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面具
羌姆的正式演出一般都在宗教节日上午开始。演出的地点多在寺院内宽阔的庭院中, 或在寺院正门外的广场上。演出之前由僧人诵经祈祷, 并举行传统的焚香、煨桑等祭礼仪式。演出开始时, 先由寺院鼓吹乐队奏乐作为乐舞表演的前奏, 其后按寺院的节目程序, 各种角色分组陆续登场, 在音乐声中, 按顺时针方向, 绕场表演不同角色的舞蹈。整个演出可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段落。在乐舞演出中间, 有的用哑剧方式表演世俗性的短小喜剧段落,(如扎什伦布寺“西莫钦波”羌姆中的老头、老妇表演)有的由僧人表演摔跤、角斗或牦牛舞、雪狮舞等以娱信众。羌姆表演的结尾多集中表现驱魔迎祥的内容, 由护法、神祗用刀剑等兵器斩碎“林噶”(用糌粑或面粉制做的人形物象征仇敌), 然后将“林噶”置之于“朵玛”(具有无比降魔除障威力的施舍物, 形制不一)之内, 送出寺院纵火焚毁, 以示驱邪降魔功业已成, 确保国泰民安,世间太平。
宗教祭典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征, 作为藏传佛教的宗教仪式乐舞, 这一特征也有突出的体现。据宗教学家郭净的考证研究, 羌姆乐舞的主旨包括以下三方面:
1. 驱邪卫道。在羌姆乐舞中登场的佛祖、护法神和被历代高僧大道降伏的鬼怪, 都与反佛教势力的外敌和危害民众的灾异, 坚持战斗, 制伏异端, 以护持佛法, 佑护众生。
2. 净化心灵。通过羌姆表演身、语、意三密相应的仪式活动, 征服修行者内心中 “三毒”或“五毒”, 以求去除魔障, 征服内敌。
3. 作为生命超度的“过关礼仪”。羌姆向生者展现“中阴”⑦境相, 使人们透析生死之念幻妄的本质, 达到对空性的悟证, 而求得自身的解脱⑧。
羌姆皆由寺院的僧人表演。表演者扮演众多护法神和多种鸟兽神祗(如牛首金刚、马首金刚、鹿神、鸦面明王等), 以及阎魔、骷髅、鬼怪、弥勒、神童、雪狮、牦牛等。出场表演的角色可达数十人之多。各种角色均着特定的、精致的、色彩鲜艳的服装, 并手持不同的法器,诸如刀、剑、三叉戟、法铃、金刚杵、金刚橛、拂、法钵、警仗、柄鼓等。羌姆的角色除个别不戴面具, 其余皆戴立体式的、大型的套头面具。不同角色的面具有不同的形象造型。其中许多角色如护法神、阎魔王等的面具造型是威猛忿怒的形象, 具有极强烈的震慑力。少数角色如弥勒佛、神童等的面具则是和善可亲的形象。
上文所述仅是羌姆演出的一般程序, 藏传佛教各种教派的各个寺院所表演的羌姆, 其节目分段的组成方式与数量可能有所区别, 但其总体结构的轮廓以及主题内涵皆具若干共同特点。本文选用了几个不同地区、不同教派较有代表性的寺院羌姆, 列出其演出的分段顺序和主要内容, 以资参考。
1. 西藏扎囊县桑耶寺(先属宁玛派, 后属萨迦派)《喇嘛桑堆巴⑨》羌姆
(1)色紧波哇(意为敬献酒茶), 由十三人表演, 演员头戴黑色大园帽,(此种人物藏语称“夏纳”, 意为“黑帽”, 是历史传说中刺杀藏王朗达玛的武士。因朗达玛崇本灭佛而对其行刺)向神祗奉献, 洁净羌姆演出场地, 驱除魔妖。
(2)冬颠(意为圣者), 由七人表演, 一父五子及一放牧者。冬颠戴兰色面具,五个儿子戴大头娃娃面具。此段表演妙趣横生, 类似闹剧场面。表演中说话, 不用乐器伴奏。
(3)仓决(羌姆表演场地的护法神), 由十三人表演。戴狰狞凶恶的面具。
(4)仅壁(意为“邀请神祗”), 由十三人表演, 手持达玛如(鼗鼓)、止布(法铃)。 表示对各路神祗发出邀请, 前来参加盛会。
(5)多追达波(简称“多达”或“多追”, 天葬的执行者或守护者),由四人表演。穿戴骷颅面具与服饰。动作勇猛彪悍。
(6)冬阿(制裁的处理者, 护法神), 由十三人表演。服饰与仓决相似。冬阿将多追达波抬出的“林噶”(用糌粑或牛皮制作的人形物, 代表魔怪), 用刀支解, 给以惩处。
(7)措铃(主神“喇嘛桑堆巴”的侍佣, 为级别较低的神祗, 亦称“森布”), 由二十人表演。着大红服装。面具形象恐怖。围圈而舞, 表示吃掉被支解的魔怪尸体。
(8)梗(意为神的使者), 由十二个小喇嘛饰演六童男六童女。童男手持带柄小经鼓。动作活泼天真, 表示对《喇嘛桑堆巴》的颂扬。
(9)欣归(经书的护法神), 由二人表演。以主要护法神“丹增依等”为中心,
其他护法神围圈跳跃起舞。表示喇嘛桑巴向属下护法神分赐供品。
