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固始汗和格鲁派在西藏统治的建立和巩固(陈庆英)▪P2

  ..续本文上一页种情况下,虽然在此后的几年中有土默特的首领和呼和浩特的夏仲强巴活佛等人来拉萨朝佛,并拜会达赖喇嘛,对格鲁派表示支持,但是双方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1630年土默特部的拉尊和古如洪台吉在拉萨发生内讧,匆忙撤回了青海。而且紧接着喀尔喀蒙古的一部在却图汗的带领下南下青海,统治了在青海的土默特部众。在这种情况下,格鲁派的这一重要支持者退出了西藏的政治和宗教斗争舞台。

  五世达赖喇嘛的少年时期,西藏处在一种暂时的平静状态。第悉藏巴统治了前后藏的大部分地区,并力图协调和平衡各教派的关系,在尊崇萨迦、觉囊、噶举等教派的同时,对格鲁派也比较宽容,以争取将各个地方贵族势力和教派势力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而格鲁派依靠蒙古土默特部的力量在拉萨地区保持了自己的势力,同时由洛桑却吉坚赞出面与第悉藏巴接纳关系,保持和平的局面,在表面上服从第悉藏巴的管辖。但是在实际上,格鲁派上层集团和对立的教派的争斗仍然十分激烈,对新建立的第悉藏巴政权并未真诚拥护。噶玛噶举派红帽系六世活佛却吉旺秋对格鲁派在拉萨地区的存在感到坐卧不安,一心想把格鲁派清除出去。却吉旺秋看到格鲁派之所以能够顽强地存在和发展,得到蒙古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自己也在蒙古各部中寻求支持者。却吉旺秋寻找到的支持者即是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和喀尔喀部的却图汗。

  察哈尔部的王族是达延汗系统的直系子孙,是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传下来的长子长孙,在封建社会的家族里,嫡传和长子系统一直受到特殊的重视,所以察哈尔部的汗王被认为是达延汗汗位的正统的继承者,被推为“大汗”,地位要高于喀尔喀、鄂尔多斯、土默特等部,喀尔喀等部在许多事务上都是听从或依附于察哈尔部的。当时察哈尔部的首领是林丹汗,他生于公元1592年,13岁时即汗位。大约在1627年至1628年,林丹汗率部西行,打垮土默特部,占据了土默特部的根据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接着又征服了鄂尔多斯部。林丹汗毫无疑问是个藏传佛教信徒,他的名字林丹(legs-ldan)是一个藏文词,意为“具善”,他曾经从不同教派的藏传佛教僧人受戒,他在察哈尔部修建了不少藏传佛教寺院,有的寺院建筑一直保存到近代,所以藏文史籍中又称他为林丹呼图克图汗。但是当他占领归化城后,又使当地格鲁派寺院受到严重摧残,可见林丹汗的宗教信仰也是服务于他的政治需要的。

  喀尔喀部与藏传佛教发展关系的代表人物是阿巴岱。阿巴岱是格捋森扎的第三子诺诺和的长子。他出生于公元1554年,青年时代即骁勇善战,在诺诺和诸子中功劳最大,使诺诺和一系在邻近诸部中声威大震。1581年,当阿巴岱28岁时,派遣阿拉格、塔尔罕二人前往土默特,迎请藏传佛教的高僧去喀尔喀传教。阿巴岱对请来的高僧十分敬重,藏传佛教遂得以在外蒙古地区复兴。阿巴岱为了表示对格鲁派的尊崇,在窝阔台和妥帖睦尔住过的沙拉·阿吉尔嘎地方(在今乌兰巴托附近)建寺,此即后世著名的额尔德尼昭。阿巴岱的四弟图蒙肯曾到过西藏,公元1616年年底四世达赖喇嘛去世,图蒙肯闻讯即率领军队进入西藏,他于1617年到达拉萨,并使藏巴汗的军事力量暂时受挫。他返回喀尔喀部后,一直是格鲁派和班禅活佛系统的施主。班禅四世也曾授给他“诺门汗”的尊号,并给银印一方。后来五世达赖喇嘛赠给他“赛因诺颜”(好官人)之称。其部众从土谢图汗部中分出来另成一部,成为喀尔喀部中的赛因诺颜部。

  林丹汗在企图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中,也曾经攻打喀尔喀部,并造成喀尔喀部各个封建领主的混战。1632年,蒙古喀尔喀部的一个首领却图汗带兵到青海,击败在青海的土默特部,控制了青海的蒙藏各部。却图汗的两个伯父阿巴岱和图蒙肯都是格鲁派的强有力的支持者,他最初应当也是信奉格鲁派的,但是他到青海以后,受噶玛噶举派的红帽系活佛的影响,与察哈尔部林丹汗联合,准备合兵进军西藏,支持噶玛噶举派攻打格鲁派。

  在噶玛噶举派红帽系六世活佛却吉旺秋(1584-1635)的撮合下,却图汗、林丹汗和康区的白利土司顿月多吉组成了一个反格鲁派的联盟,他们计划由林丹汗带兵到青海与却图汗会合,共同进兵西藏,铲除格鲁派。却吉旺秋和第悉藏巴联络却图汗和林丹汗,其目的可能仿效格鲁派的办法取得蒙古军事力量的支持以对付格鲁派及其背后的蒙古支持者,而却图汗和林丹汗本来是在对后金的战争和蒙古的混战中的失败者,他们向西藏发展的意向,则更多的是出于为自己寻找退路的目的。他们能够联合白利土司,则和却吉旺秋1609年曾经到云南丽江和康区去传法并帮助丽江纳西族木土司制成藏文《大藏经》木刻版,因而和康区的政教首领熟悉有关。白利土司顿月多吉是苯教信徒,其辖区在金沙江西岸以今天昌都县妥坝区为中心的进藏的通道上,却吉旺秋联络他加盟,是考虑到却图汗、林丹汗发兵进藏时能 够得到后勤的支持,以及在必要时可以截断格鲁派往东的退路。因此,却吉旺秋实际上争取到的是两个已经遭受过打击接近于失败的蒙古首领,他促成的这个联盟,是一个政治和军事目标并不完全明确、信奉的教派也不完全相同的松散的结合。把他们联系到一起的动因是对付格鲁派,但是到具体的行动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各行其是的情况。

