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宗教樂舞“羌姆”音樂考察▪P2

  ..續本文上一頁、面具

  羌姆的正式演出一般都在宗教節日上午開始。演出的地點多在寺院內寬闊的庭院中, 或在寺院正門外的廣場上。演出之前由僧人誦經祈禱, 並舉行傳統的焚香、煨桑等祭禮儀式。演出開始時, 先由寺院鼓吹樂隊奏樂作爲樂舞表演的前奏, 其後按寺院的節目程序, 各種角色分組陸續登場, 在音樂聲中, 按順時針方向, 繞場表演不同角色的舞蹈。整個演出可分爲若幹相對獨立的段落。在樂舞演出中間, 有的用啞劇方式表演世俗性的短小喜劇段落,(如紮什倫布寺“西莫欽波”羌姆中的老頭、老婦表演)有的由僧人表演摔跤、角鬥或牦牛舞、雪獅舞等以娛信衆。羌姆表演的結尾多集中表現驅魔迎祥的內容, 由護法、神祗用刀劍等兵器斬碎“林噶”(用糌粑或面粉製做的人形物象征仇敵), 然後將“林噶”置之于“朵瑪”(具有無比降魔除障威力的施舍物, 形製不一)之內, 送出寺院縱火焚毀, 以示驅邪降魔功業已成, 確保國泰民安,世間太平。

  宗教祭典往往具有多義性的特征, 作爲藏傳佛教的宗教儀式樂舞, 這一特征也有突出的體現。據宗教學家郭淨的考證研究, 羌姆樂舞的主旨包括以下叁方面:

  1. 驅邪衛道。在羌姆樂舞中登場的佛祖、護法神和被曆代高僧大道降伏的鬼怪, 都與反佛教勢力的外敵和危害民衆的災異, 堅持戰鬥, 製伏異端, 以護持佛法, 佑護衆生。

  2. 淨化心靈。通過羌姆表演身、語、意叁密相應的儀式活動, 征服修行者內心中 “叁毒”或“五毒”, 以求去除魔障, 征服內敵。

  3. 作爲生命超度的“過關禮儀”。羌姆向生者展現“中陰”⑦境相, 使人們透析生死之念幻妄的本質, 達到對空性的悟證, 而求得自身的解脫⑧。

  羌姆皆由寺院的僧人表演。表演者扮演衆多護法神和多種鳥獸神祗(如牛首金剛、馬首金剛、鹿神、鴉面明王等), 以及閻魔、骷髅、鬼怪、彌勒、神童、雪獅、牦牛等。出場表演的角色可達數十人之多。各種角色均著特定的、精致的、色彩鮮豔的服裝, 並手持不同的法器,諸如刀、劍、叁叉戟、法鈴、金剛杵、金剛橛、拂、法缽、警仗、柄鼓等。羌姆的角色除個別不戴面具, 其余皆戴立體式的、大型的套頭面具。不同角色的面具有不同的形象造型。其中許多角色如護法神、閻魔王等的面具造型是威猛忿怒的形象, 具有極強烈的震懾力。少數角色如彌勒佛、神童等的面具則是和善可親的形象。

  上文所述僅是羌姆演出的一般程序, 藏傳佛教各種教派的各個寺院所表演的羌姆, 其節目分段的組成方式與數量可能有所區別, 但其總體結構的輪廓以及主題內涵皆具若幹共同特點。本文選用了幾個不同地區、不同教派較有代表性的寺院羌姆, 列出其演出的分段順序和主要內容, 以資參考。

  1. 西藏紮囊縣桑耶寺(先屬甯瑪派, 後屬薩迦派)《喇嘛桑堆巴⑨》羌姆

  (1)色緊波哇(意爲敬獻酒茶), 由十叁人表演, 演員頭戴黑色大園帽,(此種人物藏語稱“夏納”, 意爲“黑帽”, 是曆史傳說中刺殺藏王朗達瑪的武士。因朗達瑪崇本滅佛而對其行刺)向神祗奉獻, 潔淨羌姆演出場地, 驅除魔妖。

