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藏傳佛教的特點(俞春榮)

  試論藏傳佛教的特點

  俞春榮

  [摘要]藏傳佛教也稱藏語系佛教,與漢語系佛教、巴利語系佛教並稱佛教叁大體系。公元 978 年,佛教轉化爲具有西藏地方形式的西藏佛教,即藏傳佛教。它的形成從11世紀中葉開始,直到15世紀初才完成。在300多年的發展曆史中,藏傳佛教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在宗教形式方面,具有濃厚的苯教成分;在教義上,特別重視密宗;在政權組織方面,政教合一製度和活佛轉世製度是其重要形式。

  [關鍵詞]藏傳佛教;苯教;密宗;活佛轉世製;政教合一

  [中圖分類號]B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18-0020-04

  一、 具有濃厚的苯教成分

  苯教是西藏地方長期存在的一種原始宗教,它最初是在今天阿裏地區的南部、古代稱作“象雄”的地區發展起來的,後來沿著雅魯藏布江自西向東傳播到整個藏族地區。早期的苯教在內容上是一種原始宗教,或者說是一種萬物有靈的信仰。學術界稱這種苯教爲靈氣薩滿教,這是因爲它的巫師叫作薩滿。苯教可以說是靈氣薩滿教在西藏的地方形式。在整個藏族地區,苯教的影響力深厚,它的教義幾乎滲透到各個方面。但是,在西藏地方出現佛教以後,由于濃厚的原始性,苯教在各個方面的表現很難與佛教抗衡,這就使它們不得不爲了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吸收、相互接近、相互鬥爭。在這種複雜而長期的融合過程中,苯教的諸多教義被新生佛教所吸收,使佛教的勢力一度壯大,苯教的教義思想適應性地滲透到佛教的教義經典之中,它的這些教法又豐富和影響著佛教本身的發展。佛教對苯教的吸收也是多方面的,在教義上利用自己的“六道輪回學說法”去改造、代替苯教的關于“樂土”的玄想,提出“彼岸世界”的理論,進而吸收苯教的教法儀規,豐富了佛教的密宗理論。這種吸收轉化的內在根據是佛教的正統派別,貶低神通,或提出“漏盡通”以補救“五通”的世俗性質,但並不絕對排斥。在向民衆弘法的過程中,還往往以靈異眩人,誘懾信徒。在這種轉化中,使佛教的密法教門越來越多,包括各種咒術、火祀、書符以及對種種菩薩天神、惡神的崇拜。這種雜密現象在藏傳佛教甯瑪派中表現最盛,“現在此派惟事經忏、會供、厭鬼、送崇等貌似之佛法,爲其首務也”。①

  在佛教的各種祭祀禮儀中,苯教的影響也很廣泛,佛教祭祀一般禁止殺生,而苯教則允許用動物來做祭祀時的犧牲品。佛教後來在吸收這種儀禮時做了改進,祭祀時不殺活的牲口,而用牛羊的像,或者用酥油捏一些供品,或者用木頭刻上一個鹿頭等,來代替殺牲獻祭。作法時,苯教巫師離不開的法器是鼓,這種方式後來被藏傳佛教吸收並延續下來。祈願等法事中吹牛角號、煨桑焚香之類的儀軌也來自苯教。在供奉神靈上,藏傳佛教的甯瑪派就供苯教的原始神祇,有“差遺非人”、“猛咒咒詛”和“世間供寶贊”等,它們在這裏被當作佛教的護法神。藏傳佛教在允許苯教中的守護神存在下去時,堅持把苯教的召神儀式和慶祝儀式應用到自己的儀規範圍內。

  總之,苯教對藏傳佛教的影響很大,藏傳佛教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從各個方面對苯教的教法進行吸收和改造,致使藏傳佛教本身表現出很多苯教的特征,這種自覺的、適應性的吸收一方面保留了苯教的原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豐富和發展了藏傳佛教自身的教法教規。這是一種積極的吸收,這種文化吸收在其他佛教傳播中也很常見,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二、 重視密宗

  “西藏佛教密宗在藏語上稱爲“桑俄”,意爲“秘密真言”。它不同于漢地佛教密宗和日本的東密。”②藏傳佛教密宗一般認爲是在7世紀中葉《大月經》和《金剛頂經》産生後才形成的,佛教密宗的形成“體現了人類理性和神秘兩種心理要求的結合”。藏傳佛教在教義上是很注重密宗的修習,密宗教法史 《作明除暗》 中說到密宗修習的重要性,“依正能之飾,最終具足因果,對所有自生法要以案法正解,正果如日光而生”。③關于密宗義理可概括爲“六大爲體”、“五佛爲智”、“四曼爲相”、“叁密爲用”及“因、根、究竟”等。其中“六大爲體”是密宗對宇宙本源的解釋,“叁密爲用”是密宗的修習法或實證法,“因、根、究竟”即“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密宗的修習組織、製度和次第在藏傳佛教的各教派中表現大同小異,在修習上以注重儀式爲主旨。“觀察成佛必須以大乘佛教;而密教又必須有菩薩的解釋,以此而來尋求《時輪》。”④大乘的基本特征是力圖參與和幹預社會的世俗生活,要求深入衆生、救度衆生,把“權益”提到與教義原則並重,或更高的地位。大乘佛教吸收了大量的巫術,大大增加了佛教的神秘成分,它的“叁密”之說,爲後人秘密修持開辟了重要途徑。相反,小乘佛教只是佛陀對根下愚者的權便之說。依密宗說法,密宗行者通過,叁密感應,就能使“叁業清靜,叁密相應,可即身成佛”。⑤這說明“叁密”修習是整個密宗修持的關鍵。

