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宗教樂舞“羌姆”音樂考察▪P4

  ..續本文上一頁約爲57公分。

  法螺不是旋律性樂器, 它僅能奏出一個基本穩定的長音, 用運氣的變化可奏出略高或略低的裝飾性滑音。據西藏古代文獻記載, 在銅製樂器同欽出現之前, 佛教寺院以法螺爲主要吹奏樂器, 同欽出現之後逐漸取代了法螺。但直至今日,法螺在寺院的誦經、羌姆樂舞等活動中, 仍保持著重要的地位。 “岡林”, 是質材、形製較特殊的小型號角, 分骨製(人胫骨)及銅製(個別爲銀製)兩種。漢語可統稱爲“法號”, 也可分別稱爲“骨號”與“銅號”。藏語 “岡”意爲“腿”, “林”意爲“笛”。由岡林之名稱可推論骨製岡林在西藏寺院使用的年代早于銅製岡林。從古代藏文文獻的有關記載可以說明岡林已有久遠曆史。

  據筆者采訪, 骨製岡林多是用處女或因生育難産而死的年輕婦女的胫骨製成。外族人對此常錯誤地理解爲“野蠻”、“原始”, 而按藏傳佛教信徒的觀念, 則視之爲個人對信仰的最虔誠而至高的奉獻。

  骨製岡林號管上鑲銅(或銀)環, 其上有镂刻的圖案。金屬製岡林形近骨製岡林。岡林號管稍彎, 僅設吹口及氣孔, 不設音孔。岡林也非旋律性樂器, 它僅可奏出一音及靠氣息變化而奏出下方大二度的裝飾性滑音。岡林的音量較大, 發音似野獸的叫聲。目前在寺院少見骨製岡林, 僅見僧人念“覺”經時或在經師舉行天葬儀式時使用。在寺院的宗教活動中多用金屬製岡林。

  “達瑪如”, 漢語稱鼗鼓, 是一種藏族特有的小型打擊樂器, 其發音方式與內地使用的撥浪鼓相同, 但形製不同, 它的鼓身由兩個半球形的腔體在底部互相連接而成。腔體有硬木製、象牙製或人頭骨製數種。據僧侶告知, 頭骨多由高僧坐化時自願獻出, 其宗教內涵的觀念與前文述及的骨製岡林相同。達瑪如鼓面用羊皮製, 染成墨綠色, 演奏時用拇指與食指捏住鼓腔結合部分, 搖動而發聲。達瑪如有大小之別, 大的多用木製, 鼓面直徑約爲30公分, 小的用象牙製、木製、人頭骨製均有, 鼓面直徑約爲10公分。達瑪如主要用于誦經活動, 表演羌姆時, 有的節目由領舞者持達瑪如邊奏邊舞。

  “止布”, 漢語稱法鈴、金剛鈴或手鈴。鈴體用銅鑄成, 镂刻有精美圖案。止布是藏傳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 主要用于誦經活動, 由領經喇嘛或活佛搖奏之。在羌姆演出時, 有時使用此器, 但較少見。

  由以上所述樂器, 可知羌姆樂舞的樂隊組成方式十分獨特, 在這個樂隊中,

  同爲低音樂器的同欽、柄鼓、大钹是樂隊的主角, 它們的音量大, 數量多, 擔任大多數段落的演奏。加林在樂隊音域中位于中、高音區, 它雖是唯一的旋律性樂器, 但不在每段音樂中出現, 而只在序奏、段落的引句, 或在樂隊全奏的段落中出現。位于中音區的岡林、法螺, 僅在段落的引句中或在全奏中出現, 但它們的聲音多被同欽、鼓、钹等淹沒。法鈴與達瑪如在羌姆表演中主要起到法器和儀式的象征物的作用, 從音樂的角度看, 它們只起到有限的色彩性音色的作用, 但從宗教教義的角度看, 它們是十分重要的法器, 起到溝通上天與人間的作用。

  羌姆樂隊的音響特征是濃重、強烈與宏大,羌姆樂隊奏出的音樂與羌姆樂舞所表現的密宗教法的內容、蔚爲壯觀的場面、森嚴恐怖的面具造型,以及原始古拙的舞蹈,融彙成雪域高原上獨具特色、具有強烈表現力的宗教藝術形式。

