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宗教乐舞“羌姆”音乐考察▪P3

  ..续本文上一页由八人表演。戴有耳的骷髅面具。耳似蝶翅。其后白鬼、黑鬼、螺神等十二人亦上场合舞。

  (5) 跳金刚 (护法神舞), 由四人表演, 戴狮头、猴头、象头、夜义头面具。表示释迦牟尼派遣金刚驱逐魔祟。

  (6) 跳星神 (护法神舞), 由四人(或多至十人、十二人、二十八人)表演。两人为“文星”, 两人为”武星”, 皆戴狞眉怒目的面具, 与四大金刚同场起舞。

  (7) 跳天王 (各寺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舞), 由四人表演, 戴帚眉、环眼、巨口的狰狞面具。与金刚、星神等同场表演。

  (8) 跳护法神 (“护法金刚”舞), 由十六人(或为八人、十二人)表演。各戴狮、虎、象、豹、狗等动物面具, 面貌森严恐怖。其中为首者是戴牛头面具的“大威德金刚”神(即“具誓法王”)。在护法神表演中, 代表魔祟化身的梅花鹿出场, 金刚、显神、四天王、黑白鬼、螺神、蝶神都出场起舞,将鹿围困在场中, 表示群起而攻之。

  (9) 跳白救度(即“白救度佛母”,是观世音的化身),表演人数不限

  ,至少是十三人。皆不戴面具。梅花鹿再次出场,为度母神围攻。

  (10) 跳绿救度 (即“绿救度佛母”, 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表演人数与白救度相同。再次围攻梅花鹿。

  (11) 跳弥勒 (即“哈香”。本段俗名”捉鬼”), 由七人表演, 一成年喇嘛饰“弥勒佛”, 其余六童僧饰弟子, 俗称“小弥勒”, 皆戴大头和尚面具, 但弟子所戴面具较小。众弥勒与众护法神、救度佛母等共八十余人, 在本段表演中将梅花鹿捉获, 并用法绳捆绑, 表示终于降伏了魔祟。

  (12) 斩鬼 (俗名“打鬼”)。在鼓乐声中, 全场僧人诵念经文, 两僧人将用香油、面粉做成的人形物(即“林噶”, 代表被降伏的魔怪)抬上场, 由弥勒佛将斧交给金刚(护法神), 金刚以勇武、激烈的舞蹈动作, 砍下面人的头, 使魔王受刑伏诛。

  (13) 送崇。斩完面人, 全场演员在疾骤的乐声中起舞, 庆祝佛法得胜,

  并抬出镇锁魔王灵魂的三角架(即“朵玛”), 在雍和宫的昭泰门外广场上用火焚化。

  “跳布扎”之大典到此虽告一段落, 还需接演次日清晨的“绕寺”活动。绕寺的意义是在驱魔之后清乡安民。由寺院的各种仪仗前导, 其后是寺院乐队与全体神舞演员, 最后是寺院的高僧与众僧侣。列队出寺绕行一周返回寺院之后, 活动方告全部结束。

  

  以上是过去雍和宫传统的金刚驱魔神舞的表演程序。八十年代初,雍和宫恢复宗教活动,由辽宁省阜新市瑞应寺引入的羌姆表演只表演5段。

  在前文所列的四个寺院羌姆中, 有些神祗的称谓相同, 如“夏纳”、“阿扎拉”、“哈香”等; 有些则由于地方方言或寺院习惯的差别, 对同样的神祗而称谓各异, 如“多达”、“唐青曲杰”等; 另外还有一些各寺院供奉的不同的尊神, 其名称亦各不相同。因此当我们对照研究时, 可发现四个羌姆的演出段落与角色并不完全一致。但总括而言, 四个羌姆都表达了共同的宏扬佛法、驱魔除祟的主旨, 都具有相近的结构模式与表演方式。据考察, 在各个地区凡保持表演羌姆乐舞传统的藏传佛教寺院, 所表演的羌姆均与以上四个寺院的羌姆有着共同的主旨与相同或相似的艺术形式。

  四、 羌姆乐舞的乐队、乐器及音乐分析

  在广大藏族居住地区, 普遍流传着极为群众喜爱的自娱娱人的艺术形式--民间歌舞。在藏族民俗生活中, 歌唱与舞蹈的关系几乎是密不可分的, 各类民间舞蹈, 诸如果谐、堆谐、囊玛、康谐、谐钦等等, 都是与歌声相伴。单纯使用乐器伴奏, 只舞不歌的舞蹈形式极少, 仅有流行于西藏山南地区和日喀则地区的“卓”(鼓舞)一类。而宗教乐舞羌姆却与民间歌舞相反,在全部表演中皆不用人声演唱, 而只用寺院鼓吹乐队伴奏。

  除了音乐表演形式之差异, 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在使用乐队、乐器方面, 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寺院的鼓吹乐队除了有时用于藏戏中与宗教生活有关的场面之外, 从不在民俗音乐活动中使用。寺院音乐与民间音乐使用的各类乐器, 也各有自己的使用范围, 在宗教生活中未见使用民间流传的扎木年(六弦弹拨乐器)、比旺(二弦弓弦乐器)、竹笛等乐器。反之亦然。在宗教和民俗生活中兼用的乐器只有长柄鼓(额阿) 与大钹(布钦)两种。此种宗教音乐与民俗音乐界限分明的现象, 在国内外皆较罕见。

  1. 羌姆乐队编制与乐器

  各地区、各教派藏传佛教寺院鼓吹乐队的乐器编制方式十分统一, 区别仅是在某些乐器(主要是柄鼓、大钹、大铙)的数量多寡方面。乐队包括的乐器种类及基本数量如下:

  (1)气鸣乐器

  同钦(大铜号或莽号), 1-2对

  冈林(号身略弯的小法号, 铜制或人胫骨制), 1对

  加林(管身较粗大的唢呐), 1对

  董嘎尔(法螺), 1对

  东(中型铜号), 1支(有的乐队未用此乐器)

  (2)膜鸣乐器

  额阿(长柄鼓),数量不定, 至少2面, 可多至20余面

  达玛如(鼗鼓,木制或人头骨制, 羊皮面)1个

  额钦(大鼓),1面(有的乐队未用此乐器)

  (3)体鸣乐器

  布钦(大铙), 数量不定, 至少2付, 可多至10余付 司涅(大铙), 数量不定, 有的乐队未用

  止布(法铃、金钢铃), 1个

  (注: 以上乐器数量仅为乐队编制中最低的基本数字, 各寺院情况不一, 各种乐器的数量亦不一。)

  寺院鼓吹乐队在集体诵经、(用于诵经的序奏、间奏与尾奏)羌姆乐舞、迎送仪式等场合都需演奏, 使用乐器亦相同, 但乐器数量不尽相同,使用的鼓、钹数量以羌姆演出时最多, 诵经时次之, 迎送仪式时较少, 有时只用一二对鼓、钹。羌姆乐队使用的柄鼓有时可多达二三十面, 大钹的数量有时与柄鼓相等或相近, 有时约与柄鼓的数量成1:2之比。

  大钹是寺院乐队最重要的乐器, 乐队中的一位钹的演奏者起到乐队指挥的作用。有时由寺院德高望重的活佛领奏大钹。

  同钦也是乐队中十分重要的乐器, 表演羌姆时至少使用一对同钦。(较大的寺院往往保存有三四对同钦)同钦, 藏语意为“大号”, 汉语有“莽号”、“大铜号筒”、“铜罡洞”等多种称谓, 它是一种形制较特殊的巨型低音吹管乐器, 其铜制管身由三节粗细不等、可以收扰和拉出的粗大号管组成。吹奏时, 将管身全部拉出, 最长的可长达三米半。同钦只能奏出位于极低音区的基础音(约为大字1组的F音)和高八度的根音(第1泛音, 大字组F音)、上方五度音(第2 泛音, 小字组C音)。基础音发音的音高与音色模糊不清且伴有“扑扑”声, 演奏时很少使用。主要使用的是成五度音程的第1、2泛音。各个寺院使用的同钦并未规定统一音高, 笔者在实测中, 在不同寺院见到不少同钦音高略有不同, 其基础音音高有F1, G1, bB1, B1等。但在每个寺院内使用的所有乐器的调高则是统一的,同钦的音高也是相同的。

  同钦的管身长, 管径粗, 音量宏大, 音色粗壮浓重, 只能奏出较单纯的同音反复、长音和上下五度进行的旋律, 奏出的音乐稳定而强烈。

  除了巨型的同钦, 有的寺院还使用一种较小的中型铜号, 形制与同钦相似, 长约一米五左右。西藏寺院仍称之为“同钦”, 甘肃寺院称之为“东”, 青海寺院称之为“玛日”, 它可以超吹, 并有多种演奏技巧, 如连续的快速的吐音等, 因此它可奏出较复杂的音列和快速的曲调。此种乐器奏出的乐句响亮而泼辣, 可模拟野兽的吼叫声或魔鬼的狰笑声, 笔者曾见其用于羌姆乐舞中“阿扎拉”段落的起始处。(参见谱例4)

  “加林”是寺院鼓吹乐队中唯一能奏出较复杂旋律的乐器, 其形制与汉族地区流传的唢呐相同, 但管身较粗较长。加林大都制作精美, 有的加林管身饰有银环及兰色松耳石, 喇叭口及哨管用纯银镀金, 形象璀灿夺目, 令人叹为观止。

  加林多用于羌姆乐舞的重要段落, 在乐队合奏中担任主要旋律部分。只有个别乐舞段落只采用两支加林齐奏作为乐舞的伴奏。

  循环换气法是加林常用的演奏技法, 它造成音乐连绵不断的效果。在演奏中常用连续的快速的装饰音, 亦为加林音乐演奏风格之一。

  “额阿”是柄鼓与大鼓的藏语统称, 这两种鼓在藏传佛教寺院都是必备的乐器, 但柄鼓在宗教音乐生活中使用更为频繁, 诵经、羌姆演出、宗教仪式等活动时都必不可少。柄鼓的形制较少见, 它在巨大的鼓身上设置了木质长柄, 鼓面直径一般是50-70公分, 鼓身厚约20-30公分, 木柄长约80公分左右。演出时将鼓柄竖立, 用弯曲的钩状鼓槌击奏, 音量强大。柄鼓经常与大钹一起用于诵经、羌姆演出及宗教仪式, 在羌姆演出时用鼓最多, 有时可有数十面柄鼓在乐队中齐奏, 鼓钹轰鸣, 有震天动地之感。

  “董嘎尔”(法螺), 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乐器, 用白色大海螺加工而成。它流传于我国许多民族地区。汉语称为螺号、海螺或法螺, 古代汉文文献中有贝、梵贝、蠡等称谓。藏语称董嘎尔、措董、董等。在汉族地区,螺号兼用于民间与佛教寺院, 在藏族地区则仅用于佛教寺院的宗教活动。藏传佛教寺院使用的董嘎尔装饰精美, 在法螺顶端镶制铜(或银)片制成的吹口, 螺身中部至尾部镶着用金属片制作的翅形装饰, 金属片下端缀有彩色绸带, 连同饰物,法螺约长20-30公分。在拉萨布达拉宫珍藏的金饰银翅的特大法螺, 其全长…

《藏传佛教宗教乐舞“羌姆”音乐考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