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末那识与人生的关系(默如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妙观察智,又能涉入大圆镜智,而现自受用报身,亲证唯佛与佛乃能知之的那种无上法味;即是在每一刹间,能够216页安住法界,双观真俗二谛。平等性智所缘云何?对于真如及余诸法恒审思量无我相。达此目的,可谓最圆满之人生!

  三、辨差异

  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又云:“法性平等”根据此二经文对于法相教理上有两种疑惑:一、唯识学上何以主说一切众生法尔有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无种的五种种姓?二、诸佛和众生各具末那一个,如何清净的末那系属于诸佛,杂染的末那附着众生呢?试问唯识学与经文是否有柄凿的地方?不尔,经文上按法性方面言,唯识学上按法相方面言,所以没有抵牾的地方。若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先明法性与法相的关系和差异。其关系云何?简单的讲,即是法性和法相是非一非异的一言。兹以譬喻来说明他:法相好比茶杯;法性好比茶杯上的金色。不可说茶杯和金色是一的或异的。若说为一即有过失。何以故?金色是显色中之一,茶杯是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八种原素所合成有其一定形式的一种器皿,如何为一?况且金色不单茶杯独有,若说为一,则应凡系附着金色的东西,皆叫做茶杯。若说为异,则又不然。因为此金色是茶杯的,此茶杯是金色的。其差异云何?法性是遍一切一味的,换言之,无论任何法相上都具有他的真实自性,即法性。法相只局于一法上的自相或同类上的共相,共相不是法性,即彼非此,此非彼之义。盖法法有127页法法的相,笔非墨相,墨非笔相,眼耳鼻舌各异;尽管同一母生,其体其相,各是各的。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法性和法相是非一非异的;法相和法相乃局于各法本位上的。经文上说“心性平等”者,即各个有情无不同具真如法性也;唯识学上说“法尔种姓”者,谓各有情之迷悟各限于本位,及其八识中的无漏种子有具不具、具多、具少之殊也。经文和唯识学之意义既已明了,可算对于前二问题已经解决,但语焉不详,故再加以解答:一、众生有五种固定性的原因,请以譬喻来说明他,例如马无牛性,故马终不会产生出牛来。牛无马性,所以牛亦不会产生马出来。也就是说桃子里本来没有李子的种子,所以任随植者的栽种方法,如何巧妙,培养和管理如何精细,到底结不出李子的果实来,这是因为各有其天然不可更动的特殊性。故唯识学上辨别有五种姓的众生。二生佛末那所异的原因,无佛性的即是上文所谓法相各住本位,和形相各异的道理;有佛性的则是因果分位的区别。

  已知众生各有固定之根性,而未能识知谁当为众生,谁当得证声闻辟支弗果,谁当圆满如来果位?请以说明:据成唯识论的正义是这样说,若此人八识田中无漏种子全无,而他的烦恼又永不可害,即是无种姓。若仅有二乘的无漏种子,但所知障永不可害,即是声闻或缘觉种姓。若具全分无漏种子而又能双去二障,即是如来种姓。然则具有染污末那的如来种姓异生怎样会有转成清净末那的如来的可能呢?譬如地等乃为坚湿暖动色香味触八法合成,若定此法为地或水火风,128页即看他于坚等中偏重何法可以知道。对于水,若把他的湿性减去几分,而又增加几分其他的成分,那末,水就另成体性相状了。又如以豆为腐,须把他的渣滓排泄出去,而再掺杂石膏或其他原料进去,和那人工磨榨锻炼等各种助缘,即能够裸裎豆中的腐体出来了!末那所以能转成清净的原因,也就是把他的我法执除去,而增加相应善心所,以显出本有的平等性智就是了!但是非找到解脱我法执的方法不为功!

  四、论解脱

  关于解脱人生束缚的方法,有下列的几种:印度有一种人,以为世间一切万法皆为色界第四禅之大在自天,或色界初禅第三大之大梵所造成的;故其对于此二天,生起极端的恭敬和礼拜,希望将来生到这天上。犹如现在奉祀上帝之基督教徒冀生天宫。还有奉祀日月星宿风雨等神的人。还有人以为跳入河中将肢体洗一洗,打几个滚,翻几回身,就会把那从无始来所有的愆尤一齐儿都洗的干净了!还有人主张将身体置诸火中熏一熏,烧一烧,弄得皮破肉烂的,行这种苦行可以生天。