  就密宗理論而言,在藏文大藏經《丹珠爾 》部共有佛經譯本 799 種,其中密宗經典 398 種,占 51 % ,列于《丹珠爾》部的第七類中,名爲“居”(意爲秘密部);《甘珠爾》部共有印度高僧的著述 2337 種,其中密典 1747 種,占 74.8 %。密宗論釋類列于《甘珠爾》的“居”類中,主要論述和解釋密宗經典儀規。此外,藏傳佛教尚有一部密法總集《大乘要道密集》,主要包括解釋道果語錄、密咒曼陀羅儀規、禱祝及大戶印叁類內容。在修習方面,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廣論》、《密宗十四根本戒釋》、克主傑的《續部總建立廣釋》 都是很有價值的著作。從以上內容看,密宗在藏傳佛教中所占比重很大,這些密宗理論經典爲密宗的修習提供了一定的條件,這也說明藏傳佛教對密宗十分注重。

  密宗修習之所以被特別重視,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在藏傳佛教各教派中,宗教都是其教義的主體部分,它有深邃的義理、精奧的教法、豐富的內涵。第二,由于它本身的教義很深奧,而且難度大,所以是考驗修持者智力和佛性的一個標志。第叁,在宗教生活中主修密宗,可以靜性,過超凡生活,達到高深境界。爲此,藏傳佛教的密宗修習有嚴格的次第,一般修持者要依次通過《集類學》、《中觀》、《般者》、《俱舍》四個學級,取得多仁巴學位。接著考《戒律廣釋》,如果擔任“紮倉格貴”,才能逐級而升。但是由于藏傳佛教有諸多教派,所以,這種義理的修習方式又不盡相同。在藏傳佛教中,甯瑪派以標榜“古舊”密教而得名,大圓滿法是甯瑪派特有的密法,其密乘是以事部、行部、瑜咖部爲內容的密咒外叁教。甯瑪派以隆欽僥绛巴的《七寶藏論》爲教典。噶當派以阿底峽的《燈論》爲宗旨,倡顯密圓融。這種密法在藏傳佛教中享有顯密教法“純淨”的聲譽。薩迦派以道果法爲主,“在教義上重在修明空無執生死涅磐無別之首果也”,⑥講求成境爲心、成心爲幻、成幻無自性的“叁要”。噶舉派以大手印爲主,密法講求即身成佛和立地成佛。格魯派注重顯密兼修,先顯後密,其教義是“緣起自性空”,“一切功德之根本,厥爲自所受許之清淨戒律”,

  譿

  訛以 《 無垢光廣釋 》 爲教典。這說明藏傳佛教各教派的密宗修習不太一致,也說明密宗內容是相當豐富的且在各教派的地位都很重要。

  總之,對密宗的重視是藏傳佛教的一個重要特點,這在一定意義上增加了藏傳佛教的宗教神秘性和教義深邃性,使藏傳佛教給人們的直觀印象就是密宗氛圍濃重的神秘感。也由于密宗的這些特性,才使藏傳佛教的義理發展更爲深廣,于是密宗的經律更爲經典,更受到各教派的高度重視。

  叁、 活佛轉世製度

  “所謂活佛轉世製度,是指大喇嘛和活佛生時修佛已達到了斷除妄惑業因,證得菩提心體,生死之後,能不昧本性,不隨業而自在轉生,複按其前生的職位。”⑧指的就是一個經過認真修行成道的喇嘛死後,其靈魂人胎附體,通過特定的途徑和方式尋覓,確認後被稱爲活佛轉世靈童。作爲一種製度,它是宗教寺廟僧伽集團爲解決其宗教首領的繼承問題,以佛教靈魂轉世說和寺廟經濟利益相結合爲基礎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特殊的宗教傳承製度。

  活佛轉世製度是從元朝開始實行的,“轉世製度的“種子”是由蒙古皇帝在把蒙哥汗賜予噶瑪八啥失的舍印送給第叁代主持讓多吉時種下的。但“種子”在西藏紮根和開花則需要噶mb喇嘛的扶植”。⑨活佛轉世製度在清代主要有四大系統:達賴喇嘛系統、班禅喇嘛系統、外蒙古哲布尊丹巴系統、內蒙古的章嘉活佛系統。活佛轉世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前世活佛轉世;第二,因學識淵博、修煉達到很高程度而被上一級活佛確認爲活佛;第叁,因對本寺政務做出卓越貢獻而被僧俗群衆要求轉世;第四,也有些活佛因在世時失去威望或因寺院經濟力量衰敗,因戰爭或政治形勢變化等因素而中斷或不再轉世。說明這種製度不同于封建世襲製和鐵券繼承製,而是爲了避免宗教權力的傳承混亂和防止教區及寺院權力壟斷在某個家族手中而采取的一種特殊手段。

  活佛轉世製度的內涵也有其系統的理論和鮮明的宗教哲學思想,它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爲廣大僧俗民衆所接受。據《班禅大師》一書記載,僅西藏地區“解放初到民主改革時,大約有叁千多到四千位活佛”。

  輥

  輮

  訛活佛轉世系統的形成有藏區社會曆史發展的主、客觀原因。藏傳佛教的轉世理論來自佛教的“叁身”學說,“叁身”即報身、法身、化身,其基本理論是“生死輪回之說”和“十二因緣”、“業力論”。這種理論在藏區各個曆史時期被廣泛應用、發揮,就自然形成了活佛轉世製度。其次,有適合這一教義能夠廣泛推廣應用的…

《試論藏傳佛教的特點(俞春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