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藏传佛教的特点
俞春荣
[摘要]藏传佛教也称藏语系佛教,与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公元 978 年,佛教转化为具有西藏地方形式的西藏佛教,即藏传佛教。它的形成从11世纪中叶开始,直到15世纪初才完成。在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藏传佛教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宗教形式方面,具有浓厚的苯教成分;在教义上,特别重视密宗;在政权组织方面,政教合一制度和活佛转世制度是其重要形式。
[关键词]藏传佛教;苯教;密宗;活佛转世制;政教合一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8-0020-04
一、 具有浓厚的苯教成分
苯教是西藏地方长期存在的一种原始宗教,它最初是在今天阿里地区的南部、古代称作“象雄”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后来沿着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传播到整个藏族地区。早期的苯教在内容上是一种原始宗教,或者说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学术界称这种苯教为灵气萨满教,这是因为它的巫师叫作萨满。苯教可以说是灵气萨满教在西藏的地方形式。在整个藏族地区,苯教的影响力深厚,它的教义几乎渗透到各个方面。但是,在西藏地方出现佛教以后,由于浓厚的原始性,苯教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很难与佛教抗衡,这就使它们不得不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吸收、相互接近、相互斗争。在这种复杂而长期的融合过程中,苯教的诸多教义被新生佛教所吸收,使佛教的势力一度壮大,苯教的教义思想适应性地渗透到佛教的教义经典之中,它的这些教法又丰富和影响着佛教本身的发展。佛教对苯教的吸收也是多方面的,在教义上利用自己的“六道轮回学说法”去改造、代替苯教的关于“乐土”的玄想,提出“彼岸世界”的理论,进而吸收苯教的教法仪规,丰富了佛教的密宗理论。这种吸收转化的内在根据是佛教的正统派别,贬低神通,或提出“漏尽通”以补救“五通”的世俗性质,但并不绝对排斥。在向民众弘法的过程中,还往往以灵异眩人,诱慑信徒。在这种转化中,使佛教的密法教门越来越多,包括各种咒术、火祀、书符以及对种种菩萨天神、恶神的崇拜。这种杂密现象在藏传佛教宁玛派中表现最盛,“现在此派惟事经忏、会供、厌鬼、送崇等貌似之佛法,为其首务也”。①
在佛教的各种祭祀礼仪中,苯教的影响也很广泛,佛教祭祀一般禁止杀生,而苯教则允许用动物来做祭祀时的牺牲品。佛教后来在吸收这种仪礼时做了改进,祭祀时不杀活的牲口,而用牛羊的像,或者用酥油捏一些供品,或者用木头刻上一个鹿头等,来代替杀牲献祭。作法时,苯教巫师离不开的法器是鼓,这种方式后来被藏传佛教吸收并延续下来。祈愿等法事中吹牛角号、煨桑焚香之类的仪轨也来自苯教。在供奉神灵上,藏传佛教的宁玛派就供苯教的原始神祇,有“差遗非人”、“猛咒咒诅”和“世间供宝赞”等,它们在这里被当作佛教的护法神。藏传佛教在允许苯教中的守护神存在下去时,坚持把苯教的召神仪式和庆祝仪式应用到自己的仪规范围内。
总之,苯教对藏传佛教的影响很大,藏传佛教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对苯教的教法进行吸收和改造,致使藏传佛教本身表现出很多苯教的特征,这种自觉的、适应性的吸收一方面保留了苯教的原始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藏传佛教自身的教法教规。这是一种积极的吸收,这种文化吸收在其他佛教传播中也很常见,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二、 重视密宗
“西藏佛教密宗在藏语上称为“桑俄”,意为“秘密真言”。它不同于汉地佛教密宗和日本的东密。”②藏传佛教密宗一般认为是在7世纪中叶《大月经》和《金刚顶经》产生后才形成的,佛教密宗的形成“体现了人类理性和神秘两种心理要求的结合”。藏传佛教在教义上是很注重密宗的修习,密宗教法史 《作明除暗》 中说到密宗修习的重要性,“依正能之饰,最终具足因果,对所有自生法要以案法正解,正果如日光而生”。③关于密宗义理可概括为“六大为体”、“五佛为智”、“四曼为相”、“三密为用”及“因、根、究竟”等。其中“六大为体”是密宗对宇宙本源的解释,“三密为用”是密宗的修习法或实证法,“因、根、究竟”即“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密宗的修习组织、制度和次第在藏传佛教的各教派中表现大同小异,在修习上以注重仪式为主旨。“观察成佛必须以大乘佛教;而密教又必须有菩萨的解释,以此而来寻求《时轮》。”④大乘的基本特征是力图参与和干预社会的世俗生活,要求深入众生、救度众生,把“权益”提到与教义原则并重,或更高的地位。大乘佛教吸收了大量的巫术,大大增加了佛教的神秘成分,它的“三密”之说,为后人秘密修持开辟了重要途径。相反,小乘佛教只是佛陀对根下愚者的权便之说。依密宗说法,密宗行者通过,三密感应,就能使“三业清静,三密相应,可即身成佛”。⑤这说明“三密”修习是整个密宗修持的关键。
