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二门论》破邪方法研究(悟实)▪P5

  ..续本文上一页

  推究一异法了不可得,而显示一切法不异不一的自性空。

  

观有无门

  

有无是诸见之根,障中道之本。内外大小皆执于有无断常之见,《观有无门》就以四相破相无有,生住为有,异灭为无,明四相也空无自性,四相空,有相无相自顷。

  

观性门

  

此门破性显无性,性如果不成,相便自空。佛法的缘起观是与自性完全相反,自性非缘起,缘起非自性。诸法皆是众缘和合刹那刹那生灭无常,哪里有一永恒不变的自体呢

  

观因果门

  

以上破一切法性相空寂,外人便执有空性的因果。世出世间皆是因果法则,执著因果实有者不出三种,一、执无因有果,二、执果不从因生,三、执因果同时等。

  

  

  

  

观作者门

  

诸法本自无作:一、诸法不自作;二、不从他作;三、不是自他共作;四、不无因作。这四种无作是破除四种邪见,显示法及众生皆是空寂性。

  

观三时门

  

因果一时更不能成立,万法皆有次第,如果说因果一时,有应俱有,无应俱无。如论中说:“若言一时因果,如火与明,是亦同疑因,灯明一时生云何相因。”由此推究终无果生,所以说一切法及人皆空无自性。

  

观生门

  

如论说:“生时亦不生,何以故,有生生过”。时间是没有体性的,人们只是依赖于形相的事物(万法)而假安立为时间,怎么能说生时生呢

  离开了生法和生处,生时了不可得,所以生时也不能生。

  

  

  

  

  

  

  

是故当知一切法无生,毕竟当空

  

以上十二门观,门门皆终归于空,此空是实相的异名、般若的别称。空、无相、无作是通向涅槃城的中道,故名为三解脱门。如《十二门论疏》说:“照无不净目为般若,累无不寂称为涅槃”[44]。因为空是般若的别称,般若能照诸法空寂的妙用,所以通达空义即可通达大乘,契入大乘便能具足万行。在行六度万行中,如果没有般若空慧的引导,则成有所得的偏执,偏病不去,苦轮常运,岂能谈得上自利利他

  在大乘教法中所说的空义,微妙甚深,非凡夫所能克证。如《中论·四谛品》云:“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45]。倘能契于诸法实相,便能发生正观,即生般若智,由般若引导万行,皆无所碍,所以通达空义,万行皆圆。

  

六、结论

  

龙树在《十二门论》中立足于“无所得”的中心教义,破斥外道、凡夫、小乘“有所得”、“取相”之心,显示无所得空的正道,说邪说正都是为了通达“道无邪正”、“双泯邪正”的中道实相。为了让众生了达空义的目的,龙树巧设方便,大力弘扬寂灭无为的般若中观教义。申明教意为了破除众生邪见和妄执,其利用就是祛除众生妄想执著之病,对执有者说空,对执空者说有,对有罪之身心说修福德善法以舍罪,对执人天福善者说依空无所得之禅定舍福,对禅定空理说“空”亦无所得,所以说菩萨之言是应机施教、无有定准。通过破病显理来显示菩萨的真正慈悲与不忍,其宗旨无非是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批破不正确的邪见、邪说,为的是引导人们依据佛的方便教门,悟入佛的正理。《十二门论》中采用不同的权巧方法来论述缘起无生之理,若不识空理,则有内、外、大、小、断、常等分别知见,有此见解就感得“苦轮常转”;如果冥灭了内、外、大、小、断、常等执见,则能发生正观,悟入正理,悟入正理而感得“苦轮便坏”,苦轮息则佛道成矣!

  

(责任校对:妙一)

  

  

[1]刘常净《十二门论释义序》第1页,中国佛学院教务部印。

  

[2]僧叡撰《十二门论序》,《大正藏》第30册,第159页中。

  

[3]龙树造《十二门论》,《观因缘门》第1,《大正藏》第30册,第159页下。

  

[4]刘常净《十二门论释义序》第1页,中国佛学院教务部印。……

  

[5]《龙树菩萨传》,《大正藏》第20册,第184页上。

  

[6]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4,《大正藏》第8册,第240页中。

  

[7]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14册,第551页上。

  

[8]龙树《十二门论》,《观因缘门》第1,《大正藏》第30册,第159页下。

  

[9]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3,《大正藏》第9册,第19页中。

  

[10]龙树《十二门论》,《观因缘门》第1,《大正藏》第30册,第159页下。

  

[11]龙树《十二门论》,《观因缘门》第1,《大正藏》第30册,第160页中。

  

[12]吉藏《十二门论疏》,《大正藏》第42册,第178页上。

  

[13]吉藏《十二门论疏》,《大正藏》第42册,第177页中。

  

[14]吉藏《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2册,第11页下。

  

[15]吉藏《百论疏》,《大正藏》第42册,第241页上。

  

[16]吉藏《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册,第1页上。

  

[17]吉藏《大乘玄论》卷9,《大正藏》第45册,第69页下。

  

[18]吉藏《十二门论疏》,《大正藏》第42册,第187页中。

  

[19]吉藏《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册,第1页中。

  

[20]吉藏《大乘玄论》卷5,《大正藏》第45册,第70页下-第71页上。

  

[21]吉藏《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册,第1页上。

  

[22]吉藏《十二门论疏》,《大正藏》第42册,第174页下。

  

[23]僧叡《十二门论序》,《大正藏》第30册,第159页中。

  

[24]吉藏《十二门论疏》,《大正藏》第42册,第171页上。

  

[25]吉藏《十二门论疏》,《大正藏》第42册,第172页上。

  

[26]吉藏《十二门论疏》,《大正藏》第42册,第172页上。

  

[27]吉藏《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册,第1页上。

  

[28]吉藏《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册,第1页上。

  

[29]龙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第84页下。

  

[30]龙树《中论》,《大正藏》第30册,第32页下。

  

[31]龙树《中论》,《大正藏》第30册,第32页下。

  

[32]龙树《十二门论》,《大正藏》第30册,第165页上。

  

[33]龙树《十二门论》,《大正藏》第30册,第159页下。

  

[34]龙树《十二门论》,《大正藏》第30册,第159页下。

  

[35]龙树《十二门论》,《大正藏》第30册,第159页下。

  

[36]龙树《十二门论》,《大正藏》第30册,第159页下。

  

[37]龙树《十二门论》,《大正藏》第30册,第159页下。

  

[38]龙树《十二门论》,《大正藏》第30册,第160页中。

  

[39]龙树《十二门论》,《大正藏》第30册,第159页下。

  

[40]龙树《十二门论》,《大正藏》第30册,第159页下。

  

[41]龙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第41页下。

  

[42]龙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第338页下。

  

[43]龙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第421页上。

  

[44]吉藏《十二门论疏》,《大正藏》第42册,第177页上。

  

[45]龙树《中论》,《大正藏》第30册,第33页上。

  

《《十二门论》破邪方法研究(悟实)》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