(10)哈香(意为“施主”, 亦称“甲那哈香”, 意为“汉地施主”), 头戴大头面具, 面目慈祥和善, 端坐于场中木椅上, 两旁侍立二小童。此场面表示羌姆即将结束, 施主将发放布施。
(11)色帐(隆重迎请莲花生的仪式), 是整体仪式活动的终曲部分。先由寺庙的喇嘛随莲花生塑像出场绕行, 将塑像送入帐蓬内的宝座, 然后接着举行以下仪式:
a. 哈依旺波加勤: 赞颂莲花生的念经仪式。
b. 由手执小经鼓的五个法行母击鼓而舞, 向地方神祗奉献, 向莲花生及赤松德赞(藏王)礼赞。
c. 拉旺布节钦神带领二小童向莲花生献舞。
d. 表演桑耶寺七百多年前创制的“古鲁衬节”羌姆, 表示对莲花生大师的至高崇敬。
2. 西藏墨竹工卡县亚日岗寺(噶举派)羌姆“噶结本尊神舞”。
(1)阿扎拉(古印度的修行者), 由二人表演。戴形象特殊的面具。清净场地,
驱走魔怪。
(2)鼓舞, 由三十二人表演。其间将降魔的供品“朵玛”供于场上。
(3)四门神舞。有狼头神、鹰鹫神、乌鸦神、虎头神, 他们将象征佛教之敌和自身内在魔障的化身“林噶”(用糌粑酥油制成人形,内灌牛羊血, 形象丑恶)置于木盘, 放在场地上。
(4)鹿神、牛神舞,共四人表演。是阎魔王使者的化身,负责看管“林噶”。
(5)噶结(八本尊神舞), 由八位本尊及八位明妃表演。他们都是被莲花生大
师在西藏降伏并立誓护持佛法的神祗。
(6)夏纳(黑帽咒师), 由八人表演。
(7)折羌舞, 由全体演员登场起舞。
(8)砍杀“林噶”舞, 由八位黑帽咒师表演。
(9)龙乃搭姆舞, 众神如被狂风吹卷, 旋转舞蹈。
(10)朵加, 即焚化“朵玛”及”林噶”的仪轨。由喇嘛将“朵玛”抬离寺院, 羌本(羌姆之领导者)念咒作法后, 洒油点火加以焚化。
3、西藏日喀则扎什仑布寺(格鲁派)“西莫钦波”羌姆
(1)金达哈香(译意为“施主和尚”), 由七人表演。一汉僧率六祥童登场, 皆戴大头和尚面具, 汉僧戴大面具, 祥童边击小鼓, 边表演剪羊毛、缝衣等劳动过程。
(2)夏吉雅尼(鹿神与牛神), 由二人表演, 右手执金刚橛, 左手持盛血的颅器, 舞蹈矜持徐缓。
(3)托珠达巴(亦称“多达”, 汉语称“尸托林”, 天葬场的守护神), 由四人表演。穿戴骷髅面具服饰。抬上“林噶”, 动作活跃。
(4)纠扎尼(花棒舞), 二人表演, 服饰同(3)。手执花棒随乐起舞, 以示吉祥。
(5)夏纳(黑帽咒神), 由十六人表演。场外僧侣列队焚香诵经, 气氛隆重。此段乐舞庄严徐缓。
(6)阿扎拉(古印度修行者), 由六人表演。戴面具, 缠白头巾, 服饰、舞姿皆较奇特。
(7)各玛(门神), 四人表演, 面具形象狞厉, 舞姿矫健雄武。
(8)叶玛(战神), 二人表演,戴乌鸦、猫头鹰面具。
(9)金青(护法神及其夫人), 由九人表演。面具形象凶狠恐怖, 舞姿勇猛。
(10)卡堆嘎那(黑白小鬼), 二人表演。面具如常人面貌。白鬼象征白天、光明,黑鬼象征黑夜、黑暗。二鬼打赌, 白鬼胜,意谓光明取胜。
(11)格龙卡西(比丘持杖舞), 八人表演。舞步稳重缓慢。
(12)结巴(勇士舞), 八人表演。身着古代武士盔甲, 手持刀、矛、盾等兵器, 腰系弓箭。舞蹈热烈激昂。
(13)乔乌
青嘎瓦(白毡帽护法神, 即扎什仑布寺的土地护法神), 共五人表演, 其他四人是大神的明妃、王子、大臣、将军。舞蹈缓慢庄严。
(14)来格(意为“执行者”, “刀斧手”), 由二人(或四人)表演。面具一红一黑, 容貌凶猛。来格手执铁斧与法绳, 捆住“林噶”并将其砍碎。此段乐舞情绪激烈,节奏快迅。
(15)夏珠(小鹿), 由一童僧扮演, 戴鹿头面具, 表演各种动作姿态,活泼可爱。小鹿用角将砍碎的“林噶”挑向四方, 表示解脱罪孽, 使之走向幸福之路。
(16)唐青曲杰(具誓阎王), 表演者共九人, 以唐青曲杰为主神, 与邬摩神女 八人共舞。
表演结束时, 僧众以护法神八面大旗为前导, 击鼓鸣号, 抬着巨大的“朵玛”, 将其扔进预先搭盖的草屋内, 洒油点火, 在人群的欢呼声中, 将其焚烧。以此象征恶运消除, 幸福普降。
4. 北京雍和宫(格鲁派)“祈愿大法会”《金刚驱魔神舞》(亦称“跳布扎”)
(1) 跳白鬼 (骷髅舞), 由四小喇嘛表演。穿戴骷髅面具、服饰, 与跳蝶神的面具略不同。表示净场驱祟。
(2) 跳黑鬼 (即“夏纳”, 黑帽咒师舞), 由四人表演, 其后四白鬼亦上场合舞。
(3) 跳螺神 (即“阿扎拉”, 古印度修行者舞), 由四人表演。其后黑鬼、白鬼再次登场会舞。
(4) 跳蝶神 (即“多达”, 天葬场守护者), …
《藏传佛教宗教乐舞“羌姆”音乐考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