  (2)冬顛(意爲聖者), 由七人表演, 一父五子及一放牧者。冬顛戴蘭色面具,五個兒子戴大頭娃娃面具。此段表演妙趣橫生, 類似鬧劇場面。表演中說話, 不用樂器伴奏。

  (3)倉決(羌姆表演場地的護法神), 由十叁人表演。戴猙獰凶惡的面具。

  (4)僅壁(意爲“邀請神祗”), 由十叁人表演, 手持達瑪如(鼗鼓)、止布(法鈴)。 表示對各路神祗發出邀請, 前來參加盛會。

  (5)多追達波(簡稱“多達”或“多追”, 天葬的執行者或守護者),由四人表演。穿戴骷顱面具與服飾。動作勇猛彪悍。

  (6)冬阿(製裁的處理者, 護法神), 由十叁人表演。服飾與倉決相似。冬阿將多追達波擡出的“林噶”(用糌粑或牛皮製作的人形物, 代表魔怪), 用刀支解, 給以懲處。

  (7)措鈴(主神“喇嘛桑堆巴”的侍傭, 爲級別較低的神祗, 亦稱“森布”), 由二十人表演。著大紅服裝。面具形象恐怖。圍圈而舞, 表示吃掉被支解的魔怪屍體。

  (8)梗(意爲神的使者), 由十二個小喇嘛飾演六童男六童女。童男手持帶柄小經鼓。動作活潑天真, 表示對《喇嘛桑堆巴》的頌揚。

  (9)欣歸(經書的護法神), 由二人表演。以主要護法神“丹增依等”爲中心,

  其他護法神圍圈跳躍起舞。表示喇嘛桑巴向屬下護法神分賜供品。

  (10)哈香(意爲“施主”, 亦稱“甲那哈香”, 意爲“漢地施主”), 頭戴大頭面具, 面目慈祥和善, 端坐于場中木椅上, 兩旁侍立二小童。此場面表示羌姆即將結束, 施主將發放布施。

  (11)色帳(隆重迎請蓮花生的儀式), 是整體儀式活動的終曲部分。先由寺廟的喇嘛隨蓮花生塑像出場繞行, 將塑像送入帳蓬內的寶座, 然後接著舉行以下儀式:

  a. 哈依旺波加勤: 贊頌蓮花生的念經儀式。

  b. 由手執小經鼓的五個法行母擊鼓而舞, 向地方神祗奉獻, 向蓮花生及赤松德贊(藏王)禮贊。

  c. 拉旺布節欽神帶領二小童向蓮花生獻舞。

  d. 表演桑耶寺七百多年前創製的“古魯襯節”羌姆, 表示對蓮花生大師的至高崇敬。

  2. 西藏墨竹工卡縣亞日崗寺(噶舉派)羌姆“噶結本尊神舞”。

  (1)阿紮拉(古印度的修行者), 由二人表演。戴形象特殊的面具。清淨場地,

  驅走魔怪。

  (2)鼓舞, 由叁十二人表演。其間將降魔的供品“朵瑪”供于場上。

  (3)四門神舞。有狼頭神、鷹鹫神、烏鴉神、虎頭神, 他們將象征佛教之敵和自身內在魔障的化身“林噶”(用糌粑酥油製成人形,內灌牛羊血, 形象醜惡)置于木盤, 放在場地上。

