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妙觀察智,又能涉入大圓鏡智,而現自受用報身,親證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的那種無上法味;即是在每一刹間,能夠216頁安住法界,雙觀真俗二谛。平等性智所緣雲何?對于真如及余諸法恒審思量無我相。達此目的,可謂最圓滿之人生!
叁、辨差異
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又雲:“法性平等”根據此二經文對于法相教理上有兩種疑惑:一、唯識學上何以主說一切衆生法爾有聲聞緣覺菩薩不定無種的五種種姓?二、諸佛和衆生各具末那一個,如何清淨的末那系屬于諸佛,雜染的末那附著衆生呢?試問唯識學與經文是否有柄鑿的地方?不爾,經文上按法性方面言,唯識學上按法相方面言,所以沒有抵牾的地方。若要解答這兩個問題,必須先明法性與法相的關系和差異。其關系雲何?簡單的講,即是法性和法相是非一非異的一言。茲以譬喻來說明他:法相好比茶杯;法性好比茶杯上的金色。不可說茶杯和金色是一的或異的。若說爲一即有過失。何以故?金色是顯色中之一,茶杯是地水火風色香味觸八種原素所合成有其一定形式的一種器皿,如何爲一?況且金色不單茶杯獨有,若說爲一,則應凡系附著金色的東西,皆叫做茶杯。若說爲異,則又不然。因爲此金色是茶杯的,此茶杯是金色的。其差異雲何?法性是遍一切一味的,換言之,無論任何法相上都具有他的真實自性,即法性。法相只局于一法上的自相或同類上的共相,共相不是法性,即彼非此,此非彼之義。蓋法法有127頁法法的相,筆非墨相,墨非筆相,眼耳鼻舌各異;盡管同一母生,其體其相,各是各的。由此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法性和法相是非一非異的;法相和法相乃局于各法本位上的。經文上說“心性平等”者,即各個有情無不同具真如法性也;唯識學上說“法爾種姓”者,謂各有情之迷悟各限于本位,及其八識中的無漏種子有具不具、具多、具少之殊也。經文和唯識學之意義既已明了,可算對于前二問題已經解決,但語焉不詳,故再加以解答:一、衆生有五種固定性的原因,請以譬喻來說明他,例如馬無牛性,故馬終不會産生出牛來。牛無馬性,所以牛亦不會産生馬出來。也就是說桃子裏本來沒有李子的種子,所以任隨植者的栽種方法,如何巧妙,培養和管理如何精細,到底結不出李子的果實來,這是因爲各有其天然不可更動的特殊性。故唯識學上辨別有五種姓的衆生。二生佛末那所異的原因,無佛性的即是上文所謂法相各住本位,和形相各異的道理;有佛性的則是因果分位的區別。
已知衆生各有固定之根性,而未能識知誰當爲衆生,誰當得證聲聞辟支弗果,誰當圓滿如來果位?請以說明:據成唯識論的正義是這樣說,若此人八識田中無漏種子全無,而他的煩惱又永不可害,即是無種姓。若僅有二乘的無漏種子,但所知障永不可害,即是聲聞或緣覺種姓。若具全分無漏種子而又能雙去二障,即是如來種姓。然則具有染汙末那的如來種姓異生怎樣會有轉成清淨末那的如來的可能呢?譬如地等乃爲堅濕暖動色香味觸八法合成,若定此法爲地或水火風,128頁即看他于堅等中偏重何法可以知道。對于水,若把他的濕性減去幾分,而又增加幾分其他的成分,那末,水就另成體性相狀了。又如以豆爲腐,須把他的渣滓排泄出去,而再摻雜石膏或其他原料進去,和那人工磨榨鍛煉等各種助緣,即能夠裸裎豆中的腐體出來了!末那所以能轉成清淨的原因,也就是把他的我法執除去,而增加相應善心所,以顯出本有的平等性智就是了!但是非找到解脫我法執的方法不爲功!
