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藏。《密嚴經》雲:佛說如來藏,以爲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又雲: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作指環,展轉無差別。又《勝鬘經》、《寶性論》、《起信論》皆說此義,成證非一。[13]
1、釋“不守自性”
“不守自性”,是說明如來藏轉真成事的原理。諸法真理,名爲自性。若守自性,則不應隨緣;若不隨緣,則又不成諸法。既然不守自性,所以能成諸法。當知此處的自性與法相唯識宗所立,畢竟不變諸法真如名爲自性不同。
2、釋“隨緣顯現”
“隨緣顯現”,是說明真如隨緣成諸法的相狀。那麼真如是隨什麼緣,又顯現什麼樣的法呢?
諸法生起因緣有叁種:一從真起妄因緣,二返本還源因緣,叁無方大用因緣。
第一從真起妄因緣,即是本覺真如,無明爲緣,隨彼轉變。無明不離真,因爲迷真,所以妄生。一切衆生,自性清淨,本覺真如,即是佛性。性自具足,周遍無礙。然此本覺,因爲根本無明所動,從而轉變流浪,作成諸法。
第二返本還源因緣,本覺內熏,生始覺心。知識外緣,開導厭求,發心習行,漸除妄相。從真起妄,名爲染緣起。返流歸源,名爲淨緣起。
第叁無方大用因緣,即是佛果成滿,自證圓足,斷證窮盡,由是法身自受用身,而爲衆生變現他受用及變化身。
總之,諸緣起法不過染淨,染淨二緣,起法之相,都是真如不守自性,隨緣顯現真性功能作用而已。
3、釋“八識王數,相見,種現”
“八識王數,相見種現”,這是列舉如來藏,隨緣所現的體有四種:一是本識阿賴耶,二是八識心王,叁是諸心心所,四是相、見等四分。“種現”即是此四種都是從種子生現行。也即是如來藏隨緣受熏而作諸法。
4、述義
在第五重攝相歸性唯識,是攬事成理。而此第六轉真成事唯識,是攬理成事。此第六門開始轉真如成有爲事,全理爲事。理外無事,理即爲事。那是因爲如來藏,不守自性,隨著染緣或者淨緣,作種種法。如果隨流門,則真隨妄;若還源門,則真隨淨。若約本覺無作大用,則普現色身,爲全性之海。此中真如隨緣作一切相,所以名爲轉真成事唯識。
(七)理事俱融唯識
第七,理事俱融唯識,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叁雲:
七、理事俱融,故說唯識。謂如來藏,舉體隨緣,成辨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滅,即此理事混融無礙,是故一心、二谛皆無障礙。《起信論》雲:“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然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勝鬘經》雲:“自性清淨心,不染而染,難可了知;染而不染,亦難可了知。”解雲:不染而染,明性淨隨染,舉體成俗,即生滅門也;染而不染門,即染常淨,本來真谛,即真如門也。此明即淨之染,不礙真而恒俗;即染之淨,不破俗而恒真。是故不礙一心,雙存二谛。此中有味,深思當見。經雲:“于谛常自二,于解常自一。”論雲:“智障極盲闇,謂真俗別執。”皆此義也。[14]
1、釋“如來藏,舉體隨緣,成辨諸事”
此處意思,相當于前一門,即第六門轉真成事唯識。即從理出事,如來藏隨緣作諸法。
2、釋“而其自性,本不生滅”
此相當于第五門攝相歸性唯識,即是從事入理,本無有生滅。
3、釋“即此理事混融無礙”
此處意思是說,在此第七理事俱融唯識中,是融合第五攝相歸性唯識與第六轉真成事唯識,而成性相俱融,理事混融無礙。
4、是故一心、二谛皆無障礙
二谛即是真谛與俗谛。真谛入如,俗谛出事。融通真俗二谛,而爲一心,所以一心即有二谛。一心即是如來藏,真谛即是真如門,俗谛即是生滅門,真如與生滅混融無礙,即是一心、二谛皆無障礙。
5、述義
前一門第六轉真成事唯識,是依理成事。而此第七理事俱融唯識,是以理事無礙,事與理融會,來討論唯識,所以稱爲理事俱融唯識。也即是說如來藏識(理)隨緣而成各種現象(事),而其本性不生不滅,理事混融無礙。這即是在《大乘起信論》基礎上的進一步發揮,《大乘起信論》中講一心開二門,一心二谛。法藏大師認爲,這二門或二谛之間的圓融無礙,就是理事無礙。真如門和生滅門,真如門爲淨,爲真谛,生滅門爲染,爲俗谛,二者之間,“即淨之染不礙真而恒俗,即染之淨不破俗而恒真。”即淨之染,爲不染而染,性淨隨染,舉體成俗;即染之淨,爲染而染,即染常淨,本來真谛。這就是華嚴宗所要闡述的理事無礙的境界。
(八)融事相入唯識
第八融事相入唯識,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叁雲:
八、融事相入,故說唯識。謂由理性,圓融無礙;以理成事,事亦镕融;互不相礙。或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無所障礙。上文雲: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等。《舍那品》雲:于此蓮華藏世界海之內,一一微塵中見一切法界。又此品下雲:于一微塵中,現有叁惡道,天人阿修羅,各各受業報。如是等文,廣多無量,如上下經說。[15]
1、釋“謂由理性,圓融無礙;以理成事,事亦镕融,互不相礙”
“謂由理性,圓融無礙”,意思是說,真理遍虛空,盡法界,不守自性,作一切法,周遍無礙。因爲理體無礙,所以所起事法,也就無有障礙,而得圓融。“以理成事,事亦镕融”,意思是說事其實都是攬理而事,同時因爲法性融通,所以事事也就融通,無有障礙。