  2.羌姆樂隊的演奏形式

  由多段表演組成的羌姆樂舞,各段內容、角色、舞蹈均有變化與區別,樂隊音樂與演奏形式也相應有所變化。總括而言,羌姆樂隊的演奏形式可以區分爲合奏形式與獨奏(包括同類多件樂器的齊奏)形式兩類。

  (1)合奏形式:包括樂隊的全奏和部分樂器組成的合奏。

  ①樂隊全奏,指全部樂器皆參與演奏。此種形式多用于羌姆演出的序奏、尾聲,以及演出中主要神祗角色出場表演的段落,或是演出中情緒高昂、動作激烈的段落。

  樂隊全奏段落都是由加林演奏主要旋律聲部,同欽奏低音區單純的曲調,二者相呼應,柄鼓、大钹配合奏出強烈的重音,岡林、達瑪如與法鈴則穿插其間,渲染氣氛。

  ②部分樂器的合奏形式有兩種組合方式:

  a.柄鼓、大钹、同欽合奏。

  b.柄鼓、大钹合奏。

  此類合奏形式多配合舞蹈,奏出節拍規整、節奏鮮明的音樂。音樂粗犷有力。

  (2)獨奏(或多件同類樂器的齊奏)形式

  在羌姆樂隊中,除柄鼓、大钹數量較多且數目不固定之外,其他樂器多是成對配置的,演奏時也常用兩件樂器齊奏同樣的音樂。對此不可一概而論,有些樂器如岡林、法螺、法鈴、達瑪如,有時以獨奏形式出現。

  總的說,羌姆音樂中獨奏(或齊奏)形式的完整段落較少見,筆者只見過加林的獨奏段、齊奏段和大钹的齊奏段(整段音樂只用大钹演奏)。但在樂曲的局部,如引奏部分,則多次見到過用岡林或加林獨奏引子樂句。

  3.羌姆音樂形態特征

  (1)旋律、調式、音階

  此方面的特征主要體現于加林演奏的音樂,因加林是羌姆樂隊中唯一能奏出音階和較複雜的旋律的樂器。在羌姆音樂中,加林奏出的多是悠長嘹亮的散板類型的曲調,由于使用循環換氣法,旋律連綿不斷,經久不息。演奏中頻繁地使用裝飾音,以及時而使用的上下滑音,使加林音樂具有獨特的風格。

  在西藏、四川等藏區,加林音樂多使用有升fa音的六聲、七聲調式音階,以羽調式居多;在蒙古族地區和北京的雍和宮羌姆樂舞(傳自蒙古族地區),加林音樂多用自然調式的五聲、六聲音階。

  同欽僅能奏純五度音程,構成調式的主音與上五度音。調高與一般加林一致。

  (2)節拍、節奏、速度

  羌姆樂舞音樂使用的節拍形式一般較單純,常見的一種是節拍自由的散板形式,另一種是有板的節拍形式,2/4拍和4/4拍。但打擊樂段落的節拍、節奏變化較複雜。(譜例略)由于樂器的性能所限,羌姆音樂的節奏形式也較單純,較少使用較複雜、細碎的節奏。但多在每段樂曲的不同分段中改變節奏型。

  音樂速度以中速、慢速居多,個別段落的速度較快。中速、慢速段落往往在臨近結束前逐漸加快速度而結束樂曲。

  (3)曲式結構

  ① 羌姆樂舞的音樂總體與樂舞表演相統一,是由許多相對獨立的段落組成的完整的作品。各段音樂由于音樂與樂器配置的變化而形成對比,其中,部分段落的音樂相同或相近,例如序奏音樂與結尾部分的儀式音樂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形成了全曲音樂的呼應。同時全曲音樂具有統一的風格。

  據此,可判斷每一套羌姆音樂總體的曲式結構屬于大型的器樂組曲形式。

  至于羌姆樂舞中各段的曲式結構則情況不一。有加林參與演奏的段落,結構多爲樂段反複或樂段的變化反複,即一部曲式;由同欽與鼓、钹合奏的段落,或鼓與钹合奏的段落,音樂結構多爲同一節奏型多次反複構成的音樂段落,或是由幾種節奏型分別構成幾部分,依次連續而成的一個整體段落。