就密宗理论而言,在藏文大藏经《丹珠尔 》部共有佛经译本 799 种,其中密宗经典 398 种,占 51 % ,列于《丹珠尔》部的第七类中,名为“居”(意为秘密部);《甘珠尔》部共有印度高僧的著述 2337 种,其中密典 1747 种,占 74.8 %。密宗论释类列于《甘珠尔》的“居”类中,主要论述和解释密宗经典仪规。此外,藏传佛教尚有一部密法总集《大乘要道密集》,主要包括解释道果语录、密咒曼陀罗仪规、祷祝及大户印三类内容。在修习方面,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密宗十四根本戒释》、克主杰的《续部总建立广释》 都是很有价值的著作。从以上内容看,密宗在藏传佛教中所占比重很大,这些密宗理论经典为密宗的修习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这也说明藏传佛教对密宗十分注重。
密宗修习之所以被特别重视,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宗教都是其教义的主体部分,它有深邃的义理、精奥的教法、丰富的内涵。第二,由于它本身的教义很深奥,而且难度大,所以是考验修持者智力和佛性的一个标志。第三,在宗教生活中主修密宗,可以静性,过超凡生活,达到高深境界。为此,藏传佛教的密宗修习有严格的次第,一般修持者要依次通过《集类学》、《中观》、《般者》、《俱舍》四个学级,取得多仁巴学位。接着考《戒律广释》,如果担任“扎仓格贵”,才能逐级而升。但是由于藏传佛教有诸多教派,所以,这种义理的修习方式又不尽相同。在藏传佛教中,宁玛派以标榜“古旧”密教而得名,大圆满法是宁玛派特有的密法,其密乘是以事部、行部、瑜咖部为内容的密咒外三教。宁玛派以隆钦侥绛巴的《七宝藏论》为教典。噶当派以阿底峡的《灯论》为宗旨,倡显密圆融。这种密法在藏传佛教中享有显密教法“纯净”的声誉。萨迦派以道果法为主,“在教义上重在修明空无执生死涅磐无别之首果也”,⑥讲求成境为心、成心为幻、成幻无自性的“三要”。噶举派以大手印为主,密法讲求即身成佛和立地成佛。格鲁派注重显密兼修,先显后密,其教义是“缘起自性空”,“一切功德之根本,厥为自所受许之清净戒律”,
譿
訛以 《 无垢光广释 》 为教典。这说明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密宗修习不太一致,也说明密宗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且在各教派的地位都很重要。
总之,对密宗的重视是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藏传佛教的宗教神秘性和教义深邃性,使藏传佛教给人们的直观印象就是密宗氛围浓重的神秘感。也由于密宗的这些特性,才使藏传佛教的义理发展更为深广,于是密宗的经律更为经典,更受到各教派的高度重视。
三、 活佛转世制度
“所谓活佛转世制度,是指大喇嘛和活佛生时修佛已达到了断除妄惑业因,证得菩提心体,生死之后,能不昧本性,不随业而自在转生,复按其前生的职位。”⑧指的就是一个经过认真修行成道的喇嘛死后,其灵魂人胎附体,通过特定的途径和方式寻觅,确认后被称为活佛转世灵童。作为一种制度,它是宗教寺庙僧伽集团为解决其宗教首领的继承问题,以佛教灵魂转世说和寺庙经济利益相结合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宗教传承制度。
活佛转世制度是从元朝开始实行的,“转世制度的“种子”是由蒙古皇帝在把蒙哥汗赐予噶玛八啥失的舍印送给第三代主持让多吉时种下的。但“种子”在西藏扎根和开花则需要噶mb喇嘛的扶植”。⑨活佛转世制度在清代主要有四大系统:达赖喇嘛系统、班禅喇嘛系统、外蒙古哲布尊丹巴系统、内蒙古的章嘉活佛系统。活佛转世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前世活佛转世;第二,因学识渊博、修炼达到很高程度而被上一级活佛确认为活佛;第三,因对本寺政务做出卓越贡献而被僧俗群众要求转世;第四,也有些活佛因在世时失去威望或因寺院经济力量衰败,因战争或政治形势变化等因素而中断或不再转世。说明这种制度不同于封建世袭制和铁券继承制,而是为了避免宗教权力的传承混乱和防止教区及寺院权力垄断在某个家族手中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手段。
活佛转世制度的内涵也有其系统的理论和鲜明的宗教哲学思想,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广大僧俗民众所接受。据《班禅大师》一书记载,仅西藏地区“解放初到民主改革时,大约有三千多到四千位活佛”。
輥
輮
訛活佛转世系统的形成有藏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客观原因。藏传佛教的转世理论来自佛教的“三身”学说,“三身”即报身、法身、化身,其基本理论是“生死轮回之说”和“十二因缘”、“业力论”。这种理论在藏区各个历史时期被广泛应用、发挥,就自然形成了活佛转世制度。其次,有适合这一教义能够广泛推广应用的…
《试论藏传佛教的特点(俞春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