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末那識與人生的關系(默如法師)

  末那識與人生的關系

  默如法師

  一、釋題目

  末那識是佛教唯識學上的專門名詞。唯識學上把人生的心識大別爲八個,末那居其一,“末那”此譯雲“意”。倘就廣義“意”的範圍來解釋,即能概括其他的七個識都叫做意;若就狹的意義來解釋,則唯指恒審思量的第七識。本文內是指狹義末那而言。然此末那通常的哲學家固不知道,習小乘者亦複茫然無知,只認第六意識而爲末那。茲據勝智等流的聖言量而來辨別他。

  解決意及意識的區別,最簡單而爽快的辦法是用六離合釋做工具,意識是依主識,而意則爲持業釋。從主得名爲依主釋,在八轉聲中即是屬聲,屬,乃所屬之意。拿閩南佛學院一名詞來講,凡是由多數人集合起來而組織成功一個共同研究佛學的處所都叫做佛學院,但這佛學院是屬于閩省之南的一個,所以叫做閩南佛學院,此爲依主釋。意識和眼識的立名相同,眼識靠著眼根增210頁上的勢力才能生起眼識了別色塵的作用,意識靠著意根增上的力量方能生起了別法塵的現行,因此之故,了別色塵之識者名眼識,了別法塵之識者曰意識,此即從主得名也。體持業用名爲持業釋,拿粉筆一名詞來做比況,凡有寫字作用的器具都名筆,但這筆乃用白粉所做成的,把他拿來在那黑漆版上所寫成功字的體質,也系白粉的狀態;質言之,粉即是筆,筆即是粉,蓋粉和筆名雖爲二而體是一,此爲持業釋。

  意和藏識立名一致,能具積集含藏諸法種子的功能者名藏識,有恒審思量賴耶見分爲我體的作用者即是末那;然此含藏思量的功用,即是識之自體,也就是識體即功用之意,這樣就叫做體持業用。

  不獨有漏叫做末那,無漏亦可叫做末那,但須加添出世二字以揀非是有漏;而其定義,殆皆不出乎思量的二字耳。

  有漏末那除思量外,還有這幾種因緣才名他爲意的:一、恐怕研究學理的人粗心而不深究,錯認意爲意識。二、蓋末那的思量性超勝余識,而其積集了別的功能則不能與余識相比擬。叁、意識生起染淨的行相,乃由末那的與力和相順。四、末那緣境恒時相續,而意識緣境則易于脫起。五、無間滅意乃系諸識的共依,而此末那僅爲意識之近所依。六、意識生起,先必須借末那種子擊發彼種,然後方起現行,生起現行之後,仍以末那現識爲其所依也。

  無漏位上既名出世末那,難道亦具思量麼?略有二說:一、平等性智固無尋伺,然非無超過211頁尋伺的思量,故仍可名之爲末那。二、出世末那雖已遠離我法妄執,而他還有二無我的如理思量,所以仍可叫做末那。

  末那定義既明,那人生和人生觀的界說雲何?常人謂人們住世一期爲人生,或人們生活爲人生,亦有因人爲有生命的動物而名之爲人生。然此叁說皆有可取。以佛學上的名詞來說,什麼我、衆生、有情、命者、生者、預流、一來、菩薩、如來等都是人生的代名詞。若嚴格言之,則僅以叁界五趣中的人們而曰人生。佛學者和世間學者雖同視人生爲人或我的代名詞,而其于我的認識則異。世人計我有叁:一、以皮肉筋血及感情意志等五蘊爲我體。二、謂離五蘊而有潛在人們身體內的那個靈魂才是我體。叁、主張我體和五蘊確是非即非離的一種東西。廣如成唯識論首卷破斥。而佛學上所謂的我,于凡夫方面是隨情而假立的,其實我體並無;于聖人方面雖有其體,亦屬方便設施。據唯識學上說,叁分家主說我法乃由識體上所變的見相二分而立名的,二分家謂我名乃從見分上所變的相分而立的,這是護法和難陀兩論師的見解。

  杜亞泉人生哲學上說,人生不過百年,自呱呱墮地以至于老死,就一生涯間爲通體的觀察,而問人生有何意義或價值,對于這問題而與以解答的,稱爲人生觀。這種解釋頗符名稱。茲題乃系討論末那識對于人生發生何種關系或影響到人們究竟是怎樣一回事的一個問題。

  二、申正旨

  末那識于人生的關系雲何?看那唯識學上把有情八個識拿來分成叁類也就可以知道。如何歸納爲叁?所謂賴耶識即是初能變,末那識乃是二能變,眼、耳、鼻、舌、身意的那六個識就叫做叁能變;末那介于賴耶六識之中,可見得他和人生確有密切的關系。末那又名染淨依。由此更可以見到他使淨而爲聖者使染而爲凡夫的甚大勢力了!

