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宗教樂舞“羌姆”音樂考察▪P3

  ..續本文上一頁由八人表演。戴有耳的骷髅面具。耳似蝶翅。其後白鬼、黑鬼、螺神等十二人亦上場合舞。

  (5) 跳金剛 (護法神舞), 由四人表演, 戴獅頭、猴頭、象頭、夜義頭面具。表示釋迦牟尼派遣金剛驅逐魔祟。

  (6) 跳星神 (護法神舞), 由四人(或多至十人、十二人、二十八人)表演。兩人爲“文星”, 兩人爲”武星”, 皆戴獰眉怒目的面具, 與四大金剛同場起舞。

  (7) 跳天王 (各寺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舞), 由四人表演, 戴帚眉、環眼、巨口的猙獰面具。與金剛、星神等同場表演。

  (8) 跳護法神 (“護法金剛”舞), 由十六人(或爲八人、十二人)表演。各戴獅、虎、象、豹、狗等動物面具, 面貌森嚴恐怖。其中爲首者是戴牛頭面具的“大威德金剛”神(即“具誓法王”)。在護法神表演中, 代表魔祟化身的梅花鹿出場, 金剛、顯神、四天王、黑白鬼、螺神、蝶神都出場起舞,將鹿圍困在場中, 表示群起而攻之。

  (9) 跳白救度(即“白救度佛母”,是觀世音的化身),表演人數不限

  ,至少是十叁人。皆不戴面具。梅花鹿再次出場,爲度母神圍攻。

  (10) 跳綠救度 (即“綠救度佛母”, 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表演人數與白救度相同。再次圍攻梅花鹿。

  (11) 跳彌勒 (即“哈香”。本段俗名”捉鬼”), 由七人表演, 一成年喇嘛飾“彌勒佛”, 其余六童僧飾弟子, 俗稱“小彌勒”, 皆戴大頭和尚面具, 但弟子所戴面具較小。衆彌勒與衆護法神、救度佛母等共八十余人, 在本段表演中將梅花鹿捉獲, 並用法繩捆綁, 表示終于降伏了魔祟。

  (12) 斬鬼 (俗名“打鬼”)。在鼓樂聲中, 全場僧人誦念經文, 兩僧人將用香油、面粉做成的人形物(即“林噶”, 代表被降伏的魔怪)擡上場, 由彌勒佛將斧交給金剛(護法神), 金剛以勇武、激烈的舞蹈動作, 砍下面人的頭, 使魔王受刑伏誅。

  (13) 送崇。斬完面人, 全場演員在疾驟的樂聲中起舞, 慶祝佛法得勝,

  並擡出鎮鎖魔王靈魂的叁角架(即“朵瑪”), 在雍和宮的昭泰門外廣場上用火焚化。

  “跳布紮”之大典到此雖告一段落, 還需接演次日清晨的“繞寺”活動。繞寺的意義是在驅魔之後清鄉安民。由寺院的各種儀仗前導, 其後是寺院樂隊與全體神舞演員, 最後是寺院的高僧與衆僧侶。列隊出寺繞行一周返回寺院之後, 活動方告全部結束。

  

  以上是過去雍和宮傳統的金剛驅魔神舞的表演程序。八十年代初,雍和宮恢複宗教活動,由遼甯省阜新市瑞應寺引入的羌姆表演只表演5段。

  在前文所列的四個寺院羌姆中, 有些神祗的稱謂相同, 如“夏納”、“阿紮拉”、“哈香”等; 有些則由于地方方言或寺院習慣的差別, 對同樣的神祗而稱謂各異, 如“多達”、“唐青曲傑”等; 另外還有一些各寺院供奉的不同的尊神, 其名稱亦各不相同。因此當我們對照研究時, 可發現四個羌姆的演出段落與角色並不完全一致。但總括而言, 四個羌姆都表達了共同的宏揚佛法、驅魔除祟的主旨, 都具有相近的結構模式與表演方式。據考察, 在各個地區凡保持表演羌姆樂舞傳統的藏傳佛教寺院, 所表演的羌姆均與以上四個寺院的羌姆有著共同的主旨與相同或相似的藝術形式。

