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凯先生考证:“安多地区各藏戏剧种,演《贡保多吉听法》,多数都是源 “说法会”所演的《米拉日巴劝化记》,这个有近二百年演出历史的剧目,可以说是安多藏戏敷演米拉戏的鼻祖”。(12)
自藏传佛教东传至蒙古地区后,“羌姆”被改称为“查玛”或“跳神”,另外还有各种流派魏找戏也传入蒙古地区喇嘛教寺院,并与蒙族传统表演艺术相融合,而形成该族佛教传统戏剧,如《米拉日巴劝化记》输入经蒙古化后演变为《米拉因·查玛》,其内容叙述圣者米拉日巴在雪山修行,遇到黑白二位老人,黑老人嗜杀,白老人善良,经米拉日巴劝化后,二位老者均虔诚地饭依了佛教。
如上所述,藏戏是西藏地区苯教与印度佛教表演艺术世俗化的文化产物,是宗教仪式的物化形态,至今人们仍能在传统宗教文化节庆活动中体察到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及孕育藏戏生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古代西藏一直奉信原始苯教,崇奉天地、山林、水泽的神鬼,精灵与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占卜、攘解等,苯教的若干仪式与内容为藏传佛教各教派所吸收,从而形成了众多的体现东西方宗教戏剧文化的节庆与民俗文化活动。
西藏宗教节庆活动甚为丰富,例如“驱鬼节”、“跳神节”、“丝邦节”、“默朗钦波”、“赞林纪桑”、“雪顿节”等都富有代表性。其中如“驱鬼节”每年传小召时于藏历二月二十九日在拉萨鲁布广场举行驱鬼仪式,“鬼”名为苯教灭佛大臣“路恭”,全名为“恩兰·达札路恭”,由喇嘛装扮成半黑半白的模样,被人们驱逐至郊外,“驱鬼节”民俗活动实际在真实再现佛苯二教的历史之争。
“跳神节”于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在拉萨布达拉宫与木鹿寺分别举行。“跳神节”,..亦称“跳神驱鬼节”,实为西藏传统的驱傩仪式。在节庆期间,于布达拉宫举行的跳神驱鬼活动被称之为“宫内跳神”;在木鹿寺举行的被称为“木鹿跳神”,届时喇嘛须装扮成神佛鬼怪,绕行寺院佛堂,歌舞呼号,呐喊驱祟,煞有戏剧效果。
与藏传佛教戏剧密切相关的还有“雪顿节意为“酸奶子宴会”。此为逐渐世俗化的传统宗教节庆,因节日期间盛演藏戏,故又称为“藏戏节,”最初活动中心在哲蚌寺,故又有“哲蚌雪顿节”之称。以后因五世达赖移居布达拉宫,从而竺雪顿节”的中心转至拉藏,并逐渐形成藏戏荟萃之地,其程序与规模可参见赤烈曲扎先生考证:
“每年藏历六月二十九日,名地藏剧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戏的“孜洽列空”报到,并进行简单的仪式表演,然后赶到罗布林卡向达赖致意,当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夭(六月兰十日)为哲蚌雪顿节,演一天藏戏。七月一日,由拉萨旧喀则、穷吉、雅碧、堆龙德庆、尼木等地的四个剧团,六个“扎西雪巴,戏班子,一个耗牛舞班子和一个“卓尼,在罗布林卡进行联合剧团轮流各演一天广场戏。雪顿节五夭中,噶厦政府机关放假,全体官员要集中到罗布林卡陪达赖看戏”。(13)
在西藏传统节日里演出的藏戏虽然遂步从宗教仪式中脱离出来,然而它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与内容仍深深打着原始苯教与佛教文化的烙印。尤其藏戏的开场戏祭神驱鬼歌舞尤显露着浓重的原始宗教仪式之文化痕迹。例如民间藏戏班子演出中的九头罗刹女,身上披挂着一件命俄翻头,另外还有藏戏广为佩饰的鬼怪面具。
藏戏主要角色佩饰的各种面具,既有本土遗传基因又有外来文化因素,如安多藏戏有一位印度婆罗门“阿杂拉”,头戴面具,一边歌舞,一边耍狮,可视为印中戏剧造型艺术形象之结合。相传“藏戏之祖”汤东杰布在藏戏开场戏中总要穿插印度谕伽功术“波娃多吓”,以祈神镇邪,更能充分证实印度佛教乐舞对藏戏之文化。
注释:
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年1月版金克木译《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译本序”。
②③民族出版社1986年3月版布顿大师著《佛教史大宝藏论》284页、298页、299页.。
④《戏曲研究》17辑载刘志群文《藏戏的民族形式和风格特色》。
⑤《民族艺术》(试刊号)载刘志群文《藏戏艺术及其美学特色》。
(6)转引自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版,赤烈曲扎著《西藏风土志》233页。
(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8月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
(8)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五世达赖喇嘛著《西栽、藏王臣记》57页。
(9)《舞蹈论丛》1985年4期载《喇嘛教寺院舞蹈“羌姆”探源》。
(10)上海中华书局工933年版李诩灼著《西藏佛教史》25页。
(11)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5年版王森编印的《关于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资料》第15页。
(12)《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3期载刘志群文《裁戏和帷、摊艺术》。
(13)文坛睐望》1991年1期载刘凯文《米拉日巴<贡保多吉听法》及其它》。
(14)酉肆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版赤烈曲扎著《西藏风土志》158页。
《藏戏溯源(黎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