  人之爲惡,固然是受末那影響所致的。下文論及。即使五趣的異生,在一生涯中做幾項善舉的事實,如慈善布施與學持戒等人所爲的事,及那螞蟻結群愛衆,鴻雁貞操,烏鴉反哺,犬之忠實守昏,牛之樸實耕載,而皆還受末那的影響以致不能成其純粹的善。且拿布施一項來做個說明的例子,常人行施,殆皆不免把那施者、被施者、所施物的觀念緊緊底系著念頭上。這究竟由什麼沖動而能如此的呢?大乘說爲末那的影響所致。複次,當人們寂靜安穩毫無瑕疵的那種善無記心之坦白胸懷表現的時候,何以還是位居有漏呢?大乘謂另有一個作祟的意和他並存緣故。關于大乘對此二問題的詳細答案,留後再述;且敘印度小乘對于第二問題之解決:一、薩婆多部主說善心生起,不須染汙心俱,仍得爲有漏;善無記心所以爲有漏的原因,蓋由先時有煩惱爲他生起的引發緣,及又爲引發未來煩惱之生起。或謂自心雖善,但因與有煩惱者123頁發生關系,而牽涉自心以成有漏,如說央掘摩羅于佛生嗔,如此人于佛由此世尊亦成有漏。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生,豈非類于龜毛兔角,可以和現在的心互成有漏之因嗎?若謂他人能惑吾心而成爲漏,則應凡夫一見聖者當下解脫。二、大衆部彼謂不相應行中的睡眠心所是和善無記心繼續相應而起的,所以成其爲染。不相應行非是實法,何能爲有漏之因呢?叁、經部主說善心從漏種引生故爲有漏,如從異熟識中漏種所生的無記淨色根而名有漏是一樣地。不然,煩惱意志與善無記心相俱,方名有漏;汝既不許有第七識,當先時熏習善種即無染意相應,何能謂善心是有漏呢?若謂善無記心隨逐漏種故爲有漏,則不與現行煩惱俱而與漏種隨逐的無漏種子亦應名爲有漏。此既不爾,彼雲何然?觀上諸小乘家對此問題而無完善的解答,試看大乘的正義怎樣?

  先述大乘所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大乘蓋謂不能舍去布施相的緣故,乃由內心中末那的我法執影響到六識而如此的。

  換言之,六識受末那之影響,以致不能了達世事如幻、萬法皆空,故于施等事業上不能離去其相,還想被施者有所感謝和酬報的。次及第二問題之答案:大乘校正經部雲:先時漏種得成,即是先時善心種子與末那種子同熏習賴耶中俱生俱滅的緣故,並非先時善種影響後念善心而成有漏的,且善心中生起,內心若無作祟的意搗亂執我,亦不得成爲有漏。成唯識論雲:“以有漏言,表漏俱故。”此之謂與?

  末那影響六識而使人生做不軌則的事業雲何?簡單的一句話,即是因有我而有我所。詳言之124頁,因爲貪圖個人的快樂起見,什麼嬌妻婢女田園邸宅名利官祿皆引爲己有;一旦不得到手,乃縱情恣意忍心傷義而做暴虐殘酷的舉動。即使物質能夠滿足少分欲望,知足者方能息心;不知足者,向前追逐,得到大的土地,還要想大,做到大的人物還要想大。試問居心如此,有何利益?其實心爲物轉,忙的要死,毫不自在;甚者造出淪溺叁塗受苦無邊的生活!

  總而言之,除去依佛教理而實行修行者,其余在叁界中無論爲善爲惡,待業緣成熟之時,即牽引賴耶以受生死,不過于苦海中有漂泊之分耳。然生死根本乃在末那識,因末那計我勢力超勝,乃增長六識之我執;六七二識我執生起,遂與第八識發生極複雜之關系。其關系雲何?即是六識善等種和七識我執種成熟時,乃感異熟識于界趣生中結生相續喲!

  但末那的本身乃無記性,所以成染汙糊塗心理去緣賴耶見分而爲我體者,以其恒與觸作意受想思我癡我見我慢我愛不信懈怠放逸忘散亂惛沈掉舉十八心所相應之故;使他爲染之尤者,要算四煩惱。以其緣內心生起愚癡倨傲貢高耽著的行相之故,以此觀之,染汙六識的根本,不在末那,乃在末那俱起的四煩惱。

  末那與二乘發生什麼影響呢?二乘有有學和無學之別:有學二乘僅斷除六識分別我執之少分,而其內心中仍有末那計我,所以他過的生活還是不自由,和那異生相同。無學二乘的我執已經打破,換言之,他的我相毫無,什末所需也都抛棄,即是達到無我我所的境界了!這樣兒,好是好極了!

  可是他還以爲異熟識上所變的一切法相是不空而有體的;因此就影響到他的人生,以爲215頁心外所有的法是和我毫無關系,而不應顧問和管理的,乃采取那獨自清閑無事的生活而爲究竟了脫。大乘人的勇氣和志願卻是比他高的很遠,初發心學佛的時候,即知我法二執應該一齊革除,即如七地以前的菩薩,我執依然存在,但是創入見道雙入二空觀時的末那已與下品平等性智相應了!出定之後,末那仍複相應我執;而大乘人盡其全副的精神,用力去抵抗他,由此就影響到他的人生,不以個人的生死爲可畏,而視大地一切衆生,莫非自身之父母親族;故應擔荷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積極的使命去濟拔他。這是大乘人的心中,以爲人我平等,無有彼此軒轾,而于所觀境上,又以萬法皆空,所有世相,莫非水月空花陽焰夢幻才能如此的!

  從表面上看,修大乘者好像奔馳勞慮,其實他的心地極其光明甯靜,有見到人所見不到的地方,而所過著的確是符合真理的生活!

  如來的末那淨識所以得與上品平等性智相應的原因,因爲有感應警發覺受想像思力願欲勝解記念寂定明慧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不放逸輕安行舍大悲二十一善心所相應;而無貪等四心所,確爲成就清淨末那之最有力者。末那所以能去除染心所而相應善心所,則爲六識的與力所致。平等性智業用雲何?能現他受用身,又能牽率妙觀察智而現他受用身及化身,並影響到成所作智而現化身。現此叁身雲何?隨順無邊世界諸有情類,說種種法。而平等性智與…

《末那識與人生的關系(默如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