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門論》破邪方法研究(悟實)▪P5

  ..續本文上一頁

  推究一異法了不可得,而顯示一切法不異不一的自性空。

  

觀有無門

  

有無是諸見之根,障中道之本。內外大小皆執于有無斷常之見,《觀有無門》就以四相破相無有,生住爲有,異滅爲無,明四相也空無自性,四相空,有相無相自頃。

  

觀性門

  

此門破性顯無性,性如果不成,相便自空。佛法的緣起觀是與自性完全相反,自性非緣起,緣起非自性。諸法皆是衆緣和合刹那刹那生滅無常,哪裏有一永恒不變的自體呢

  

觀因果門

  

以上破一切法性相空寂,外人便執有空性的因果。世出世間皆是因果法則,執著因果實有者不出叁種,一、執無因有果,二、執果不從因生,叁、執因果同時等。

  

  

  

  

觀作者門

  

諸法本自無作:一、諸法不自作;二、不從他作;叁、不是自他共作;四、不無因作。這四種無作是破除四種邪見,顯示法及衆生皆是空寂性。

  

觀叁時門

  

因果一時更不能成立,萬法皆有次第,如果說因果一時,有應俱有,無應俱無。如論中說:“若言一時因果,如火與明,是亦同疑因,燈明一時生雲何相因。”由此推究終無果生,所以說一切法及人皆空無自性。

  

觀生門

  

如論說:“生時亦不生,何以故,有生生過”。時間是沒有體性的,人們只是依賴于形相的事物(萬法)而假安立爲時間,怎麼能說生時生呢

  離開了生法和生處,生時了不可得,所以生時也不能生。

  

  

  

  

  

  

  

是故當知一切法無生,畢竟當空

  

以上十二門觀,門門皆終歸于空,此空是實相的異名、般若的別稱。空、無相、無作是通向涅槃城的中道,故名爲叁解脫門。如《十二門論疏》說:“照無不淨目爲般若,累無不寂稱爲涅槃”[44]。因爲空是般若的別稱,般若能照諸法空寂的妙用,所以通達空義即可通達大乘,契入大乘便能具足萬行。在行六度萬行中,如果沒有般若空慧的引導,則成有所得的偏執,偏病不去,苦輪常運,豈能談得上自利利他

  在大乘教法中所說的空義,微妙甚深,非凡夫所能克證。如《中論·四谛品》雲:“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45]。倘能契于諸法實相,便能發生正觀,即生般若智,由般若引導萬行,皆無所礙,所以通達空義,萬行皆圓。

  

六、結論

  

龍樹在《十二門論》中立足于“無所得”的中心教義,破斥外道、凡夫、小乘“有所得”、“取相”之心,顯示無所得空的正道,說邪說正都是爲了通達“道無邪正”、“雙泯邪正”的中道實相。爲了讓衆生了達空義的目的,龍樹巧設方便,大力弘揚寂滅無爲的般若中觀教義。申明教意爲了破除衆生邪見和妄執,其利用就是祛除衆生妄想執著之病,對執有者說空,對執空者說有,對有罪之身心說修福德善法以舍罪,對執人天福善者說依空無所得之禅定舍福,對禅定空理說“空”亦無所得,所以說菩薩之言是應機施教、無有定准。通過破病顯理來顯示菩薩的真正慈悲與不忍,其宗旨無非是要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批破不正確的邪見、邪說,爲的是引導人們依據佛的方便教門,悟入佛的正理。《十二門論》中采用不同的權巧方法來論述緣起無生之理,若不識空理,則有內、外、大、小、斷、常等分別知見,有此見解就感得“苦輪常轉”;如果冥滅了內、外、大、小、斷、常等執見,則能發生正觀,悟入正理,悟入正理而感得“苦輪便壞”,苦輪息則佛道成矣!