  四、 羌姆樂舞的樂隊、樂器及音樂分析

  在廣大藏族居住地區, 普遍流傳著極爲群衆喜愛的自娛娛人的藝術形式--民間歌舞。在藏族民俗生活中, 歌唱與舞蹈的關系幾乎是密不可分的, 各類民間舞蹈, 諸如果諧、堆諧、囊瑪、康諧、諧欽等等, 都是與歌聲相伴。單純使用樂器伴奏, 只舞不歌的舞蹈形式極少, 僅有流行于西藏山南地區和日喀則地區的“卓”(鼓舞)一類。而宗教樂舞羌姆卻與民間歌舞相反,在全部表演中皆不用人聲演唱, 而只用寺院鼓吹樂隊伴奏。

  除了音樂表演形式之差異, 宗教音樂與民間音樂在使用樂隊、樂器方面, 也存在明顯的區別。寺院的鼓吹樂隊除了有時用于藏戲中與宗教生活有關的場面之外, 從不在民俗音樂活動中使用。寺院音樂與民間音樂使用的各類樂器, 也各有自己的使用範圍, 在宗教生活中未見使用民間流傳的紮木年(六弦彈撥樂器)、比旺(二弦弓弦樂器)、竹笛等樂器。反之亦然。在宗教和民俗生活中兼用的樂器只有長柄鼓(額阿) 與大钹(布欽)兩種。此種宗教音樂與民俗音樂界限分明的現象, 在國內外皆較罕見。

  1. 羌姆樂隊編製與樂器

  各地區、各教派藏傳佛教寺院鼓吹樂隊的樂器編製方式十分統一, 區別僅是在某些樂器(主要是柄鼓、大钹、大铙)的數量多寡方面。樂隊包括的樂器種類及基本數量如下:

  (1)氣鳴樂器

  同欽(大銅號或莽號), 1-2對

  岡林(號身略彎的小法號, 銅製或人胫骨製), 1對

  加林(管身較粗大的唢呐), 1對

  董嘎爾(法螺), 1對

  東(中型銅號), 1支(有的樂隊未用此樂器)

  (2)膜鳴樂器

  額阿(長柄鼓),數量不定, 至少2面, 可多至20余面

  達瑪如(鼗鼓,木製或人頭骨製, 羊皮面)1個

  額欽(大鼓),1面(有的樂隊未用此樂器)

  (3)體鳴樂器

  布欽(大铙), 數量不定, 至少2付, 可多至10余付 司涅(大铙), 數量不定, 有的樂隊未用

  止布(法鈴、金鋼鈴), 1個

  (注: 以上樂器數量僅爲樂隊編製中最低的基本數字, 各寺院情況不一, 各種樂器的數量亦不一。)

  寺院鼓吹樂隊在集體誦經、(用于誦經的序奏、間奏與尾奏)羌姆樂舞、迎送儀式等場合都需演奏, 使用樂器亦相同, 但樂器數量不盡相同,使用的鼓、钹數量以羌姆演出時最多, 誦經時次之, 迎送儀式時較少, 有時只用一二對鼓、钹。羌姆樂隊使用的柄鼓有時可多達二叁十面, 大钹的數量有時與柄鼓相等或相近, 有時約與柄鼓的數量成1:2之比。

