是我國古樂中唯一世代相傳、沿襲至今的樂種,是中華文明的寶貴文化遺産,正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乃至世界各國民衆的喜愛和歡迎。佛教音樂內涵豐富,來于自然,回歸自然,風格純樸,對于聽者身心健康、啓迪智慧益處多多。覺囊“梵音古樂”是中國藏傳佛教現存的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它源于印度佛教音樂,又吸收了藏族傳統音樂的成分,成爲藏傳佛教音樂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雪域藏地特定曆史時代和人們的社會生活,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遺産。在各種藏密經典中,《時輪經》是覺囊派最重視的一部經,大凡修習覺囊密乘者都被稱爲“丁科娃”,意爲“專學時輪者”。《時輪經》的淵薮,源自釋迦牟尼佛應香巴拉國月賢王之請,在印度南部吉祥山聚米塔裏的親授。時輪,即時輪金剛,是密乘無上瑜伽續無二部中的一本尊名,是指宇宙和生命在時間中的生滅規律和與此相應的修煉方法以及終極目的。時輪講內、外、別,外時輪是天體運行的規律,內時輪是身體氣、脈、明點運行的規律,別時輪就是修行的方法及果位。時輪金剛是運用身心的一切來修行的,而時輪壇城既是代表人體的,也是代表宇宙的,其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是與人體有著對應的關系。公元1027年,隨著佛教“時輪”教法傳入西藏,對時輪經的唱誦逐漸普及,並在雪域藏地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藏傳佛教藝術形式——覺囊“梵音古樂”。梵,原是印度語“梵覽摩”的省略,意譯爲“清淨”,現衍生爲“超凡脫俗”之禅意。樂,是體現人心的至善追求,生命的至高成就,天下的至美境界的藝術形式。佛教法事中重視身、口、意結合,佛教音樂和佛教舞蹈,從藝術角度看就是音樂語彙與形體語彙相結合的佛教藝術。特別是藏傳佛教的金剛樂舞,更是樂與舞合二爲一的法事與獨具特色的樂舞藝術。千年時光雖然悄然流逝,但覺囊“梵樂”的傳承卻一直沒有中斷,至今仍在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的覺囊文化中心的藏哇寺祖庭中薪火相傳。中壤塘,一個充滿神奇與奧秘的地方,覺囊文化的衍生法脈和原生法脈自十四世紀中葉與十六世紀中葉薪火相傳到那裏,從此脈脈相續,綿延至今。從宗然那西日大師主持在壤巴拉的大草灘上建造起壤塘寺,經傑瓦僧格、羅主南甲、阿旺·丹增南甲、雲登桑布、嘉陽樂住等覺囊派大師的繼往開來,生生不息,脈脈相續,覺囊派始終奉時輪金剛爲圭臬且保存了最完整的傳承。今天,覺囊“梵音古樂”代表性傳承人爲壤塘縣中壤塘藏哇寺法主嘉陽樂住上師。覺囊“梵音古樂”不但以“音聲佛事”弘法,滿足了廣大信衆最迫切的心靈需要,還忠實地保存了中國傳統藏傳佛教音樂的基本風貌,爲研究中國傳統藏傳佛教文化的內涵與變遷提供了典型的生動實例,已經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9]148號文件公布爲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序號16 ,編號Ⅱ—7)。四川省文化廳川文辦發(2009)121號文件也已經把覺囊派法主嘉陽樂住上師公布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序號34,編號Ⅱ—7)。目前,覺囊“梵音古樂”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由于覺囊“梵音古樂”建立在一個重視傳統音樂、重視傳統韻律的樂譜、技藝之上,傳入雪域藏地之後,仍以口耳相傳爲主要傳播手段。史書和典籍雖然缺乏完整系統的記載,但音樂史家認爲覺囊“梵音古樂”是“中國音樂曆史中的活化石”,一直延續著佛教音樂的血脈,並珍存著古代佛教音樂的原生態信息。僅從展示形式、梵樂名稱、樂器型製、曲目內涵和記譜方法等方面之遺存,可以推測其發展脈絡,進而由覺囊“梵音古樂”現存形態“逆向考察”,可知其淵源之全豹。

  二、覺囊“梵音古樂”的基本內容

  覺囊“梵音古樂”,既有用于頌唱的聲樂曲又有用于吹打的器樂曲,形成內容豐富、形式完整的佛教音樂體系。

  1、覺囊“梵音古樂”的演示,集吹奏、敲打、樂舞、贊偈、唱念、手印、供養等多種藝術形式爲一爐,由恭迎、沐浴、皈依、禮贊、和樂五個方面的內容組成,是帶有一定情節性的梵樂套曲,其中,吹中有打,打中有唱,吹唱打奏相互關聯,既可以單獨羅列,也可以並聯爲伍。開場“淨壇”的金剛樂舞,寓禮佛、誦佛于通靈修煉之中,動作的性格化,舞姿穩健莊重,具有雕塑感、造型美,主要表現佛法無邊。不同凡響的覺囊梵音妙樂,清澈肅穆,猶如黑夜的明燈、遠行的航導,能引導信衆走向智慧光明、達至至善至尊的如來境界,成就凡夫向聖賢的轉換。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一偈,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梵樂的類別可分爲聲樂、器樂兩大類,聲樂類包括各種經文的吟誦、吟唱,器樂類包括羌姆樂舞與誦經音樂的器樂伴奏,以及寺院的迎誦樂等禮儀性音樂。誦經音樂中既有接近語言的念誦,也有旋律性鮮明的頌唱。梵音古樂中的器樂,是由多種樂器組合而成的、規模可大可小的樂隊合奏音樂。由于樂隊中包含演奏低音的大型法號和善于演奏旋律的金剛唢呐,以及多種音色的敲擊樂器,因此演奏的音樂極具特色與強烈的感染力。其中,金剛唢呐的演奏技巧精湛熟練,尤其是樂僧們一口氣12分鍾的“鼓腮換氣吹奏法”,通過氣控製和指法變化增加裝飾性顫音,音量大穿透力強,曲調高亢激昂,可謂“追魂攝魄…

《阿壩州覺囊“梵音古樂”的活態傳承特質及其保護利用路徑(瑞祥多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喇嘛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