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情況下,雖然在此後的幾年中有土默特的首領和呼和浩特的夏仲強巴活佛等人來拉薩朝佛,並拜會達賴喇嘛,對格魯派表示支持,但是雙方的關系並沒有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1630年土默特部的拉尊和古如洪臺吉在拉薩發生內讧,匆忙撤回了青海。而且緊接著喀爾喀蒙古的一部在卻圖汗的帶領下南下青海,統治了在青海的土默特部衆。在這種情況下,格魯派的這一重要支持者退出了西藏的政治和宗教鬥爭舞臺。
五世達賴喇嘛的少年時期,西藏處在一種暫時的平靜狀態。第悉藏巴統治了前後藏的大部分地區,並力圖協調和平衡各教派的關系,在尊崇薩迦、覺囊、噶舉等教派的同時,對格魯派也比較寬容,以爭取將各個地方貴族勢力和教派勢力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中。而格魯派依靠蒙古土默特部的力量在拉薩地區保持了自己的勢力,同時由洛桑卻吉堅贊出面與第悉藏巴接納關系,保持和平的局面,在表面上服從第悉藏巴的管轄。但是在實際上,格魯派上層集團和對立的教派的爭鬥仍然十分激烈,對新建立的第悉藏巴政權並未真誠擁護。噶瑪噶舉派紅帽系六世活佛卻吉旺秋對格魯派在拉薩地區的存在感到坐臥不安,一心想把格魯派清除出去。卻吉旺秋看到格魯派之所以能夠頑強地存在和發展,得到蒙古的支持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此自己也在蒙古各部中尋求支持者。卻吉旺秋尋找到的支持者即是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和喀爾喀部的卻圖汗。
察哈爾部的王族是達延汗系統的直系子孫,是達延汗長子圖魯博羅特傳下來的長子長孫,在封建社會的家族裏,嫡傳和長子系統一直受到特殊的重視,所以察哈爾部的汗王被認爲是達延汗汗位的正統的繼承者,被推爲“大汗”,地位要高于喀爾喀、鄂爾多斯、土默特等部,喀爾喀等部在許多事務上都是聽從或依附于察哈爾部的。當時察哈爾部的首領是林丹汗,他生于公元1592年,13歲時即汗位。大約在1627年至1628年,林丹汗率部西行,打垮土默特部,占據了土默特部的根據地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接著又征服了鄂爾多斯部。林丹汗毫無疑問是個藏傳佛教信徒,他的名字林丹(legs-ldan)是一個藏文詞,意爲“具善”,他曾經從不同教派的藏傳佛教僧人受戒,他在察哈爾部修建了不少藏傳佛教寺院,有的寺院建築一直保存到近代,所以藏文史籍中又稱他爲林丹呼圖克圖汗。但是當他占領歸化城後,又使當地格魯派寺院受到嚴重摧殘,可見林丹汗的宗教信仰也是服務于他的政治需要的。
喀爾喀部與藏傳佛教發展關系的代表人物是阿巴岱。阿巴岱是格捋森紮的第叁子諾諾和的長子。他出生于公元1554年,青年時代即骁勇善戰,在諾諾和諸子中功勞最大,使諾諾和一系在鄰近諸部中聲威大震。1581年,當阿巴岱28歲時,派遣阿拉格、塔爾罕二人前往土默特,迎請藏傳佛教的高僧去喀爾喀傳教。阿巴岱對請來的高僧十分敬重,藏傳佛教遂得以在外蒙古地區複興。阿巴岱爲了表示對格魯派的尊崇,在窩闊臺和妥帖睦爾住過的沙拉·阿吉爾嘎地方(在今烏蘭巴托附近)建寺,此即後世著名的額爾德尼昭。阿巴岱的四弟圖蒙肯曾到過西藏,公元1616年年底四世達賴喇嘛去世,圖蒙肯聞訊即率領軍隊進入西藏,他于1617年到達拉薩,並使藏巴汗的軍事力量暫時受挫。他返回喀爾喀部後,一直是格魯派和班禅活佛系統的施主。班禅四世也曾授給他“諾門汗”的尊號,並給銀印一方。後來五世達賴喇嘛贈給他“賽因諾顔”(好官人)之稱。其部衆從土謝圖汗部中分出來另成一部,成爲喀爾喀部中的賽因諾顔部。