  大钹是寺院樂隊最重要的樂器, 樂隊中的一位钹的演奏者起到樂隊指揮的作用。有時由寺院德高望重的活佛領奏大钹。

  同欽也是樂隊中十分重要的樂器, 表演羌姆時至少使用一對同欽。(較大的寺院往往保存有叁四對同欽)同欽, 藏語意爲“大號”, 漢語有“莽號”、“大銅號筒”、“銅罡洞”等多種稱謂, 它是一種形製較特殊的巨型低音吹管樂器, 其銅製管身由叁節粗細不等、可以收擾和拉出的粗大號管組成。吹奏時, 將管身全部拉出, 最長的可長達叁米半。同欽只能奏出位于極低音區的基礎音(約爲大字1組的F音)和高八度的根音(第1泛音, 大字組F音)、上方五度音(第2 泛音, 小字組C音)。基礎音發音的音高與音色模糊不清且伴有“撲撲”聲, 演奏時很少使用。主要使用的是成五度音程的第1、2泛音。各個寺院使用的同欽並未規定統一音高, 筆者在實測中, 在不同寺院見到不少同欽音高略有不同, 其基礎音音高有F1, G1, bB1, B1等。但在每個寺院內使用的所有樂器的調高則是統一的,同欽的音高也是相同的。

  同欽的管身長, 管徑粗, 音量宏大, 音色粗壯濃重, 只能奏出較單純的同音反複、長音和上下五度進行的旋律, 奏出的音樂穩定而強烈。

  除了巨型的同欽, 有的寺院還使用一種較小的中型銅號, 形製與同欽相似, 長約一米五左右。西藏寺院仍稱之爲“同欽”, 甘肅寺院稱之爲“東”, 青海寺院稱之爲“瑪日”, 它可以超吹, 並有多種演奏技巧, 如連續的快速的吐音等, 因此它可奏出較複雜的音列和快速的曲調。此種樂器奏出的樂句響亮而潑辣, 可模擬野獸的吼叫聲或魔鬼的猙笑聲, 筆者曾見其用于羌姆樂舞中“阿紮拉”段落的起始處。(參見譜例4)

  “加林”是寺院鼓吹樂隊中唯一能奏出較複雜旋律的樂器, 其形製與漢族地區流傳的唢呐相同, 但管身較粗較長。加林大都製作精美, 有的加林管身飾有銀環及蘭色松耳石, 喇叭口及哨管用純銀鍍金, 形象璀燦奪目, 令人歎爲觀止。

  加林多用于羌姆樂舞的重要段落, 在樂隊合奏中擔任主要旋律部分。只有個別樂舞段落只采用兩支加林齊奏作爲樂舞的伴奏。

  循環換氣法是加林常用的演奏技法, 它造成音樂連綿不斷的效果。在演奏中常用連續的快速的裝飾音, 亦爲加林音樂演奏風格之一。

  “額阿”是柄鼓與大鼓的藏語統稱, 這兩種鼓在藏傳佛教寺院都是必備的樂器, 但柄鼓在宗教音樂生活中使用更爲頻繁, 誦經、羌姆演出、宗教儀式等活動時都必不可少。柄鼓的形製較少見, 它在巨大的鼓身上設置了木質長柄, 鼓面直徑一般是50-70公分, 鼓身厚約20-30公分, 木柄長約80公分左右。演出時將鼓柄豎立, 用彎曲的鈎狀鼓槌擊奏, 音量強大。柄鼓經常與大钹一起用于誦經、羌姆演出及宗教儀式, 在羌姆演出時用鼓最多, 有時可有數十面柄鼓在樂隊中齊奏, 鼓钹轟鳴, 有震天動地之感。

  “董嘎爾”(法螺), 是具有悠久曆史傳統的樂器, 用白色大海螺加工而成。它流傳于我國許多民族地區。漢語稱爲螺號、海螺或法螺, 古代漢文文獻中有貝、梵貝、蠡等稱謂。藏語稱董嘎爾、措董、董等。在漢族地區,螺號兼用于民間與佛教寺院, 在藏族地區則僅用于佛教寺院的宗教活動。藏傳佛教寺院使用的董嘎爾裝飾精美, 在法螺頂端鑲製銅(或銀)片製成的吹口, 螺身中部至尾部鑲著用金屬片製作的翅形裝飾, 金屬片下端綴有彩色綢帶, 連同飾物,法螺約長20-30公分。在拉薩布達拉宮珍藏的金飾銀翅的特大法螺, 其全長…

《藏傳佛教宗教樂舞“羌姆”音樂考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