  (4)音樂織體

  羌姆樂隊的全奏構成立體的多層次的音樂織體。中、高音區的旋律線條由加林承擔,法鈴、鼗鼓、岡林、法螺在中音區、高音區穿插回旋,時而進入、時而退出;同欽擔任低音區的基礎長音或簡單的五度曲調,它與加林相互呼應配合,二者形成對比複調的聲部關系;大鼓、大钹擔任節拍、節奏的框架,以強烈的節奏音響烘托氣氛。

  羌姆樂隊包含的樂器種類有限,樂器的性能也較簡單,但羌姆音樂就是在如此的樂隊條件下,架構出生動、豐滿的音樂織體,創造出震懾人心的音樂形象,這不得不令人贊歎藏傳佛教僧人高超的藝術創造力。

  [注釋]

  1. 參見土觀

  羅桑卻季尼瑪《土觀宗教源流》(漢譯本),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4

  2. 見李加平《桑耶寺“羌姆”淵源考》, 《西藏藝術研究》, 1989年第4期, 12-23頁

  3. 見葉星生《西藏面具藝術》, 《雪域文化》1989年第1期, 15-18頁

  4. 見高曆霆《藏傳佛教寺院舞蹈羌姆探源》, 《舞蹈論叢》1985第四輯79-92頁

  5. 見《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六集, 175-240頁,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4

  6. 見郭淨《藏地佛教寺院羌姆流派》, 《民族藝術》1996年第2期,11-12頁

  7. “中陰救度”, 藏語稱“巴多托卓”, 它是指藏傳佛教生死觀念中, 前身已棄, 後身未得, 亡人處于死後而未投生之前的狀況。

  8. 參見郭淨《藏傳佛教羌姆與中陰救度》, 《西藏民俗》1997年第4期,38-46頁

  9. 古代藏傳佛教經書名。

  10.以上參見金梁《雍和宮志略》,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11.詳見田聯韬《北京雍和宮“金剛驅魔神舞”音樂考察》,《民族藝術》,1997年第叁期

  12.海螺螺口旋轉方向有左旋與右旋兩種,以右旋者更爲稀少。藏傳佛教使用的法螺界選用右旋的海螺。

  民族出版社, 1992年

  [參考書目]

  1. 《藏族簡史》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5年

  2. 赤列曲紮《西藏風土志》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2年

  3. 馬學良、次白

  次旦平措、平措、佟錦華《藏族文學史》(上、下) 四

  川民族出版社, 1994年

  4. 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年

  5. 紮雅《西藏宗教藝術》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9年

  6. 恰白

  次旦平措、諾章

  吳堅、平措次仁《西藏通史》 西藏社會科學

  院、《中國西藏》編輯部、西藏古籍出版社, 1996

  7. (英)約翰

  布洛菲爾德《西藏佛教密宗》 西藏人 8. 常霞青《麝香之路上的宗教文化》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

  9. 張鷹《西藏面具》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4年

  10. 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實地研究》 中國藏學出版社, 1989年

  11. 丹珠昂奔《藏族神靈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年

  12. 田青《中國宗教音樂》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7年

  13. 格曲《西藏宗教音樂論述》《民族藝術》1996年第1期, 109-123頁

  14. 田聯韬《藏族宗教音樂初探》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 7

  -18頁

  15. 高曆霆《藏傳佛教寺院舞蹈探源》 《西藏藝術研究》1988年第2期, 1

  -10頁

  16. 克裏斯托弗、馮

  福雷爾《西藏的宗教舞蹈》 《國外藏學研究譯文

  集》第六集,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9年, 175-240頁

  17. 傅修林《論藏族寺廟舞蹈之社會作用與社會地位》 《舞蹈藝術》1991

  年第3輯, 文化藝術出版社, 151-156頁

  18. 田聯韬《藏族傳統樂器》 《樂器》1989年第3期-1991年第1期(連載7期)

  19. 李加平《桑耶寺“羌姆”觀瞻記》 《中國西藏》1993年第4期, 27-34頁

  20. 廖東凡《紮什倫布寺“羌姆”觀瞻記》 《中國西藏》1993年第4期,27-34頁

  21. 田聯韬《北京雍和宮“金剛驅魔神舞”音樂考察》 《民族藝術》1997

  年第3期, 149-158頁

  22.心靈的面具――藏密儀式表演的實地考察 郭淨,上海叁聯書店,1998

  

《藏傳佛教宗教樂舞“羌姆”音樂考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