  还有一种人,看见牛狗啮草饮水而得生天,于是乎仿效他学它,以为这样可以解脱。其实牛狗乃系因为过去善业成熟才能生天的!还有人行那钳去须发,执三交杖的那种苦行,认为解脱的219页唯一方针。照实际上讲,倘不从正当法门下手而求解脱,即是刎颈截身,亦无功效!还有一种僧伽耶派,专用禅定的功夫,止息心中想念,盖因神我欲去自性的束缚非要达到无相无念的境界不可,其实神我不过得到暂时的解脱,迨其果报终尽,仍与自性结合,轮回展转,可算解脱吗?故佛教对于以上各种的方法,皆斥为无果唐劳的见取戒禁取。

  晚近西洋叔本华主张物质为意志之表现,以为人之所以有苦的原因,即是有我之故。其解脱我的方法有二种:一种就是美术来解脱,彼意谓一入美境,当下万虑皆空,烦恼不生,即使看见绘画上的美女亦不致生起恋爱的念头,原因所见者非真实故。一种即以道德来解脱,简单讲,即以含有永久性、扩大性的道德来征服狭小的暂时的浑烦挠恼和佛家以戒律来轨范人心有点相同。按此而观,亦未尽善尽美。何以故?美术只能遣去一时的心情,弄得不好,境后烦恼更加盛增,令人哀伤不禁,而志气不好的人亦得因见绘上女致兴淫念,何能解脱呢?至于用道德来征服人心未始不当,然有道德的观念存在,可算解脱人生圆满办法吗?

  以上各种解脱的办法都不究竟,至于能真找到解脱人生束缚和困苦的方法,就要推功于佛教了!

  佛教修行的法门无量,可是把他归纳起来只有靠着四谛的法门去修行的一个法子。然此四谛可分为二:道谛属能观智,苦集灭谛属所观境。依此法修行者,共有声、缘觉、菩萨的三种人,220页而其根性各有差殊,故所观之理,亦各不同。小乘人只知人的色身是苦果,其原因乃由过去业惑所谓集谛而招感得来的,若要灭此苦因而证涅槃,非要赶快地加功用行去修道不可。缘觉的根性却是较高声闻,而于所观境上,见到诸法从缘所生的道理也,即是以十二因缘为所观之对象。然此十二因缘即是苦集二谛之开展。但所见之理,较声闻为深细。大乘的修持乃注重于道行上,可算将那道谛扩充范围而为所行。

  小乘所行的道,仅能自利;而大乘所行的道,包括自、他二利。若分析之则成六度:对于利他方面,广行布施忍辱精进;对于自利方面,则用戒定慧三无漏学锻炼身心,打破我法二执,以见胜义谛理。以上不过略述佛教三乘修行之大概。

  五、策力行

  我们有了这样可靠的方法,只要肯去力行,自然可以达到解脱人生束缚的目的!就好比心中有了到上海底确实的路程和方向,而又认真底启程进行,决不致不能到上海的!可是一般人不肯照这办法向前努力。而他的原因,当然有多种:一种是为名利所牵,贪图精神上的娱乐,以为可以怡情适心。告诉你吧!这是暂时的乐、比较的乐、相对的乐不是永久的乐。超过言说思量的乐,绝对无比的乐,究竟真常的乐,一种是因为行菩萨道,极不容易,而又不知要受多么的困窘,并且还要在很长久的时期中不稍懈怠,继续努力进行,所以感到行的地方以致阻塞。告诉你吧!

  逆水行舟,自然是很难的事,可是你不行,终究不得靠到彼岸的。一种因为佛所证的离言法性,以及佛所享受的净妙国土,和那不可思议不智妙用而生疑惑,所以不肯向前实行。

  告诉你吧!诸圣言量皆谓有涅槃可证。而且吾人既不知事物真相,昏昏碌碌,宇宙间不能没有真理而即这样糊里糊涂就算了事!在这一点上,就可以推知到必定有一种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大觉悟者。赶快的断疑生信而去修行范!我对于有上面原因而致不肯修行的人有所忠劝,即是希望他得到究竟常乐,不要贪生怕死,畏难苟安,坐失良机;也不要心窍不明,以为宇宙间没有真理存在,而失去本心的心地光明啊!

  赶快地改转染污末那的人生,努力实行!努力实行!

  对于不能依照佛法而去修行的人所有的原因,当然不仅以上的三种。总之,虚空有尽,我愿为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末那识与人生的关系(默如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