四、論解脫
關于解脫人生束縛的方法,有下列的幾種:印度有一種人,以爲世間一切萬法皆爲色界第四禅之大在自天,或色界初禅第叁大之大梵所造成的;故其對于此二天,生起極端的恭敬和禮拜,希望將來生到這天上。猶如現在奉祀上帝之基督教徒冀生天宮。還有奉祀日月星宿風雨等神的人。還有人以爲跳入河中將肢體洗一洗,打幾個滾,翻幾回身,就會把那從無始來所有的愆尤一齊兒都洗的幹淨了!還有人主張將身體置諸火中熏一熏,燒一燒,弄得皮破肉爛的,行這種苦行可以生天。
還有一種人,看見牛狗齧草飲水而得生天,于是乎仿效他學它,以爲這樣可以解脫。其實牛狗乃系因爲過去善業成熟才能生天的!還有人行那鉗去須發,執叁交杖的那種苦行,認爲解脫的219頁唯一方針。照實際上講,倘不從正當法門下手而求解脫,即是刎頸截身,亦無功效!還有一種僧伽耶派,專用禅定的功夫,止息心中想念,蓋因神我欲去自性的束縛非要達到無相無念的境界不可,其實神我不過得到暫時的解脫,迨其果報終盡,仍與自性結合,輪回展轉,可算解脫嗎?故佛教對于以上各種的方法,皆斥爲無果唐勞的見取戒禁取。
晚近西洋叔本華主張物質爲意志之表現,以爲人之所以有苦的原因,即是有我之故。其解脫我的方法有二種:一種就是美術來解脫,彼意謂一入美境,當下萬慮皆空,煩惱不生,即使看見繪畫上的美女亦不致生起戀愛的念頭,原因所見者非真實故。一種即以道德來解脫,簡單講,即以含有永久性、擴大性的道德來征服狹小的暫時的渾煩撓惱和佛家以戒律來軌範人心有點相同。按此而觀,亦未盡善盡美。何以故?美術只能遣去一時的心情,弄得不好,境後煩惱更加盛增,令人哀傷不禁,而志氣不好的人亦得因見繪上女致興淫念,何能解脫呢?至于用道德來征服人心未始不當,然有道德的觀念存在,可算解脫人生圓滿辦法嗎?
以上各種解脫的辦法都不究竟,至于能真找到解脫人生束縛和困苦的方法,就要推功于佛教了!
佛教修行的法門無量,可是把他歸納起來只有靠著四谛的法門去修行的一個法子。然此四谛可分爲二:道谛屬能觀智,苦集滅谛屬所觀境。依此法修行者,共有聲、緣覺、菩薩的叁種人,220頁而其根性各有差殊,故所觀之理,亦各不同。小乘人只知人的色身是苦果,其原因乃由過去業惑所謂集谛而招感得來的,若要滅此苦因而證涅槃,非要趕快地加功用行去修道不可。緣覺的根性卻是較高聲聞,而于所觀境上,見到諸法從緣所生的道理也,即是以十二因緣爲所觀之對象。然此十二因緣即是苦集二谛之開展。但所見之理,較聲聞爲深細。大乘的修持乃注重于道行上,可算將那道谛擴充範圍而爲所行。
小乘所行的道,僅能自利;而大乘所行的道,包括自、他二利。若分析之則成六度:對于利他方面,廣行布施忍辱精進;對于自利方面,則用戒定慧叁無漏學鍛煉身心,打破我法二執,以見勝義谛理。以上不過略述佛教叁乘修行之大概。
五、策力行
我們有了這樣可靠的方法,只要肯去力行,自然可以達到解脫人生束縛的目的!就好比心中有了到上海底確實的路程和方向,而又認真底啓程進行,決不致不能到上海的!可是一般人不肯照這辦法向前努力。而他的原因,當然有多種:一種是爲名利所牽,貪圖精神上的娛樂,以爲可以怡情適心。告訴你吧!這是暫時的樂、比較的樂、相對的樂不是永久的樂。超過言說思量的樂,絕對無比的樂,究竟真常的樂,一種是因爲行菩薩道,極不容易,而又不知要受多麼的困窘,並且還要在很長久的時期中不稍懈怠,繼續努力進行,所以感到行的地方以致阻塞。告訴你吧!
逆水行舟,自然是很難的事,可是你不行,終究不得靠到彼岸的。一種因爲佛所證的離言法性,以及佛所享受的淨妙國土,和那不可思議不智妙用而生疑惑,所以不肯向前實行。
告訴你吧!諸聖言量皆謂有涅槃可證。而且吾人既不知事物真相,昏昏碌碌,宇宙間不能沒有真理而即這樣糊裏糊塗就算了事!在這一點上,就可以推知到必定有一種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大覺悟者。趕快的斷疑生信而去修行範!我對于有上面原因而致不肯修行的人有所忠勸,即是希望他得到究竟常樂,不要貪生怕死,畏難苟安,坐失良機;也不要心竅不明,以爲宇宙間沒有真理存在,而失去本心的心地光明啊!
趕快地改轉染汙末那的人生,努力實行!努力實行!
對于不能依照佛法而去修行的人所有的原因,當然不僅以上的叁種。總之,虛空有盡,我願爲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末那識與人生的關系(默如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