  无论如何,一个针对格鲁派的计划开始实施。1633年和1634年林丹汗率领部众攻击宁夏地区,接着进入河西走廊,准备越祁连山前往青海,与已经在青海的喀尔喀部却图汗会合,以便摆脱后金的追击,进一步向西藏扩展势力。1634年,林丹汗在去青海的途中病逝。林丹汗死后,其妻子和儿子额哲等放弃了去青海的计划,率众东走,途中部众离散。后金的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后,派兵前往,额哲在战争中被俘降清。额哲向皇太极献上传国玉玺,受到皇太极的隆重礼遇,皇太极还将次女固伦公主嫁给他。1636年,以额哲为首的蒙古十六部的49个封建主在盛京(今沈阳)集会,一致决议给皇太级上尊号为“博格达·车辰汗”,从此漠南的蒙古各部正式归附了后金,皇太极就在这时改国号为“大清”,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的王朝清朝开始形成。从此开始,西藏地区的政治和宗教历史中又因西藏和蒙古的交往延伸到西藏和清朝的交往,从而加进了清朝这一关键性的重要因素。

  虽然林丹汗去世和察哈尔部归降了清朝,在青海的却图汗仍按原定计划派他的儿子阿尔斯兰带兵1万进入西藏,准备配合第悉藏巴攻打格鲁派。1635年阿尔斯兰到达藏北以后,并没有立即对格鲁派用兵。他领兵入藏本来就是在反对格鲁派的名义下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对西藏的第悉藏巴、格鲁派、噶举派等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和固定不变的态度。他在了解西藏各教派的情况后,看到西藏军事防御力量薄弱,就计划独自以武力统治西藏,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愿仅仅充当噶玛噶举派的施主和第悉藏巴的联合者。当阿尔斯兰在当雄观察形势时,格鲁派就主动派人和阿尔斯兰多次接触,送上礼品,并达成了一定的默契,而第悉藏巴对阿尔斯兰当作雇佣来的军队对待,只想让他攻打格鲁派后返回青海,不愿让他的军队到后藏。阿尔斯兰看到格鲁派对他恭敬有礼,又没有军事力量与他对抗,而噶玛噶举派对他以邀请者自居,颇不顺从,因此他决定把格鲁派暂时放置一边,先用武力迫使第悉藏巴就范,然后再来解决格鲁派。1635年末,阿尔斯兰与第悉藏巴兵戎相见。为在拉萨立脚,阿尔斯兰试图与格鲁派改善关系,1636年新年即写信要求和五世达赖喇嘛在拉萨见面。阿尔斯兰在西藏期间,已看到了格鲁派的实力和可利用的价值,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使他转而倾向了格鲁派。而格鲁派更是乘势而上,与阿尔斯兰进一步改善关系。这种戏剧性的变化,使得第悉藏巴竟反过来要求五世达赖喇嘛和索南饶丹、噶mb活佛、达隆寺活佛等人到藏北去充当蒙藏两军之间的调解人,于1636年6月间第悉藏巴与阿尔斯兰达成了停战协议,并由洛桑却吉坚赞和索南饶丹在白朗地方充当第悉藏巴和阿尔斯兰定立和约的见证人。格鲁派又一次用善于交际的办法做到了化险为夷,绝路逢生,不仅躲过了可能致命的一击,而且取得了调解人的地位,改善了和第悉藏巴的紧张关系。

  红帽系活佛却吉旺秋见到阿尔斯兰没有按照原来的计划攻打格鲁派,就写信给在青海的却图汗,指责却图汗和阿尔斯兰违背诺言,并和阿尔斯兰当面发生争执。不久却吉旺秋被阿尔斯兰害死,而却图汗在接到噶mb红帽系活佛的信时,格鲁派的支持者固始汗已经开始进兵青海,却图汗一面下令召阿尔斯兰带兵回青海,一面密令其部将将阿尔斯兰杀死。阿尔斯兰在西藏停留一年多,由于处置失当,树敌过多,使得自己无法立脚生根,只好带兵向青海撤退,途中在康区又和白利土司发生冲突,阿尔斯兰被自己的部将杀死,部下逃散。

  二、固始汗和格鲁派在西藏统治的建立

  (一)固始汗援助格鲁派进行统治青藏高原的战争

  卫拉特蒙古亦称漠西蒙古、西蒙古,其名称源于明朝初期曾经在蒙古草原称雄一时的瓦剌部,是明朝初期在阿尔泰山一带兴起的一个蒙古的部落联盟。到明朝后期,卫拉特部以现今新疆北部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今天的蒙古国的西部等地作为其活动中心,包括和硕特、准噶尔、土尔扈特、杜尔伯特等四部,卫拉特联盟的盟主是由和硕特部的首领担任,这是因为和硕特部的首领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萨尔的后裔,在蒙古的王公贵族中属于最高贵的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不过,随着准噶尔部的实力日渐增强,和硕特部的领导地位开始遇到了挑战。在卫拉特四部中形成了以和硕特部的拜巴噶斯为首和以准噶尔部的哈…

《固始汗和格鲁派在西藏统治的建立和巩固(陈庆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