2、釋“或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無所障礙”
“或一入一切”,是指如無量中解一。“一切入一”,是指一中解無量。
3、釋“上文雲: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等”
這是指晉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如來光明覺品>中的經文:“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展轉生非實,智者無所畏。”[16]
4、釋“上下經”
“上下經”是指《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前後都在說,但是散在諸品當中,而不是集中宣說。如晉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叁<舍那品>雲:“此清淨地寶莊嚴,一切佛刹悉來入,其地一一微塵中,一切佛刹亦悉入。”[17]又晉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十叁<十地品>中雲:“一切佛土入一佛土,一佛土入一切佛土。”[18]
5、述義
在第七理事俱融唯識中,是講事與理無礙的關系。而此第八融事相入唯識中,是從事事無礙中的相入關系來討論唯識觀。因爲依理成事,事因理起,諸事都以同一本體理爲基礎,由此事事沒有自性,因而事事之間,都能融無所礙。即是說一切事法各有力用,法法力用,互相交微。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當一入一切之時,即是一無力,一切有力。當一切入一之時,即是一切無力,而一有力。今此第八融事相入唯識中,因爲真理融通,所以所變諸法,亦隨融通。融通諸法,全是真理,融通真理,皆是諸法。圓通普周,深廣該貫,包括法界,攝盡始終,所以名爲融事相入唯識。
(九)全事相即唯識
第九,全事相即唯識,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叁雲:
九、全事相即,故說唯識。謂依理之事,事無別事。理既無此彼之異,令事亦一即一切。上經雲:知一世界即是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即是一世界。又雲:知一即多,多即一等。廣如經文說。[19]
1、述義
在第八融事相入唯識中,是從相入,從用的角度來說明事事無礙的關系。而此第九全事相即唯識,是從相即,從體的角度來說明事事無礙的關系。也即是說,事法是依賴于理體而存在,不是離開理體而另有事法。而理體是唯一的,不變的,沒有這一事相之理和那一事相之理的區別。既然如此,那麼理體所緣起的事相之間,本質上沒有區別,從而可以互相融合:一事就是一切事,不離一切事;一切事就是一事,不離一事。是以觀此事事,相即無礙,名爲全事相即唯識。
(十)帝網無礙唯識
第十,帝網無礙唯識,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叁中雲:
十、帝網無礙,故說唯識。謂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複有一切。既一門中,如是重重,不可窮盡,余一一門,皆各如是,思准可知。如因陀羅網重重影現,皆是心識如來藏法性圓融故,令彼事相如是無礙。廣如上下文說。
1、述義
第八融事相入唯識,是從相入的角度來說明事事無礙的境界。第九全事即真唯識,是從相即的角度來說明事事無礙。但第八、第九所展現的事事無礙,只是一重義,而事事無礙境界,義極深奧,所以最後建立此第十帝網無礙唯識門,從相即與相入全面的角度來說明事事無礙的重重無盡。如同帝釋天宮中懸挂的結有無數珠寶的因陀羅網,此網上的無數珠寶,每一珠都可以顯現其他一切寶珠的影像。如此一一寶珠,又一一互現,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也是如此,一事含攝一切事,一切事中,每一事又含攝一切事,如此無窮無盡,所以名爲帝網無礙唯識。當知事事無礙與重重無盡,都是因爲此一心或者說如來藏,法性圓融相通的原因,從而令彼所緣起的種種事相可能相即相入相融無礙。此際事事無礙與重重無盡所展現的正是一心或者說如來藏的自性。至此叁祖法藏已經將“叁界虛妄,但是心作”中的“叁界唯心”的思想闡釋得非常清楚了。
叁、十重唯識解析
上文中就“十重唯識”原文文本進行了必要的注解與闡釋,此處,我們則要對“十重唯識”相關思想學說的背景及其理論方法,以及“十重唯識”所欲展現的華嚴思想學說,來進行必要地剖析與探討。
(一)十重唯識的思想背景――真與妄、空與有的調和
在佛法中,起源于中觀學派與瑜伽行派,有關第一義谛,爲空爲有。以及“叁界唯心”當中“一心”爲真爲妄的爭論由來已久。華嚴宗是中國宗派佛教中成立較晚的一個宗派,那麼華嚴宗作爲宗派佛教的集大成之一的宗派佛教,法藏大師必然會對有關第一義谛爲空爲有的爭論,以及“一心”爲真爲妄的爭論,作出本宗的論斷與闡釋。而作爲集中論述華嚴宗“叁界唯心”思想,在展現華嚴宗對于“一心”界定與闡釋同時,也是展現著華嚴宗對于第一義谛…
《法藏大師十重唯識略探(昌如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