  

(責任校對:妙一)

  

  

[1]劉常淨《十二門論釋義序》第1頁,中國佛學院教務部印。

  

[2]僧叡撰《十二門論序》,《大正藏》第30冊,第159頁中。

  

[3]龍樹造《十二門論》,《觀因緣門》第1,《大正藏》第30冊,第159頁下。

  

[4]劉常淨《十二門論釋義序》第1頁,中國佛學院教務部印。……

  

[5]《龍樹菩薩傳》,《大正藏》第20冊,第184頁上。

  

[6]鸠摩羅什譯《摩诃般若波羅密經》卷4,《大正藏》第8冊,第240頁中。

  

[7]鸠摩羅什譯《維摩诘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第551頁上。

  

[8]龍樹《十二門論》,《觀因緣門》第1,《大正藏》第30冊,第159頁下。

  

[9]鸠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3,《大正藏》第9冊,第19頁中。

  

[10]龍樹《十二門論》,《觀因緣門》第1,《大正藏》第30冊,第159頁下。

  

[11]龍樹《十二門論》,《觀因緣門》第1,《大正藏》第30冊,第160頁中。

  

[12]吉藏《十二門論疏》,《大正藏》第42冊,第178頁上。

  

[13]吉藏《十二門論疏》,《大正藏》第42冊,第177頁中。

  

[14]吉藏《叁論玄義》,《大正藏》第42冊,第11頁下。

  

[15]吉藏《百論疏》,《大正藏》第42冊,第241頁上。

  

[16]吉藏《叁論玄義》,《大正藏》第45冊,第1頁上。

  

[17]吉藏《大乘玄論》卷9,《大正藏》第45冊,第69頁下。

  

[18]吉藏《十二門論疏》,《大正藏》第42冊,第187頁中。

  

[19]吉藏《叁論玄義》,《大正藏》第45冊,第1頁中。

  

[20]吉藏《大乘玄論》卷5,《大正藏》第45冊,第70頁下-第71頁上。

  

[21]吉藏《叁論玄義》,《大正藏》第45冊,第1頁上。

  

[22]吉藏《十二門論疏》,《大正藏》第42冊,第174頁下。

  

[23]僧叡《十二門論序》,《大正藏》第30冊,第159頁中。

  

[24]吉藏《十二門論疏》,《大正藏》第42冊,第171頁上。

  

[25]吉藏《十二門論疏》,《大正藏》第42冊,第172頁上。

  

[26]吉藏《十二門論疏》,《大正藏》第42冊,第172頁上。

  

[27]吉藏《叁論玄義》,《大正藏》第45冊,第1頁上。

  

[28]吉藏《叁論玄義》,《大正藏》第45冊,第1頁上。

  

[29]龍樹《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第84頁下。

  

[30]龍樹《中論》,《大正藏》第30冊,第32頁下。

  

[31]龍樹《中論》,《大正藏》第30冊,第32頁下。

  

[32]龍樹《十二門論》,《大正藏》第30冊,第165頁上。

  

[33]龍樹《十二門論》,《大正藏》第30冊,第159頁下。

  

[34]龍樹《十二門論》,《大正藏》第30冊,第159頁下。

  

[35]龍樹《十二門論》,《大正藏》第30冊,第159頁下。

  

[36]龍樹《十二門論》,《大正藏》第30冊,第159頁下。

  

[37]龍樹《十二門論》,《大正藏》第30冊,第159頁下。

  

[38]龍樹《十二門論》,《大正藏》第30冊,第160頁中。

  

[39]龍樹《十二門論》,《大正藏》第30冊,第159頁下。

  

[40]龍樹《十二門論》,《大正藏》第30冊,第159頁下。

  

[41]龍樹《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第41頁下。

  

[42]龍樹《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第338頁下。

  

[43]龍樹《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第421頁上。

  

[44]吉藏《十二門論疏》,《大正藏》第42冊,第177頁上。

  

[45]龍樹《中論》,《大正藏》第30冊,第33頁上。

  

《《十二門論》破邪方法研究(悟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