林丹汗在企圖統一蒙古各部的戰爭中,也曾經攻打喀爾喀部,並造成喀爾喀部各個封建領主的混戰。1632年,蒙古喀爾喀部的一個首領卻圖汗帶兵到青海,擊敗在青海的土默特部,控製了青海的蒙藏各部。卻圖汗的兩個伯父阿巴岱和圖蒙肯都是格魯派的強有力的支持者,他最初應當也是信奉格魯派的,但是他到青海以後,受噶瑪噶舉派的紅帽系活佛的影響,與察哈爾部林丹汗聯合,准備合兵進軍西藏,支持噶瑪噶舉派攻打格魯派。
在噶瑪噶舉派紅帽系六世活佛卻吉旺秋(1584-1635)的撮合下,卻圖汗、林丹汗和康區的白利土司頓月多吉組成了一個反格魯派的聯盟,他們計劃由林丹汗帶兵到青海與卻圖汗會合,共同進兵西藏,鏟除格魯派。卻吉旺秋和第悉藏巴聯絡卻圖汗和林丹汗,其目的可能仿效格魯派的辦法取得蒙古軍事力量的支持以對付格魯派及其背後的蒙古支持者,而卻圖汗和林丹汗本來是在對後金的戰爭和蒙古的混戰中的失敗者,他們向西藏發展的意向,則更多的是出于爲自己尋找退路的目的。他們能夠聯合白利土司,則和卻吉旺秋1609年曾經到雲南麗江和康區去傳法並幫助麗江納西族木土司製成藏文《大藏經》木刻版,因而和康區的政教首領熟悉有關。白利土司頓月多吉是苯教信徒,其轄區在金沙江西岸以今天昌都縣妥壩區爲中心的進藏的通道上,卻吉旺秋聯絡他加盟,是考慮到卻圖汗、林丹汗發兵進藏時能 夠得到後勤的支持,以及在必要時可以截斷格魯派往東的退路。因此,卻吉旺秋實際上爭取到的是兩個已經遭受過打擊接近于失敗的蒙古首領,他促成的這個聯盟,是一個政治和軍事目標並不完全明確、信奉的教派也不完全相同的松散的結合。把他們聯系到一起的動因是對付格魯派,但是到具體的行動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各行其是的情況。
無論如何,一個針對格魯派的計劃開始實施。1633年和1634年林丹汗率領部衆攻擊甯夏地區,接著進入河西走廊,准備越祁連山前往青海,與已經在青海的喀爾喀部卻圖汗會合,以便擺脫後金的追擊,進一步向西藏擴展勢力。1634年,林丹汗在去青海的途中病逝。林丹汗死後,其妻子和兒子額哲等放棄了去青海的計劃,率衆東走,途中部衆離散。後金的皇太極聽到這個消息後,派兵前往,額哲在戰爭中被俘降清。額哲向皇太極獻上傳國玉玺,受到皇太極的隆重禮遇,皇太極還將次女固倫公主嫁給他。1636年,以額哲爲首的蒙古十六部的49個封建主在盛京(今沈陽)集會,一致決議給皇太級上尊號爲“博格達·車辰汗”,從此漠南的蒙古各部正式歸附了後金,皇太極就在這時改國號爲“大清”,中國曆史上的一個新的王朝清朝開始形成。從此開始,西藏地區的政治和宗教曆史中又因西藏和蒙古的交往延伸到西藏和清朝的交往,從而加進了清朝這一關鍵性的重要因素。