  (4)鹿神、牛神舞,共四人表演。是閻魔王使者的化身,負責看管“林噶”。

  (5)噶結(八本尊神舞), 由八位本尊及八位明妃表演。他們都是被蓮花生大

  師在西藏降伏並立誓護持佛法的神祗。

  (6)夏納(黑帽咒師), 由八人表演。

  (7)折羌舞, 由全體演員登場起舞。

  (8)砍殺“林噶”舞, 由八位黑帽咒師表演。

  (9)龍乃搭姆舞, 衆神如被狂風吹卷, 旋轉舞蹈。

  (10)朵加, 即焚化“朵瑪”及”林噶”的儀軌。由喇嘛將“朵瑪”擡離寺院, 羌本(羌姆之領導者)念咒作法後, 灑油點火加以焚化。

  3、西藏日喀則紮什侖布寺(格魯派)“西莫欽波”羌姆

  (1)金達哈香(譯意爲“施主和尚”), 由七人表演。一漢僧率六祥童登場, 皆戴大頭和尚面具, 漢僧戴大面具, 祥童邊擊小鼓, 邊表演剪羊毛、縫衣等勞動過程。

  (2)夏吉雅尼(鹿神與牛神), 由二人表演, 右手執金剛橛, 左手持盛血的顱器, 舞蹈矜持徐緩。

  (3)托珠達巴(亦稱“多達”, 漢語稱“屍托林”, 天葬場的守護神), 由四人表演。穿戴骷髅面具服飾。擡上“林噶”, 動作活躍。

  (4)糾紮尼(花棒舞), 二人表演, 服飾同(3)。手執花棒隨樂起舞, 以示吉祥。

  (5)夏納(黑帽咒神), 由十六人表演。場外僧侶列隊焚香誦經, 氣氛隆重。此段樂舞莊嚴徐緩。

  (6)阿紮拉(古印度修行者), 由六人表演。戴面具, 纏白頭巾, 服飾、舞姿皆較奇特。

  (7)各瑪(門神), 四人表演, 面具形象獰厲, 舞姿矯健雄武。

  (8)葉瑪(戰神), 二人表演,戴烏鴉、貓頭鷹面具。

  (9)金青(護法神及其夫人), 由九人表演。面具形象凶狠恐怖, 舞姿勇猛。

  (10)卡堆嘎那(黑白小鬼), 二人表演。面具如常人面貌。白鬼象征白天、光明,黑鬼象征黑夜、黑暗。二鬼打賭, 白鬼勝,意謂光明取勝。

  (11)格龍卡西(比丘持杖舞), 八人表演。舞步穩重緩慢。

  (12)結巴(勇士舞), 八人表演。身著古代武士盔甲, 手持刀、矛、盾等兵器, 腰系弓箭。舞蹈熱烈激昂。

  (13)喬烏

  青嘎瓦(白氈帽護法神, 即紮什侖布寺的土地護法神), 共五人表演, 其他四人是大神的明妃、王子、大臣、將軍。舞蹈緩慢莊嚴。

  (14)來格(意爲“執行者”, “刀斧手”), 由二人(或四人)表演。面具一紅一黑, 容貌凶猛。來格手執鐵斧與法繩, 捆住“林噶”並將其砍碎。此段樂舞情緒激烈,節奏快迅。

  (15)夏珠(小鹿), 由一童僧扮演, 戴鹿頭面具, 表演各種動作姿態,活潑可愛。小鹿用角將砍碎的“林噶”挑向四方, 表示解脫罪孽, 使之走向幸福之路。

  (16)唐青曲傑(具誓閻王), 表演者共九人, 以唐青曲傑爲主神, 與邬摩神女 八人共舞。

  表演結束時, 僧衆以護法神八面大旗爲前導, 擊鼓鳴號, 擡著巨大的“朵瑪”, 將其扔進預先搭蓋的草屋內, 灑油點火, 在人群的歡呼聲中, 將其焚燒。以此象征惡運消除, 幸福普降。

  4. 北京雍和宮(格魯派)“祈願大法會”《金剛驅魔神舞》(亦稱“跳布紮”)

  (1) 跳白鬼 (骷髅舞), 由四小喇嘛表演。穿戴骷髅面具、服飾, 與跳蝶神的面具略不同。表示淨場驅祟。

  (2) 跳黑鬼 (即“夏納”, 黑帽咒師舞), 由四人表演, 其後四白鬼亦上場合舞。

  (3) 跳螺神 (即“阿紮拉”, 古印度修行者舞), 由四人表演。其後黑鬼、白鬼再次登場會舞。

  (4) 跳蝶神 (即“多達”, 天葬場守護者), …

《藏傳佛教宗教樂舞“羌姆”音樂考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