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凱先生考證:“安多地區各藏戲劇種,演《貢保多吉聽法》,多數都是源 “說法會”所演的《米拉日巴勸化記》,這個有近二百年演出曆史的劇目,可以說是安多藏戲敷演米拉戲的鼻祖”。(12)
自藏傳佛教東傳至蒙古地區後,“羌姆”被改稱爲“查瑪”或“跳神”,另外還有各種流派魏找戲也傳入蒙古地區喇嘛教寺院,並與蒙族傳統表演藝術相融合,而形成該族佛教傳統戲劇,如《米拉日巴勸化記》輸入經蒙古化後演變爲《米拉因·查瑪》,其內容敘述聖者米拉日巴在雪山修行,遇到黑白二位老人,黑老人嗜殺,白老人善良,經米拉日巴勸化後,二位老者均虔誠地飯依了佛教。
如上所述,藏戲是西藏地區苯教與印度佛教表演藝術世俗化的文化産物,是宗教儀式的物化形態,至今人們仍能在傳統宗教文化節慶活動中體察到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及孕育藏戲生成發展的曆史脈絡。古代西藏一直奉信原始苯教,崇奉天地、山林、水澤的神鬼,精靈與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占蔔、攘解等,苯教的若幹儀式與內容爲藏傳佛教各教派所吸收,從而形成了衆多的體現東西方宗教戲劇文化的節慶與民俗文化活動。
西藏宗教節慶活動甚爲豐富,例如“驅鬼節”、“跳神節”、“絲邦節”、“默朗欽波”、“贊林紀桑”、“雪頓節”等都富有代表性。其中如“驅鬼節”每年傳小召時于藏曆二月二十九日在拉薩魯布廣場舉行驅鬼儀式,“鬼”名爲苯教滅佛大臣“路恭”,全名爲“恩蘭·達劄路恭”,由喇嘛裝扮成半黑半白的模樣,被人們驅逐至郊外,“驅鬼節”民俗活動實際在真實再現佛苯二教的曆史之爭。
“跳神節”于每年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日在拉薩布達拉宮與木鹿寺分別舉行。“跳神節”,..亦稱“跳神驅鬼節”,實爲西藏傳統的驅傩儀式。在節慶期間,于布達拉宮舉行的跳神驅鬼活動被稱之爲“宮內跳神”;在木鹿寺舉行的被稱爲“木鹿跳神”,屆時喇嘛須裝扮成神佛鬼怪,繞行寺院佛堂,歌舞呼號,呐喊驅祟,煞有戲劇效果。
與藏傳佛教戲劇密切相關的還有“雪頓節意爲“酸奶子宴會”。此爲逐漸世俗化的傳統宗教節慶,因節日期間盛演藏戲,故又稱爲“藏戲節,”最初活動中心在哲蚌寺,故又有“哲蚌雪頓節”之稱。以後因五世達賴移居布達拉宮,從而竺雪頓節”的中心轉至拉藏,並逐漸形成藏戲荟萃之地,其程序與規模可參見赤烈曲紮先生考證:
“每年藏曆六月二十九日,名地藏劇團一早到布達拉宮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戲的“孜洽列空”報到,並進行簡單的儀式表演,然後趕到羅布林卡向達賴致意,當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夭(六月蘭十日)爲哲蚌雪頓節,演一天藏戲。七月一日,由拉薩舊喀則、窮吉、雅碧、堆龍德慶、尼木等地的四個劇團,六個“紮西雪巴,戲班子,一個耗牛舞班子和一個“卓尼,在羅布林卡進行聯合劇團輪流各演一天廣場戲。雪頓節五夭中,噶廈政府機關放假,全體官員要集中到羅布林卡陪達賴看戲”。(13)
在西藏傳統節日裏演出的藏戲雖然遂步從宗教儀式中脫離出來,然而它獨具特色的表演形式與內容仍深深打著原始苯教與佛教文化的烙印。尤其藏戲的開場戲祭神驅鬼歌舞尤顯露著濃重的原始宗教儀式之文化痕迹。例如民間藏戲班子演出中的九頭羅刹女,身上披挂著一件命俄翻頭,另外還有藏戲廣爲佩飾的鬼怪面具。
藏戲主要角色佩飾的各種面具,既有本土遺傳基因又有外來文化因素,如安多藏戲有一位印度婆羅門“阿雜拉”,頭戴面具,一邊歌舞,一邊耍獅,可視爲印中戲劇造型藝術形象之結合。相傳“藏戲之祖”湯東傑布在藏戲開場戲中總要穿插印度谕伽功術“波娃多嚇”,以祈神鎮邪,更能充分證實印度佛教樂舞對藏戲之文化。
注釋:
①人民文學出版社198。年1月版金克木譯《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譯本序”。
②③民族出版社1986年3月版布頓大師著《佛教史大寶藏論》284頁、298頁、299頁.。
④《戲曲研究》17輯載劉志群文《藏戲的民族形式和風格特色》。
⑤《民族藝術》(試刊號)載劉志群文《藏戲藝術及其美學特色》。
(6)轉引自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版,赤烈曲紮著《西藏風土志》233頁。
(7)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8月版《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
(8)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五世達賴喇嘛著《西栽、藏王臣記》57頁。
(9)《舞蹈論叢》1985年4期載《喇嘛教寺院舞蹈“羌姆”探源》。
(10)上海中華書局工933年版李诩灼著《西藏佛教史》25頁。
(11)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1965年版王森編印的《關于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資料》第15頁。
(12)《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3期載劉志群文《裁戲和帷、攤藝術》。
(13)文壇睐望》1991年1期載劉凱文《米拉日巴<貢保多吉聽法》及其它》。
(14)酉肆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版赤烈曲紮著《西藏風土志》158頁。
《藏戲溯源(黎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