雖然林丹汗去世和察哈爾部歸降了清朝,在青海的卻圖汗仍按原定計劃派他的兒子阿爾斯蘭帶兵1萬進入西藏,准備配合第悉藏巴攻打格魯派。1635年阿爾斯蘭到達藏北以後,並沒有立即對格魯派用兵。他領兵入藏本來就是在反對格魯派的名義下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對西藏的第悉藏巴、格魯派、噶舉派等並沒有深刻的了解和固定不變的態度。他在了解西藏各教派的情況後,看到西藏軍事防禦力量薄弱,就計劃獨自以武力統治西藏,爲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而不願僅僅充當噶瑪噶舉派的施主和第悉藏巴的聯合者。當阿爾斯蘭在當雄觀察形勢時,格魯派就主動派人和阿爾斯蘭多次接觸,送上禮品,並達成了一定的默契,而第悉藏巴對阿爾斯蘭當作雇傭來的軍隊對待,只想讓他攻打格魯派後返回青海,不願讓他的軍隊到後藏。阿爾斯蘭看到格魯派對他恭敬有禮,又沒有軍事力量與他對抗,而噶瑪噶舉派對他以邀請者自居,頗不順從,因此他決定把格魯派暫時放置一邊,先用武力迫使第悉藏巴就範,然後再來解決格魯派。1635年末,阿爾斯蘭與第悉藏巴兵戎相見。爲在拉薩立腳,阿爾斯蘭試圖與格魯派改善關系,1636年新年即寫信要求和五世達賴喇嘛在拉薩見面。阿爾斯蘭在西藏期間,已看到了格魯派的實力和可利用的價值,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驅動使他轉而傾向了格魯派。而格魯派更是乘勢而上,與阿爾斯蘭進一步改善關系。這種戲劇性的變化,使得第悉藏巴竟反過來要求五世達賴喇嘛和索南饒丹、噶mb活佛、達隆寺活佛等人到藏北去充當蒙藏兩軍之間的調解人,于1636年6月間第悉藏巴與阿爾斯蘭達成了停戰協議,並由洛桑卻吉堅贊和索南饒丹在白朗地方充當第悉藏巴和阿爾斯蘭定立和約的見證人。格魯派又一次用善于交際的辦法做到了化險爲夷,絕路逢生,不僅躲過了可能致命的一擊,而且取得了調解人的地位,改善了和第悉藏巴的緊張關系。
紅帽系活佛卻吉旺秋見到阿爾斯蘭沒有按照原來的計劃攻打格魯派,就寫信給在青海的卻圖汗,指責卻圖汗和阿爾斯蘭違背諾言,並和阿爾斯蘭當面發生爭執。不久卻吉旺秋被阿爾斯蘭害死,而卻圖汗在接到噶mb紅帽系活佛的信時,格魯派的支持者固始汗已經開始進兵青海,卻圖汗一面下令召阿爾斯蘭帶兵回青海,一面密令其部將將阿爾斯蘭殺死。阿爾斯蘭在西藏停留一年多,由于處置失當,樹敵過多,使得自己無法立腳生根,只好帶兵向青海撤退,途中在康區又和白利土司發生沖突,阿爾斯蘭被自己的部將殺死,部下逃散。
二、固始汗和格魯派在西藏統治的建立
(一)固始汗援助格魯派進行統治青藏高原的戰爭
衛拉特蒙古亦稱漠西蒙古、西蒙古,其名稱源于明朝初期曾經在蒙古草原稱雄一時的瓦剌部,是明朝初期在阿爾泰山一帶興起的一個蒙古的部落聯盟。到明朝後期,衛拉特部以現今新疆北部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今天的蒙古國的西部等地作爲其活動中心,包括和碩特、准噶爾、土爾扈特、杜爾伯特等四部,衛拉特聯盟的盟主是由和碩特部的首領擔任,這是因爲和碩特部的首領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薩爾的後裔,在蒙古的王公貴族中屬于最高貴的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不過,隨著准噶爾部的實力日漸增強,和碩特部的領導地位開始遇到了挑戰。在衛拉特四部中形成了以和碩特部的拜巴噶斯爲首和以准噶爾部的哈…
《固始汗和格魯派在西藏統治的建立和鞏固(陳慶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